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影视评论 |
现在北京四套播的郑伊健版《霍元甲》,用的仍然是叶振棠慷慨激昂的主题歌,每次一听,我仍然有血往上涌的感觉。抽时间看了十几集,精彩还在,那股民族豪气还在,场景一会儿长城一会儿黄河,让人恨不能一口气看下去。郑伊健演的霍元甲,跟黄元申版不同,跟李连杰版也不同,多了几许柔情,比单纯的“武术符号”显得更生动些。
北有霍元甲,南有黄飞鸿,两大武术代表人物写下无数传奇,也成为影视剧故事“粮仓”。黄有南派喜剧的因子,而霍一直很正统,没有“猪肉荣”这样的搞笑角色跟着,因此更接近“正剧”。霍元甲的故事数十年来拍过不少,但最经典的,让我印象最深的无非是“打趴俄国大力士”以及“跟赵倩男的纠葛”两段。说说赵倩男,相比老版的米雪,新版的周牧茵似乎有不小差距,米雪的漂亮带着娇俏,是很难模仿的,就跟《上海滩》里赵雅芝演的冯程程一样,几乎成了无法复制、超越的对象。小周挺漂亮,但少了几分灵动。
郑伊健前几年在香港受“双琪夺面”事件的影响,人气下滑很快,内地自然成为他比较现实的掘金地,他以天价剃头接下《霍元甲》,从效果看,做了一单好买卖。不看《霍元甲》,还真不敢相信以往给人印象比较呆板的郑伊健其实演技相当不错,把霍身处乱世的复杂经历表现得真实可信。当年的《霍元甲》单线索突出的是霍抵御外侮事迹,郑版保持了这方面内容,同时增加了一些新东西,让“霍元甲”这个伟大名字更立体丰满。
司马平邦形容霍元甲为中国的顾拜旦,面对即将到来的2008,这样的比拟很有前瞻性。现在的世界跟霍元甲时代迥异,没人侵略咱们,武功也不用去对付日本忍者或俄国力士,它基本成为强健体魄的工具。北京奥运一度想把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但后来未能如愿,仅列为特别比赛项目。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则先后列为奥运正式项目,相对它们,我们在和平时期的竞争处于下风。此时全国各地遍唱“问我国家哪象染病,冲开血路,挥手上吧”,不鼓励打仗,有另一种激励作用:武术总有一天会恢复宗主地位,在国际舞台绽放光芒。
当年《霍元甲》让国人第一次在荧屏上感受到了武术的对抗魅力;08北京奥运将让世人首次感受到武术的非对抗魅力。“武”的微言大义其实是“止戈”,本质更接近08概念。郑伊健版《霍元甲》在这方面刻画得更细致、更深入、更艺术,体现出时代主轴。
谭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