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先难而后获
(2010-01-05 15:22:20)
标签:
老荣文化国学孔子论语杂谈 |
分类: 国学圈外 |
《<论语>论“仁”》之《“仁”是什么?》(2)
仁者先难而后获
【今译】樊迟请教什么是“知”。孔子答道:“做对普通老百姓适宜而且合理的事,敬畏鬼神但又不被鬼神所左右,这就可以说是‘知’了。”樊迟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达到了‘仁’的标准的人,都是不论多么艰难先施行仁道,然后才收获行仁的结果,做到了这点也就可以说是‘仁’了。”
【心得】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家语》说他是鲁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但《史记》说他少孔子三十六岁(《仲尼弟子列传》)。樊迟曾因“请学稼”和“请学为圃”,被孔子在背后斥之为“小人”
樊迟问知以及孔子的相应回答,因不合本文主题,暂搁一边不去计较,重点讨论孔子说的“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一句。一开始,我感觉这话有些费解,不知“先难”之“难”是指什么,“后获”之“获”又指什么?如果理解成行仁要先从难点做起,在语法上不通,这样就不应说“先难而后获”,而应说“先难而后易”了。如果理解成仁者要“先去付出劳苦、历尽艰难,然后才有收获,才会成功”(高专诚《论语通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我觉得也不是很确切。李泽厚先生还把“后获”译为“酬报、果实在后”(《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有这么直接的功利性目的,不像是符合孔子倡导“仁”的精义。后来我读上海译文出版社《张居正讲评<论语>皇家读本》(2007年1月第1版)一书,才豁然开朗,找到了一种自以为比较正确的解释。明朝名相张居正给年少的万历皇帝授课时说:“所谓仁者,存心之公而已。盖为人之道,本是难尽,若为之而有所得,虽功效相因,理之自然,然不可有心以预期之也。有心以期之,则涉于私矣。今惟先其事之所难,凡身心之所切,性分之所关者,只管上紧去做。至于后来的效验,则惟俟其自至而已,却不去计较,而有意以期必之也。这是他心有定守,故能纯乎正谊明道之公,而绝无计功谋利之念,岂不可谓之仁乎。”我以为,这才符合孔子“为仁由己”的观念,能体现“仁”是一种“具于心”的境界。
试着还原一下当时孔子课堂的情景,也许樊迟或别的同学有一种心理,怕按仁的要求去做会吃亏,想知道酬报是什么,孔子为此正不高兴着。所以,当樊迟提出问题时,孔子的解答也就带着些批评的意味:“仁者做事都不讲酬报,无论多难,只是用心去做而已。一事当前先算计能得什么好处,那会成为仁者吗?”如此说来,按现在所谓“经济人理性”去思考,仁者是肯定不能做的。但一个丧失了“仁”的社会,状况会怎样?我想我们已看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