武杰民
武英,是安徽阜阳、利辛一带武氏家族公认的先祖。尤其是阜阳颍东的口孜、插花、袁寨、正午以及利辛的董集等武姓相对集中的地方,大家都知道老武家是有功名、有根基的,因为他们有一位十分了得的老祖宗——武英。
我们说武英十分了得,也是有据可查的。
据清.乾隆王敛福纂辑 《颍州府志》记载:“武英,颍州儒士。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颍洊饥,英倡捐麦八百担以赈,于是官绅相继出粟,乡里赖以全活。有司上其事,旌为义民。”
清.李复庆纂辑《阜阳县志》记载:“武英,儒士。家素封,喜读书,好施予,宗党待举火者甚众。景泰四年,颍洊饥,英倡捐麦八百石以赈,于是官民相继出粟,乡里赖以全活。有司上其事,台使者闻于朝,予之爵,不受诏,特旌为义民。”
这两处志书记载,如果用今天的白话表述,大意就是:武英,是颍州一位学者。家里简朴,喜欢读书和施舍,宗族里等待他(施舍后再)生火做饭的人家很多。明朝景泰四年,颍州接连闹饥荒,武英带头捐八百石小麦用来赈济灾民,于是当地官民相继捐出粮食,家乡人赖以全活(无一饿死)。地方官吏把他的义举上报,京城的高官把他的事迹奏报朝廷,(朝廷)给他封官,他不接受,于是朝廷特授予他“义民”(贤人、善人)光荣称号。用今天的话说,武英就是一位“全国道德模范”或“中国好人”。这个荣誉就是在今天也是无上荣光的,也难怪武家后人以此为荣并引以为自豪呢。
据《利辛县武氏宗谱序》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先祖武珊、武英自山东复迁至颍州大地。其中武珊居住在今利辛县的中町,武英则居住在今阜阳市颍东区汪庙龙凤沟附近的武土楼,后人称之为东、西两家,迄今已六百余年。珊、英兄弟定居颍州大地后,布衣耕贾,读书传家,子孙繁衍,相继成族。武珊仙逝后,墓宫在今利辛东武楼西南,清末民初有碑文为记。武英育有二子,分居柳沟两岸,古称湖东、湖西。英妻与世长辞,葬于武杨楼东北角,世称武老坡坟。后英祖商贾于正午集,续妻繁嗣。千古后葬于今正午镇赵庄前的龙凤沟畔。所以,阜阳辖区的武姓,都以武英为其祖宗。
1999年夏天,我和市公安局的武其虎同志一起,专程到颍东区的口孜、汪庙等地探访关于武英的事迹及传说,并前往武英墓拜谒。该墓系众玄孙于1984年以红砖水泥重砌,高三米,围十余米。本人遂将该墓予以拍摄留存。有人告诉我们,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氏后人为保护先祖的墓碑,竟将其故意丢在武后楼东头的枯井中。经武忠锡、武其虎等竭力倡议,族人戮力,由武宗仁率众深掘枯井,终于让那些断碑残石得以重见天日。碑石断残损毁,碑文残缺难辨,几无佐证价值。我于是又将石蜡台、石几、石案并残断碑石摄其原貌珍藏,又叮嘱热心族人武治海将碑文用水清洗干净,再用石灰涂抹其凹处,依葫芦画瓢,辨认复制后交付给我。数月后,凡碑文可见之迹均已被整理出。文有“清同治十八年”、“和江铤谨序”、
“十三世孙立”等等。据该《武英墓碑序》记载:“公素好读书笃孝友喜施与从不索情。……景泰四年,人多草木为食,公恻然伤之,罄己所有,将红麦八百石散之乡里……,功及一乡也。旌为义士。”
而阜阳民间关于武英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与志书记载大相径庭。
不知是武家人想故意抬高祖宗的身价,还是一代代以讹传讹,反正民间普遍传说武英是朱元璋的正宫娘娘马皇后的亲舅舅。你看这身价是何等了得!
同时,武英还是一位大功臣。朱元璋在开创帝业时,带领大军途经颍州时粮草匮乏,眼看军心动摇,武英于是就倾其所有,将红麦八百石和无数杂粮献给了朱元璋,解决了朱元璋的燃眉之急。当地老百姓代代相传的就是将“红麦八百石,杂粮无数”捐给了朱元璋,而非赈济灾民。
朱元璋成为开国皇帝后,定都南京。为了建设都城,朱元璋命武英建窑烧砖。武英于是就在武龙庄西建造了七十二座联窑。砖瓦烧成后要运往南京。但是当时的运输条件极差,路途又是那么遥远,怎么办呢?朱元璋便征集几个省的民夫,一个接一个地从联窑排到南京,把砖瓦一块接一块地传递到南京的建筑工地。当砖瓦运送的数量足够时,南京方面便发出停止运送的“口令”。但这时每位民夫手中还都有一块或砖或瓦在手里。这些多余的砖瓦送到南京后,又足足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就叫“剩砖寺”。
朱元璋江山坐定,便论功行赏,对功臣名将封侯赐爵。武英因周济过朱元璋的大军和烧砖建都有功,当然在封赏之列。但当朱元璋问武英需要什么时,一向淡泊名利的武英回答说,我既不要高官厚禄,也不要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我只想回老家颍州执梭为民,耕种田地,只要武家人丁兴旺也就心满意足了。于是,武英只在金銮宝殿拿了一个铜牛鼻子以示种地的决心。朱元璋实在过意不去,又赐给武英一个御杯和滚龙门槛作为信物,并在武英门前立了牌坊。只因先祖一句不愿做官的话,颍州的武家后代还真的没出过什么大官,但人丁却十分兴旺。每当谈及家门里没有出过大官,武氏后人无不感叹道:那是我们的老祖宗看破红尘,让我们老老实实在家执梭稼穑、诗书传家,还有什么比人丁兴旺更宝贵的呢?
武英回到家乡颍州,带领家仆辛勤耕作,其乐融融。不久,家境殷实的武英便在武后楼建造了一座十分豪华的殿堂,据说那规模和式样都很像皇上的金銮宝殿。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武英的这一举动被视为越格犯上被人告发。于是龙颜大怒,下旨降罪,要抄武英的家。眼看就要大难临头,武家老小哭天喊地一时竟没有了主意。屈指细算,朝廷派来抄家的官兵马上就要到了。在这紧急关头,老管家立即叫人在厅堂中央供上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同时把朝廷赠送的御杯摆在供桌上,并把滚龙门槛安上,以待官兵。赶来抄家的官兵一见朝廷信物,叩头如鸡啄米,倒退八步,走出殿堂,悻悻而去。老管家因退官兵有功,武英于是便赐给他两个祭庄,其后人目前就居住在今颍东的武拐弯。在当地,年长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传说:武英殿前有两块巨石,一块是下马石,一块是上马石。无论官职大小,只要从武英殿前经过,都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否则,就是欺君枉上,是要被杀头的。
关于武英的后代,目前有两个传说版本:一说武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武明国,住武后楼;二儿子叫武明亮,住南武窑。两个儿子说出自2004年印制的《利辛武氏宗谱》。但是,颍东口孜街上据说在阜阳武氏家族中辈分最高、威望最高的耄耋老人武忠锡却曾言之凿凿而又信誓旦旦地向我们介绍:我们阜阳的老武家本来是有祠堂和家谱的,后来只因黄水泛滥,祠堂和家谱被毁。武忠锡介绍,武英膝下有三个儿子:即武明伦、武明德和武明龙,其后世子孙也就是现在阜阳颍东的武家“老三门”。他同时还介绍,武英实际上还有一个儿子,也就是他和丫鬟生的最小的儿子,由于武英觉得有辱门庭,便把这个私生子送到南大山去了。南大山的武姓人家据说并不忌讳这一事实,至今仍津津乐道阜阳的武英为其先祖。他说,当然这只是武家人私下的谈资,公开场合下谁也不提,因为这毕竟不是祖宗的光彩事,不像滚龙门槛和御杯那样值得炫耀。由于武忠锡辈分最高、年龄最长、资历最深、经多见广而又对武氏家谱最为关切,因而在武家人看来,他的话也就无异于最值得采信的金口玉言了。
武英去世后,三个儿子分家时,先分田地骡马,再分祖宗的其他遗产。但是只有一只皇上赐的御杯,分给谁呢?三个儿子各不相让,都是宁愿不要其他家产,也要争那只御杯。三个儿子争得不可开交,一不小心,竟将御杯掉在地上摔成两半,无奈,只好由老大、老二两兄弟各拿一半回家。后来两家都觉得那半个御杯实在没有什么保存的价值与意义,武后楼的大儿子将半个御杯扔在了后楼前面的水塘里,后来在水塘的扔杯处竟鼓起了一个大土丘,土丘草木丛生,枝叶繁茂,四面环水,后人为土丘起名叫洲塘。御杯的另一半被二儿子在回武窑的路上扔进了武联号庄前面的水塘里,水塘中间也同样起了一个大土丘。这两个土丘大小形状均相似。以前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方圆数十里的人都到洲塘进香,求神消灾降福。
从1999年开始,作为武英的后裔,几位热心人一直在酝酿修墓祭祖、重修家谱并重新为武英立碑,以纪念这位令众玄孙炫耀的先祖。
2000年4月4日即农历庚辰年清明节,武英众玄孙举行了庄严隆重而又热烈的祭祖仪式,由本人撰写墓碑序的新墓碑在鞭炮齐鸣、鼓乐喧天、数百位武英后人叩拜中被敬立于新修墓前,旧碑残石仍用水泥砌于墓旁。居住在利辛的武氏后人也抬着香案、祭品前来参加祭祖仪式,可谓盛况空前。
尽管关于武英的传说神乎其神、玄而又玄,但传说终归是传说,武英的事迹我们还是应该以权威的志书记载为准。更何况志书记载的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武英赈济灾民与《利辛县武氏宗谱序》记载的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武英迁居颍州也相距近百年呢!
(本文刊载于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阜阳风物》杂志2015年第3期总第29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