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试验区大事记
(2022-09-24 21:55:02)分类: 史料研究 |
武杰民整理
1987年5月22日,试验区办公室向中共阜阳地委、阜阳地区行署领导汇报重点调查阶段的工作。地委书记陈复东、行署常务副专员方一本等同志听取了汇报。省农经委调研处处长张远钦同志汇报了前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中央书记处农研室发展所周其仁同志,就起草阜阳地区发展报告和试验项目论证报告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向地委、行署作了请示性的分析和判断。 1987年6月21日: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暨省直十二个有关部门听取了阜阳试验区工作汇报。听取汇报后,省委常委、副省长孟富林同志、省委副书记卢荣景同志、原安徽省省长、时任中央书记处农研室副主任王郁昭同志先后就试验区工作发表了意见。 1987年6月26日,地委行署决定增补试验区领导小组成员。 1987年7月30日----8月1日,全区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召开,地委书记陈复东、地委副书记汪文斌分别讲话。 1987年8月1日,阜阳试验区出台清理、整顿市场和清理、整顿交通路卡(简称“双清”)两项改革试验项目。8月25、26日,试验区办公室在阜阳颍州宾馆召开了清理整顿市场和路卡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试验区办公室负责人,试验项目负责人,试点工作组成员,亳州、阜阳市和界首、蒙城、太和、临泉、阜阳县的分管副县市长。行署副专员徐合颍同志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 1987年9月23日,召开县、市委书记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会议精神,研究部署阜阳地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省委副书记孟富林、地委书记陈复东、地委副书记汪文斌同志分别讲话。 1987年10月24---30日,中央书记处农研室副主任刘堪、吴象、林子力一行深入到亳州、蒙城、太和、界首县等地考察阜阳试验区工作。 1987年11月26—28日,由高级经济专家R.波克劳夫率领的世界银行农业政策性贷款考察团一行12人,考察阜阳乡镇企业制度建设试验区。 1987年12月8日,阜阳试验区领导小组根据阜阳地区乡镇企业制度建设试验区第一号试验项目书的有关规定,出台《关于清理整顿市场向面上推开的实施方案》,决定在全区892个城乡市场上全面推开清理整顿市场工作。相继出台的配套措施还有:《县、市人民政府关于清理整顿市场秩序的公告》、《阜阳行署关于城镇市场征收税、费的暂行规定》、《关于清理整顿交通管理秩序向面上推开的实施方案》、《关于清理整顿道路交通检查站(卡)宣传提纲》、《各县、市人民政府关于整顿城乡道路交通秩序的通告》、《阜阳行署关于整顿城乡道路交通秩序的暂行规定》《关于营运小型机车征税、费的暂行办法》、《阜阳市钢材市场试行办法》、《阜阳地区汽车贸易中心经营管理办法(试行)》、《阜阳地区水泥市场经营管理办法(试行)》等。 1988年1月5日----1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阜阳试验区工作现场会。代省长卢荣景、省委副书记孟富林、副省长汪涉云分别讲话,省农经委、计委、体改委、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政研室、公安厅、交通厅、民政厅、水利厅、财政厅、乡镇企业局、工商局、税务局、审计局、粮油食品局、水产局、人民银行等18个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会议并分别发言。中央书记处农研室发展所负责人陈希文、杜鹰同志到会发言。 1988年4月11日,阜阳地委、行署和试验区在涡阳县义门区隆重召开现场会,建立义门综合改革试验区。至此,阜阳试验区开始由单项改革向综合性、全方位试验演进和发展。参加会议的有阜阳地委、行署和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委组织部的负责同志,有涡阳县六大班子和部、委、局、区(镇)的负责同志等800多人。地委书记陈复东代表地委、行署和试验区领导小组对义门综合改革试验的方案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号召阜阳地区各县市借鉴义门的做法,适时地、积极主动地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同时为义门试验区提出六大发展目标:一是建成内陆特区和自由港;二是建成工业基地和商业贸易中心;三是形成出口创汇基地;四是建设高标准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五是建设多功能的文明集镇;六是为全地区基层政权组织管理职能的改革和基层部门兴办经济实体提供经验和样板。 1988年4月23日,阜阳地委、行署在蒙城县召开阜阳地区清理整顿市场、清理整顿路卡工作会议,行署专员李联四同志讲话。 1988年5月20日,成立“阜阳试验区生产资料市场领导小组”,负责已出台试验的钢材市场、汽车市场、水泥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并通过试验制定有关生产资料市场的制度。 1988年5月31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长卢荣景、省委副书记孟富林、省人大主人王光宇在省委召开专门会议听取阜阳试验区工作汇报。听取汇报的还有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农经委、省政府办公厅有关负责人卢家丰、吴昭仁、陈者香等同志。阜阳地位书记陈复东、专员李联四、副秘书长孙孔文、中央农研室冉明权等同志专程赴省委作了汇报。
1988年8月20 1988年10月13日,阜阳试验区召开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重点县、市委、政府分管试验区工作的负责同志,六个小区和六个试验项目的负责人及试验区办公室的全体同志计26人。会议传达印发了阜阳试验区项目管理制度和全国试验区湄潭会议精神;中央农研室驻阜联络员王尚文同志发表了对阜阳试验区工作的意见;地委书记陈复东同志在会上强调:第一,要统一对当前形势的认识,坚定改革试验的信心;第二,我们面临的试验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集中力量抓好出台项目的总结工作;第三,在完成上述任务时,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第四,加强对试验区工作的领导,健全工作制度。 1989年7月8日,安徽省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同意将阜阳地区试验区办公室列入阜阳地委工作部门序列的批复》(皖编字[89]62号):“同意将阜阳地区试验区办公室列入阜阳地委工作部门序列,县级建制……太和、界首、亳州、涡阳、蒙城等县市试验区的机构编制问题按有关规定报批”。 1989年8月2日,阜阳地区编制委员会正式下发“关于成立阜阳地区试验区办公室的通知”:“将阜阳地区试验区办公室列入阜阳地委工作部门序列,县级建制”,定行政编制六名,所需人员从地直党政机关超编单位调剂解决。 1989年10月7日,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试验区办公室批复,建议使用“安徽省阜阳地区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公章和文件头,并报请省委批准和备案。 1990年8月7日,全区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召开。 1991年2月4日,地委、行署召开地区试验区工作会议。地委书记王昭耀在讲话中提出三个近期目标:目标一、突出乡镇企业制度建设“整体功能”的优势,力争达到综合改革试验的目的;目标二、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快股份制的试验;目标三、围绕地委、行署的战略部署,在农村服务体系上积极探讨,把开发农业、土地制度建设、适度规模经营、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找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手段、新机制、新路子。
1991年4月29日,经阜阳试验区领导小组组长、省委副书记孟富林同意,在文峰宾馆召开阜阳试验区工作会议,各县(市)委书记、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试验区办公室主任、临泉县劳务输出办公室主任参加会议。9月 1991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根据国家编委1990年第三次会议纪要,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撤销后,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职能划归农业部。由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继续承担指导、协调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日常工作。 1991年11月26日,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项目指导小组批准在临泉县进行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劳农就批字[1991]10号)。 1992年6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阜阳地区作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
1992年7月26日, 1992年12月16日,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农村政研室主任杜润生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郁昭一行7人来阜,考察试验区工作情况。 1993年,地委、行署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阜发[1993]21号)。
1993年8月28 1993年9月17日,地委召开书记办公会议,专门研究试验区工作。会议回顾了阜阳试验区七年发展史,认为,当前我区面临良好机遇。创办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交给的一项政治任务,试验区这块牌子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对此必须给予充分认识。会议还对下一步改革试验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1993年,地委、行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广股份合作制的意见(阜发[1993]31号)。 1994年2月20日,地委、行署召开表彰大会,对1993年度在发展乡镇企业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的101个先进集体、50个先进企业、101个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对乡镇企业工作先进县市进行了表彰和奖励(阜秘[1994]6号、7号)。 1994年2月23日,阜阳地委、行署决定成立阜阳地区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肖作新,副组长李和中。 1994年5月5日,地委、行署研究决定,对在我区改革试验中积极试验并推广发展股份合作制的先进县市、先进乡镇、先进单位、先进企业、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1994年春季召开的全国试验区第八次会议,将农业税费改革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试验项目。太和县委、县政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批复文件精神,从1994年开始,对农民承担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村提留乡统筹费实行征实,每亩地征实的基本标准是50公斤粮食。这就是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的农业税费改革制度改革。 1994年4月16日,阜阳地区李光宇、宫继生、王钦良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优秀干部”。 1994年5月20日---21日,地委、行署在颍州宾馆召开全区试验区工作暨股份合作制表彰大会。各县市委书记或县市长、分管试验区工作的副书记或副县市长以及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共200多人参加了会议。地委书记秦德文、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王怀忠、地委副书记肖作新分别讲话。会议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的讲话和批示,认真贯彻全国试验区第八次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区下一步试验工作等。
1994年10月20 199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姜春云同志在听取了太和县的农业税费改革制度改革情况的汇报后说:“税费改革,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很头疼的一个问题,改善了干群关系,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 1996年8月1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试验区工作会议,重点就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交流经验、强化措施。市委书记王怀忠、市长李和中、市委副书记肖作新分别讲话。 1996年10月,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对各地试验区领导机构进行调查,阜阳试验区领导小组组成人员为:组长:王昭耀(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副组长:吴昭仁(省农经办副主任)、秦德文(阜阳地委书记)、王怀忠(阜阳行署专员);成员:肖作新(阜阳地委副书记)、李和中(阜阳行署副专员)、陈进(省农经办主任助理)。 1997年2月28日,中共阜阳市委、阜阳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乡镇企业大发展大提高的决定(阜发[1997]5号)。 1997年9月9日,全市试验区工作暨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经验,表彰1996年度先进单位,安排下半年工作,研究部署农村合作基金会整顿规范和加快发展问题。市委副书记肖作新、副市长王春魁分别讲话。 1997年10月,《改革.试验.探索——安徽省阜阳农村改革试验成果报告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领导话改革、股份合作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合作基金会及其他篇共八部分,计60余篇文章,约40万字。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理事长、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郁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顾问刘堪等分别为该书题词;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杜鹰(现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为该书赐稿——《从阜阳看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全局意义》。 1998年初,进行文化扶贫工作试点,到2003年,试点范围逐渐从最初的阜南、临泉、颍上三县扩大到8个县市区23个乡镇。“扶贫扶人,扶智扶文”的文化扶贫模式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识,受到当地农民和各级政府的欢迎。 截止1998年3月,全市剩余劳动力逾320万人,每年对外输出约200万。 截止1998年11月,全市共有乡镇企业193230个,年产值千亿元,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39家,从业人员200余万。(其中80%以上乡镇集体企业都是股份合作企业) 1999年12月25日,阜阳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被评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进集体,阜阳试验区的吴昭仁、侯志轩、徐俊香、武子轩同志被评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进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政发[1999]7号)。 2002年3月24—25日,国务院税改办常务副主任杨遂周在国家教育部及省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对阜阳市2000年以来开展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进行调研,肯定了全市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成绩和经验。 2002年以后,阜阳试验区的试点职能逐渐弱化。 2007年9月,在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阜阳试验区及其办公室被撤销(见市编委[2007]53号《关于撤销阜阳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的通知》)。 |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