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零后《江姐》跟八零后《十七》,年代不是无法跨越

(2007-12-19 01:01:10)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影视评论
 五零后《江姐》跟八零后《十七》,年代不是无法跨越

清唱《江姐》全场交响

某次召开与电影局一处长的座谈会,我冲口而出一句话:“官员也会八零后”。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无厘头,却也是实情。有股舆论总对八零后不放心,但八零后最大的已快28,科级早有,处级干部很快会产生了,难道对政府官员也不放心?依照我国国情,这完全是杞人忧天嘛。

 

八零后其实也能传统得很正宗,比如《十七》这部电影作品,是一个叫姬诚的八零后拍的,但他控制力还挺强,憋憋就接近了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影像风格安静、沉着,虽然多少有点闷,但远离了浮躁。《十七》要表现母子之情,恬淡得就象一幅画,好象完全不需要什么大的事件去折射。几个八零后演员,包括邹爽、魏晨,也表现出一股子沉静,不多话,但有东西。50后陈冲的表演一如既往的好,她让《十七》的母爱主题有了踏实的载体。

 

其实,我一直从内心抗拒把人出身年月作为代际划分的唯一前提。比如,为什么80后的人就不能拥有70后、60后、甚至50后的思维或者爱好?凭什么50后的人就一定不欣赏现在小年轻的艺术?创作者的心理年龄是难以揣度的,谁看得出《无极》是五零后凯爷的作品?!

 

由《十七》的风格“错位”,我联想到不久前在人民大会堂看的交响清唱剧《江姐》。金曼的演唱效果也来了回“错位”,我这70后拼命鼓掌不说,现场好多八零后甚至九零后都激动不已。江小鱼说江姐应该是中国版的圣女贞德,但我认为她更象女版切-格瓦拉,江姐闻噩耗旋即“化悲痛为力量”那段尤其后现代,格瓦拉式简单明了的“大无畏”其实尤其适合某种缺钙的社会。我相信,好多年轻人从《红梅赞》这些唱段里体会到的并非“革命”二字,而是对某种信仰的持之以恒,这太重要了。

 

五零后《江姐》跟八零后《十七》,时间有时候其实在不停开玩笑,但在艺术面前,它戏谑不起来。五零后的音乐能感动半个世纪后的观众;八零后的电影同样可以回归淳朴的1980年代。艺术能打通很多东西,江姐也是母亲,魏晨也有理想,人性总有一致之处。把每件事,每个作品的区别都归咎于年岁,观众恐怕就会失去欣赏能力。我害怕这样。

 

谭飞/文

 
娱乐奇谭-谭飞语录
飞友QQ群[1]:21335525满
飞友QQ群[2]:15744043满
飞友QQ群[3]:37071174满
飞友QQ群[4]:49393640
飞友QQ群[5]:27255223
筹备群[6]中,欢迎加群后申请!
和飞哥QQ在线“弹”娱乐,赶快加入呀!
WORD文档可到群共享内下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