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阇世与俄狄浦斯
(2022-03-16 09:46:59)分类: 佛法无边 |
阿阇世是印度历史人物,其故事梗概是:
阿阇世的母亲韦提希夫人年老色衰,深怕被丈夫频婆舍罗王抛弃不爱,所以,很想生下一个王子。
一位预言家警告她:“山上有一个仙人三年后会死,然后投胎到夫人的肚子里”。不料,夫人怕失去丈夫的疼爱,迫不及待跑上山去把仙人杀死了。
仙人死时很埋怨夫人。不久,夫人果然怀孕,但她也怕仙人的咒语,总想堕胎算了,可惜不能如愿。据说她生产时,特地跑到高塔上面,让婴儿从上面坠落,结果,婴儿只断了手指,之后成长反而很顺利。不料,提婆达多却将这段出生的秘密,透露给年轻气盛的阿阇世王子。
本来阿阇世一直很崇敬和美化自己的母亲,听了提婆达多的告密之后,对母亲的敬爱马上幻灭,反而起了杀意,想先杀死父亲,后杀害母亲。于是,耆婆出来劝谏阻止了。
不料,这时的阿阇世由于企图拭母的罪恶感发作,竟然身上长出大恶疮来。不但这样,恶疮臭气冲天,谁也不敢靠近,只有韦提希夫人爱子心切,不顾一切前来服侍他。这样却只有加深阿阇世的忏悔心。
母亲宽恕这个企图杀害自己的阿阇世,阿阇世也宽恕了母亲。最后,母子俩总算恢复感情,过著真正的人间生活。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人物,其故事梗概是:
故事发生在底比斯。安提戈涅是剧中的女主人公。克瑞翁利用阴谋取得了曾经属于俄狄浦斯的王位,俄狄浦斯的一个儿子为保护城邦而献身,而另一个儿子波吕尼刻斯却背叛城邦,勾结外邦进攻底比斯而战死。
战后,克瑞翁给“英雄”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而将“背叛者”波吕尼刻斯暴尸田野。克瑞翁下令,谁埋葬波吕尼刻斯就处以死刑。波吕尼刻斯的妹妹安提戈涅毅然以遵循“天条”为由埋葬了她哥哥,不管是英雄还是背叛者,都是她的哥哥,她要将他们埋葬,于是她被克瑞翁下令处死。
与此同时,克瑞翁遇到了一个占卜者,说他冒犯了诸神。克瑞翁后悔了,去救安提戈涅时,她已死去了。克瑞翁的儿子,也是安提戈涅的爱人,站出来反对克瑞翁而后自杀,克瑞翁的妻子听说儿子已死,也责备克瑞翁而后自杀。克瑞翁这才认识到是自己的一意孤行酿成了悲剧。
根据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法国纯真剧团颇具实验性的改编了这个故事。安提戈涅作为“弑父娶母”的希腊悲剧人物俄狄浦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宿命似乎裹挟着她短暂的一生,看似因为忤逆新王埋葬被定义为“叛乱者”的哥哥而死,实则为心中的公正而亡。2000多年前的安提戈涅,被西方文坛称为“文学史上第一个说‘不’的女子”。但不管是古希腊还是现在,这是一个为了所有为正义而斗争的人所创作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听上去似乎会是一出并不好懂的剧目。但爱丁堡前言剧展策展人水晶老师表示,引进此剧的初衷在于,它并不难懂。
没有冗长的对白,没有晦涩的台词,还自带现代感。穿着白T和牛仔裤的安提戈涅,穿着夹克的国王之子海蒙、穿着闪瞎眼的亮片红裙的旁白兼预言家......作为一部悲剧,观众被逗笑的几率远高于看哭的可能性。它是创新的、接地气的。
倩倩导演的巧妙在于,预言家除了角色本身,还扮演了一个前情提要、下集预告、古希腊典故插入式解说的角色,即使对故事背景知之甚少,也不会影响剧情理解,因为预言家总会解释给你听。比如,缘何安提戈涅是个身负诅咒的存在,预言家从她的父亲俄狄浦斯说起。为何特伊西亚斯会成为预言家,这和宙斯和赫拉的赌局有关。这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本剧亲民易懂的特质。
安提戈涅,在古希腊语字面意思为“不屈服、不妥协”。
正如本剧中的安提戈涅,从来不是软弱的。
当新国王宣布法令时,他总会说:“这是神的旨意。亦是法律。”而她散落了头发,丢掉了面纱,她质疑神的旨意、质疑王的律法--“这项法律是不公正的......任何人!任何国王!任何神圣!都不能阻止我埋葬我的哥哥。”她和其他女子完全不同,为了埋葬他的哥哥,为了维护心中的公正,像个勇士一般的顽强抗争,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新王的反应。他可以下令处死违反律法的安提戈涅,却不敢直视不带面纱的安提戈涅;他可以因为恨,让所谓的“叛乱者”(安提戈涅的哥哥)暴尸街头,却不能因为爱,让儿子挚爱的女人安提戈涅得到公正。
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并不是都如安提戈涅般勇敢,她的姐姐用“好生养”的理由请求新王收回成命。姐姐说:“我们只是女人”。安提戈涅说:“如果女人意味着懦弱,我宁愿不做女人”。这个版本的安提戈涅继承了传统剧本中“反抗者”的形象,同时又发展出属于新时代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也因人而异,正如本剧的引进者爱丁堡前沿剧展策展人水晶老师所说,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安提戈涅。
于我而言,安提戈涅血液里背负的宿命,不是耻辱,不是死亡,而是不愿苟活,为自己而活。
对任何人来说,为自己而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女性而言尤甚。除了“女儿”“姐姐”“妻子”“母亲”这样的角色定位,女性本身的价值是安提戈涅中给观众的一道思考题。如安提戈涅的姐姐,她求新王给妹妹开恩的理由是“好生养”,这在现代女性听来是刺耳的、贬损的。然而,物化女性并不是旧时代的故事,现在只是产生了更多的变体,可怕的是,连更新升级都没有,“好生养”可能仍然是一些婆婆们找儿媳的首要标准。
但是2000多年前的安提戈涅,放弃成为新王的儿媳,放弃成为爱人的妻子,放弃一切生的可能,为了一个已死之人,搭上自己的性命。但她不是要证明什么,因为证明往往是做给别人看的。她要的是守护自己内心的纯粹--我的两个哥哥死了,我要他们都被好好埋葬。叛徒还是英雄,与她无关,都是权利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强加的标签。对安提戈涅来说,哥哥就是哥哥,让每一个家人体面地下葬,这是天理也是人道,不管人为的律法和权利阶层如何去约束。
对比:
从“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想到了印度历史中“杀父囚母”的阿阇世是很自然的,但当他对这个佛教故事进行文化心理学解读时发现两个故事的不同内涵:
前者基于父性原理而后者基于母性原理,俄狄浦斯的结局是受惩罚而死,而阿阇世是醒悟后对他人的原谅。基于这样的差别,古泽提出用“阿阇世情结”来描述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征。
“阿阇世情结”的主要特点概括为:
1)儿子与理想化了的母亲的一体感;
2)当母亲的理想形象幻灭后,对母亲产生了怨恨;
3)当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儿子原谅了母亲,恢复了与母亲的一体感。
这是一种基于母性原理的对罪恶感的自觉并通过忏悔恢复母子问亲密关系的心理特征,它反映的不单是对惩罚的恐惧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意识,是相互原谅和相互依赖。
如果说“俄狄浦情结”反映的是一种基于个人主义文化的罪恶观,“阿阇世情结”反映的则是以“关系”、“缘起”为特点的文化。
前一篇:发现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