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开健力宝金罐的外壳《中国足球,不是我不明白之四》
(2011-11-16 06:48:05)
标签:
国足体育 |
剥开健力宝金罐的外壳
华月
11月14日,并不只是中国队与新加坡队比赛的前夜那么简单。
在1993年的11月14日,发生了中国足球历史上曾经激动人心的一幕。那一天,中国健力宝青年队首批队员正式启程赴巴西圣保罗集训。
18年后的今天,首批留学的22名队员早已经烟消云散,而作为第二批赴巴西的七名球员之一的李玮峰,在国家队的比赛,也许还剩下最后一场。
在18年后的今天,同样由健力宝赠送给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冠军的奥运金罐,被证明为只有一层镀金的水货。
同样,在18年后的今天,健力宝为中国足球打造的充满未来希望的健力宝青年队,虽然曾经撑起了中国足球的一个时代,但事实证明,他们和奥运金罐一样,只是镀了一层金的水货而已。
健力宝青年队之后再次让人们感觉到中国足球春天的,是2001年世青赛上的超白金一代。和健力宝不同的是,超白金一代从教练到队员完全由本土打造。但在2004年“韩流”在中国大陆凶猛掀起追星巨浪的时候,超白金一代也在奥运会预选赛上两负韩国,春天就此止于寒流,超白金逐渐沦为了超拜金。
十年之后,超白金一代的杜威、曲波和孙祥在国家队的日子,也不会太长了,他们中的几位也许和李玮峰一样,在国家队的比赛,还剩下最后一场。
不是我不明白,是球员变化太快。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是我极力想追求一个真相,为什么留学的健力宝一代最终变成了肾宝一代,本土的超白金一代也变成了超拜金一代,为什么都变化的如此之疾,都坠落的如此之快?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已经有很多。比如,改年龄,不管你信不信——咱的青年队其实已经是成年队,而到了成年队其实已经是老年队。又比如,其实年龄没改,年龄也不大,但我们的心理年龄很大,抗压能力很小。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最终还是怕了。又比如,橘生淮南淮北之说。本来希望留洋的先进回来之后能够带动本土的后进,结果后浪推前浪,前浪全部被拍死在沙滩上。
我总结的原因是,健力宝和超白金这两种模式之所以都不行,是因为它们都是以追求竞技成绩目的而存在的,所以都是以精英培养为主的温室模式,它们都脱离了足球发展最为广阔的土壤,都是舍本逐末。当然,中国足球现在的土壤和健力宝超白金时期相比,没有最差,只会更差。但正因为更差,所以我们更要花时间花精力耐心地拓土垦荒。
可惜的是,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们,又一次把大量金钱和精力,投入在挑选有一定天赋的500名孩子送到葡萄牙训练的“足球少年留洋计划”上。看似有计划、有步骤、有耐心,5年500个少年,其规模也比18年前的健力宝青年队要大了20多倍,但是和13亿人口比起来,500个孩子又能掀起多大点浪呢?你能保证他们回来不再被拍死?
他们顶多又是一个“金罐”的镀金而已。其实,何止中国足球,中国以奥运为核心的体育又何尝不像那个伪劣的奥运金罐呢?奥运冠军们就像最外面的那层薄薄的镀金,耀眼、夺目,但剥开这层“金面”,里面就是一个空壳。
看看中国乒乓球,它始终站在巅峰的原因,不是因为中国人用的乒乓球桌都是金子做的,而是因为更多的小朋友在水泥台子上就学起了刘国梁孔令辉。至少目前来说,中国足球与其让500个孩子留洋镀金罐,不如让500万个孩子踢起易拉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