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随感
(2012-07-25 12:07:51)
标签:
北京暴雨灾害杂谈 |
分类: 杂谈 |
北京暴雨随感
安立志
新华网7月23日报道,21日白天至22日凌晨,北京城遭遇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凶猛、最持久的一次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截至22日17时,北京市境内共发现因暴雨遇难37人。
“61年最大暴雨”。此说一出,即遭到质疑。包括郑渊洁在内的诸多网友,或者查阅气象史料,或者搬出《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北京卷),证明北京此次的降雨量,不仅低于1963年8月4日的464mm,而且低于1972年7月27日的479mm(7月24日人民网)。令人不解的是,北京去年的降雨量早已超过“百年一遇”了,今年的“61年最大暴雨”又从何而来?(见2011年6月24日人民网《北京暴雨1小时降水量超百年一遇城区多处水成河》)?将天灾渲染的更严重,目的在于掩盖人为的过失,官员的进步何以竟致如此?人们只知道,古代皇帝犯了错误会下“罪己诏”,今天的官员只会发布“罪天诏”了。
“城市的良心”。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过:“下水道(或译为“阴渠”)就是城市的良心,一切都在那儿集中,对质。”(《悲惨世界》)台湾作家龙应台说的更直白:“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泞泥,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开发中’国家——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想念草地郎》)真是诛心之论,似乎专门针对大陆城市而发。巴黎、东京都是国际大都市,其壮观宏大的地下排水设施,如同地下宫殿,令人叹为观止。北京也号称国际化大都市,尽管建造了让世界惊诧的“睾丸”、“鸟巢”、“裤衩”等宏伟建筑,一场大暴雨,就让这个曾经举办奥运会的城市现出了“发展中”的原形。
“古今中外的比较。”原以为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原以为今不如昔是返祖倒退的基本标志,原以为崇洋媚外是民族自卑的洋奴心态。巴黎、东京的地下设施纵然宏大,我们也只能临渊羡鱼。笔者只就国内的现例发出叹息。前年我曾撰文分析过江西赣州建于北宋时期的“福寿沟”,也有论者分析过100年前德国殖民者建造的青岛下水道。即使在此次北京暴雨期间,600年前建于明代的北海团城,虽然处于暴雨中心,也只是雨过地皮湿。(2012年7月22日凤凰网)赣州的“福寿沟”(也包括北海团城)是古代的,当然姓“封”;青岛的下水道是西洋的,无疑姓“资”。厚古薄今当然是不对的,厚洋薄中更是大谬不然。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姓“古”姓“洋”或姓“封”姓“资”的设施,比本应优越的姓“今”姓“中”姓“社”的东西更优越?由技术而制度,好像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一篇文章的标题叫做《制度决定技术》。
“什么是焦点?”7月20日以来,这条纵贯西南、东北的强降雨带,导致川、黔、晋、冀、京、津等17省市95人死亡,45人失踪,按照令人生疑的官方数据,仅北京一地就死亡37人,经济损失近百亿。(7月24日新华网)大灾过后,死伤人员如何善后,民众生活如何安置,水毁工程如何重建,防灾机制如何完善,灾难原因如何反思,显而易见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我们的媒体却并不这样看,他们关注的“焦点”却是同样发生于7月20日但却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丹佛的枪击案,而且特意选在特大暴雨发生后的当晚来“访谈”。丹佛枪击案当然是焦点,但那是美国人的焦点,连线美国的越洋播出是要花钱的,但花费的却是国人本可用来救灾的血汗钱。中央不是反复强调新闻工作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么?我们的媒体怎么与万里之外贴得越来越近,却与本国民众离得越来越远?
“公民素质与政府责任。”水漫帝都,京畿泽国。北京市民打开私车双闪接送滞留的游客,北京市民敞开家门接纳受难的灾民。然而,一些吃公家饭的国字头单位,却不肯放过大发国难财、以增殖既得利益的天赐良机。车已成舟,却被贴上交通罚单;水漫路基,决不忘记路桥收费。与此同时,从官方到媒体,喋喋不休地叫卖“北京精神”,令人生厌地絮叨守望相助,却少人反思城市建设的面子工程,却少人反思排水系统的急功近利,却少人反思灾害预警的应对失措。优秀的公民素质,本是政府施政的良好基础与保证,而不应成为掩盖政府过失的幌子与盾牌。
“见物不见人。”房山区区长通报,据初步统计,全区受损房屋6.6万间、倒塌8265间;道路损毁300处、约750公里;桥梁损毁50座。受灾农作物5000公顷、禽畜17万只、经济林2000公顷、设施农业2000公顷。水利设施受损严重,其中,防洪坝受损200公里,农田水利设施损毁300处,小流域损毁700平方公里,堤防受损2000米,塘坝损毁20座,机井受损500眼。(7月25日中国网络电视台)房山区在此次暴雨中受灾最重,区长的损失清单足够详尽,但我总觉得还缺了一些数据,那就是更为重要的人员损失。17万只禽畜甚至死禽死畜都清点的一清二楚,为何一涉及人员伤亡就只剩下“目前还在进一步统计中”?《论语·乡党》记载孔子事迹有这样一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孔子的年代都知道人比马重要,何况在中央早就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由此可见,在“见物不见人”的思维定势之下,“以人为本”只能沦为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