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里仁为美

(2010-09-02 21:00:25)
标签:

老荣

国学

孔子

论语

读书

杂谈

分类: 国学圈外

《<论语>论“仁”》之《修身达“仁”》(2)

 

 

里仁为美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今译】孔子说:“在有仁义之风的街区居住是件美好的事。选择住宅而不选择与仁人为邻,这怎么能算得上明智呢?”

 

【心得】里仁为美”和“亲仁”的思想是一致的。《尔雅·释诂》:“里,邑也。”《说文》:“里,居也。”都是指居民聚居的一个范围,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社区。郑玄说:“里者,民之所居也。居于仁者之里,是为善也。求是善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智。”朱熹说:“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均转引自程树德撰《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1版)虽然现在选择住宅首先考虑的是房价问题,但大家对小区居民构成以及相关的风气状况绝对重视,不打听明白是不肯轻易交定金的。社区风气是衡量居住环境好坏的重要内容,不仅影响到邻里关系和居家安全,更关系到孩子的教育培养。也可以说,居住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周围自然面貌和硬件设施,如是否有山有水,空气是否新鲜,夜间是否安静,交通、购物、就医和孩子上学是否方便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我们可暂将之统称为物理环境。另一个方面是指居住区的文化氛围、民俗民风,可将之称为人文环境。即便是在邻里关系日渐淡漠的现代城市,这后一条也是万万不可忽略的。

中国古代有孟母为教子而择邻的故事,说孟子的母亲早年守寡,为教育孟子曾三次搬家。他们先是住在靠近墓地的地方,孟子便跟人学着哭丧,孟母看见了皱起眉头说:“不行,我不能让儿子住在这里!”于是带着孟子搬到了集市,旁边有一家屠户。谁知,孟子在跟邻居小孩玩耍时,不是拿着竹片扎枕头,嘴里还发出嗷嗷的嚎叫声,就是装模作样讨价还价,学着一副商人做生意的样子。孟母看见了,又皱起眉头,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儿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夏历每月初一时,官员们到文庙给圣人行跪拜礼,相互之间礼让客气,孟子很羡慕,把这些礼节一一记住,并且从此发奋学习。这回孟母很满意了,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该住的地方!”据说孟子也曾调皮逃学过,孟母割断正在机上织着的布匹,教育他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不能半途而废。《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就是这两件事。记得1974年我不到21岁时,曾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杂文,题目就是《从孟母“三迁”和“断织”谈起》,批判孟母搬家一次比一次远离劳动人民,终于把儿子培养成反动统治阶级的“亚圣”,其流毒必须彻底肃清。现在回想自己当时也“左”得可以!

先不忙讨论孟母的阶级立场问题,单从教子方面来说,她无疑是一位模范妈妈。我们可想,作为一个单亲家庭的母亲,与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其生活窘迫是一定的。她靠自己织布赚钱养活儿子,还要给儿子交学费,哪里有存款买房搬家呢?但她为了儿子学好,有一个优良的成长环境,竟三次迁居。即使当时房价再低,她恐怕也得连自己嘴里的窝头都省下才能积攒起足够的钱来。古代人为宣传儒教而树立的典型,或者编出的那些故事,如孟母三迁、二十四孝,大都贴近普通生活,浅显易懂,简便可行,关键是能够围绕其核心价值观做到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不像我们朝三暮四、忽冷忽热、虎头蛇尾,才取得了在上千年里深入人心并约束人们行为的效果。这是很值得我们在今天借鉴的。

说家居环境又扯到了宣传方式上,跑题跑得有点远了。现在书归正传,为本文做一个简短的结尾。儒学是培养君子的学说。孔子如此重视把家安在哪里的问题,其实是重视人的成长环境。在他看来,人是会互相影响的。尤其是年轻人多跟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他的品德也会高尚。这种强调个人与群体融合并互动的思想内涵,正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之一。其与西方文化传统有多大差别、孰优孰劣,一时也还说不清楚。孟母可能识字不多,但在教育下一代上却很明智,其省吃俭用而坚守的方针与儒家的主张完全一致。再说一句跑题的话,这正是儒学教化的成功之处,我们还真得学着点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