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积极读老子(一章)
(2012-02-03 14:56:04)
标签:
老荣读书国学老子杂谈 |
分类: 国学圈外 |
积极读《老子》感悟人生大智慧(1)
探索未知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
经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今译:
“道”,可以言说,但说出来就不是真常、永恒的“道”了;“名”,可以指称具体事物,但有具体指称的东西也不能够永恒。
没有名称,是万物自身本原的状态(之始);有了名称,人类就知晓了万物的发生(之母)。
所以,没有欲望而站在与万物同心的立场,才可以体会“道”的奥妙;有了利用外物的欲望,就能够看见万物在不断地生生不息。
“无名”和“有名”,或“万物之始”和“万物之母”,其实说的是一个东西,万物本身和人类都不知其所以然。透过所有这些未知,就可以探寻万物之“道”。
以上是如今通行本《老子》的第一章。帛书甲、乙本与通行本不同,虽都分两篇,但却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两篇之内不再分章。而且,各篇内容的顺序也与通行本有差异。如:通行本第四十章和四十一章,在帛书中是颠倒的;通行本第八十章和八十一章,在帛书的两个抄本中,都被夹在了通行本第六十六章和六十七章内容之间;通行本第二十四章,在帛书本中,被排在通行本第二十一章内容之后,通行本第二十五章与二十三章内容相接1。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有三个文本,都不分篇也不分章,内容顺序与通行本和帛书本对照显得杂乱2。另外,《韩非子·解老》中引用《老子》的话,涉及通行本共十二章,也是通行本中属于德经的部分在前,属于道经的部分在后3。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或许可以推测:《老子》的最初文本,只是一段一段话的辑录,不分篇章,也没有严格的结构编排。帛书本和韩非所见所引的文本可能相近,虽早于通行本,但也是后人整理过的。司马迁说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4,可见他所知的文本,晚于帛书和韩非所见,应与通行本差不多。由此还可进一步推断,通行本《老子》,在西汉时已基本成形。
读本章还有几个要点先得搞清:
(1)什么是“道”?什么是“名”?此章中的第一个“道”,属名词,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本义都指路,引申为原理、原则、规律等。任继愈说:“老子的‘道’有两个意思:一、有时是指精神的实体;二、更多的场合下是指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这两者在老子的观念中是不十分清楚的。”5陈鼓应说:“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因而,同是谈‘道’,而义涵却不尽同。义涵虽不同,却又是可以贯通起来的。”6陈先生把第一章的第一个“道”字归入他说的第一种义涵,即形而上的真实的存在。第二个“道”,属动词,是用语言表达的意思。第一个“名”,属名词,多数人认为是指概念。第二个“名”,属动词,即命名、称谓、指称的意思。傅佩荣以“究竟真实”来定义“道”,以“相对真实”来解释“名”,7我感觉是很贴切的。此章中有四个“常”字,帛书本中均作“恒”,据说是后人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把“恒”字改写成了“常”字,其义互通。
(2)对第二句,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读法。一种是把“无”、“有”作为一对概念,读作:“无,名天地之始8;有,名万物之母。”另一种把“无名”、“有名”作一对概念,读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王弼的注文开头先说:“凡有皆生于无”。好像是采用了前一种读法。但随后又说:“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又好像用的后一种读法。帛书本中多虚词,如第三句中“无欲”、“有欲”后面各多了一个“也”字,按语法无疑是断句的依据,表明说的是“无欲”和“有欲”。与此相对应,前面的读作“无名”、“有名”,也就顺理成章了。但王弼似乎是兼采两者,而且认为“无”和“无名”、“有”和“有名”可以相通,也有道理。因为在老子思想中,“无”、“有”是一对重要概念。如《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9高亨曾以此为证,认为第一种断句正确。10
(3)对第三句,即“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王弼的注文:“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11,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徼”在帛书本中作“噭”,有学者由“噭”的“光明”义引申为“理显”,与王弼的注文有所不同。12傅佩荣认为,“无名”与“有名”是针对人的认识作用及过程而言,“无欲”和“有欲”是针对人的意志欲求而言。他解释“徼”为“广大”之义,以为“指母体广大的范围,母体可以生生不息,衍生万物。”13虽我查阅了许多词典和专家著述,仍未了然其所本,但他的解释与“归终”、“理显”相比较,与“妙”字有更好的对应性,解释全句也更加通顺,所以我采信了他的说法。
(4)此章中的第四句,帛书乙本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玄之又玄,众眇(妙)之门”。甲本缺损了最后的“门”字,其他与乙本同。对其中的“玄”和“玄之又玄”,王弼注:“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不可得而﹞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玄﹞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王弼对前面第二句的注文中,还有一句话:“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14当代学者大都以为“玄”是指神奇或深远莫测。对“玄之又玄”,有人翻译为“神奇之中还有神奇”,15有人翻译为“从有形的深远境界到达无形的深远境界”。16依我之见,“玄”,就是“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就是指“无名”的“万物之始”和“有名”的“万物之母”,都是自在、自然的状况,都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在这一章里,我感觉两点有积极意义:
第一点,天下大道似是而非,说出来就不是那回事了。换句话说,宇宙乃至万物的本原,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是隐藏于现象并脱离人的经验的。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我们只能大概地描述或定义事物,而对于事物的本原和真在——即傅佩荣所说的“究竟真实”;对于那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宗”,也就是统一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最终原理,则只能接近而无法穷究。我这样理解,并不是赞成不可知论,并不否认客观规律和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在这里,老子认为“道可道”、“名可名”,也还是告诉人们认识不仅有必要,而且还是有可能的。问题在于,人类有时狂妄自大,摆不正主、客体的关系,动不动就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解开了世界的全部奥秘,凡事轻易下结论,随欲而行,肆意妄为,全不顾客观规律的约束,直至破坏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尤其在当下,人们受到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私欲膨胀,急功近利,为了今天而不顾明天,为了局部而舍弃全局,无论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来不及了”的焦躁情绪,似乎不管以什么手段,只要人为努力,啥事都会快速成功。这是我们正面对的许多问题的根由。而且,可以肯定地说,由于焦躁和妄为所造成的问题,还将陆续表现出来,让我们不知该怎么应付。所以,老子强调“非常道”、“非常名”,让人们留意真实、永恒的存在,敬畏自然,遵循规律,不但对他那个时代有益,而且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点,老子并未给人们认识世界的积极性泼冷水。恰恰相反,他连续使用了“妙”和“徼”、“玄”和“玄之又玄”等令人着迷的词语,来激发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记得一位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读过老子在这一章里说的话,我相信,谁都会在心中荡漾着对那个扑朔迷离的“道”的悬念,激起探求真实存在和真理的欲望。既然老子把我们引到了“众妙之门”,谁不想破门进去看个究竟呢?所以说,老子并不是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者,并不是要我们在认识论上持消极态度。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很精彩、很美妙,鼓励我们去享受探索未知的快感。他只是在谆谆教导我们,“道”很深、很远、很复杂,只能接近无法穷究,劝诫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要浅尝辄止、固步自封,更不要自以为是、自以为可以任意改变或创造规律,引导我们在求真知、求真理的路上永不知足、永不止步。从人类文明史上看,正是我们的先祖对未知的好奇和不断探索,开拓了人类的视野和思路,促成了人类大脑的发达和肌体的进化。但毋庸讳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充满曲折,历经反复,而且总是有谬误相随,直到今天仍概莫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用老子的智慧时时提醒我们,有什么不好?
韩非在他的《解老》篇中,首次把“理”与“道”配成一对哲学范畴,并用以解释“道之可道,非常道也。”他说:所谓“理”,是对万物性状的区分,有了定理然后可以认识万物。万物有生死、存亡、盛衰的过程,就不能说是永恒常在的。只有与天地同生,至天地消散也不衰不亡的,才称得上永恒常在。而永恒常在的东西无变化、无定理。没有定理,在万物中没有固定的位置,因此无法用语言说明。圣人观察到那个东西的玄虚微妙,根据它普遍运行的法则,勉强给它取名叫做“道”,才使它可以被讨论。所以说,“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个“道”了。17我以为,韩非的解释比较接近于老子的原意,与他的法家立场无决定性关系。
注释:
1.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1976年3月第1版。
2. 见廖名春著《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3.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中华书局2011年6月第1版。
4.《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5.转引自沙少海、徐子宏著《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6.陈鼓应著《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7.傅佩荣著《傅佩荣细说老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1月第1版。
8.此处“天地”二字,帛书甲、乙本均作“万物”。
9.《老子道德经注》,(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1版。此处“万物”在帛书乙本和傅奕本中均作“之物”,帛书甲本此句缺损。
10.见沙少海、徐子宏著《老子全译》。
11.楼宇烈疑“空虚”二字为衍文,疑其为读者释“常无欲”的注文误窜入了王弼的注文。
12.朱谦之说。见于沙少海、徐子宏著《老子全译》。
13.《傅佩荣细说老子》。
14.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所引注文中圆括号及方括号均为楼宇烈校订所加,圆括号中为今本衍文,方括号中文字为补缺。
15.《傅佩荣细说老子》。
16.沙少海、徐子宏著《老子全译》。
17.据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