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20-01-11 10:35:06)
标签:

图片

游记

分类: 河北长城
紫荆关位于河北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紫荆岭上,介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号称内三关。在明代,这里属于真堡镇管辖。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紫荆关城就建在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里,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段形象地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庇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引自《易县志》卷二十七-文物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下同)。明人王士翘指出:“紫荆历代以为要害重地”(引自《西关志》,明王士翘编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影印出版,下同)。
慕名已久,2019-12-28,一个滴水成冰的隆冬早晨,俺来到紫荆关,踏访这个声名远扬的关隘。图为横跨拒马河的紫荆关大桥,这里也是拒马河六十六渡所在。而十渡在京师附近,可见拒马河上渡口的命名是以京师为起点的。2019-12-28初访紫荆关
紫荆关汉时称五阮关,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宋时名金陂关,后因山上多紫荆树易名紫荆关。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都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属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现略举一二。
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乌桓大兵一路杀来,直抵紫荆关下。在重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守将马援,见死守孤城有被困城中之危险,大胆地放弃了紫荆关,做出弃城逃跑的假象,伏兵于关南,诱敌深入。乘敌方将士自鸣得意,准备挥师南下之际突然袭击,马援挥兵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并乘势收复了紫荆关。乌桓兵不知虚实,只好退兵,危局得救。
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因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他另辟蹊径,突然抽出主力挥师南下,一举攻克了紫荆关,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里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在里外夹击下,居庸关终被攻克。
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对明长城沿线发起强攻,并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然后挟英宗自大同南下,直奔紫荆关而来。攻克紫荆关之后,瓦剌兵长驱直入,一口气打到了京师西直门外,险些灭掉明朝。兵部左侍郎于谦大敌当前临危不惧,率部严密防守,加固京城,调集援兵,固守不出。也先见攻下京师无望,又恐长城沿线被明军封锁,断了退路,才又挟英宗经紫荆关返回长城以北。
显然,在京西四大关口(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固关)中,居庸关是京师的北大门,是抵御来自北方异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引自《易县志》)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然而,在明迁都北京之前,这里的战略地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直至万历年间依然视其为后方防线中的隘口。《四镇三关志》编者刘效祖感慨道:“真堡镇紫荆、倒马诸关,其要为紫荆,次倒马,杨恪愍公考之备也。然封疆之臣,往往视为内防,间于乗障置不问,不知其玩愒自何时也?比年督抚加意桑士廪廩焉。请以真堡沿边筑台缮垣,具蔺石,布渠荅da,略倣蓟门之制。虏纵一日不忘窥中国,然岂能度越重险,如入无人之境哉?”(引自《四镇三关志》,明刘效祖撰,万历四年成书,民国初年刻本,下同)
《西关志》编者王士翘也深以为然:“次村杨公尝作紫荆考,极言紫荆之当虑,信%昔虏骑犯顺,内猾畿甸,往往径此,厥有明徴,而其故安在?余尝阅视关阨,徧历山谷,因以知之。紫荆负山临河,势非不险,而近在内地,不足以据一关之枢,所峙为固有群隘耳。西自白石口历胡荄(上艹下孩)、宁静庵、浮图峪、乌龙沟,西北则金水、马水二口,北抵大龙门、沿河而止,层峦曲嶂,几四百里风马牛不相及,但得一道%入即可直达%完易涿内外,固不必犯关。而%%高城深池,坚甲利兵,所谓虽鞭之长不及马腹矣。白石平衍,堪驰十辆,北高垣墉增敌楼,南筑关城修营房,以栖新调戍卒,弗可缓也。胡荄(上艹下孩)口、宁静庵两隘并立,官军寡少,此其最可虑者。论者徒见浮图川广多失事,遂谓难守,不知城池军马,视昔加数倍矣。虏若至广昌,据三家村,见浮图防御之严,其势必犯白石、胡荄(上艹下孩)口、宁静庵,胡以待之。兵法曰:守其所不攻,况于必攻者乎。乌龙沟得人庶几%城可守,金水虽云内口,险不足峙,沿河湍急,编筏非可载马者,故虑在隘口不在河也。大龙门,美哉山河之固,据山拒守,虏虽众无所用之。其尤岌岌者马水口乎。外临广谷,虏得驰驱,内无完城,人鲜固志,土瘠军贫,米价腾贵,此则修城积粟咸弗可已也,守群隘以却敌。杞人之忧尤有不能忘者。    王士翘谨识
”(引自《西关志》)
知道英宗当朝,才有于谦识见:“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
直至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朝廷对紫荆关一带防务才日渐重视。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紫荆关作为一个军事单位,汉朝时即设立。有明一朝其疆域为“紫荆关东至易州九十里,西至广昌县七十五里,至大同府五百里,北至沿河口居庸关界三百里,至宣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插箭岭一百二十里,东南至保定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京师三百里。”(引自《西关志》紫荆卷之一,疆域)。
守备范围包括关隘如下:
金水口隘口七处,管总官一员统之。盘石口隘口七处,管总官一员统之。黄土岭隘口七处,管总官一员统之。乌龙沟隘口五处,管总官一员统之。马水口隘口九处,管总官一员统之。大龙门隘口一十一处,管总官一员统之。
沿河口隘口一十一处,管总官一员统之。浮图峪隘口四处,守备一员,把总一员统之。乌龙沟隘口九处,把总一员统之。白石口隘口一十三处,把总一员统之。(引自《西关志》紫荆卷之一,关隘)
其沿革历史如下:
“国朝永乐二年始设茂山卫百户一员,领军守之。正统初年创建旧城。十四年设守备指挥,景泰二年复增城池,调保定右卫中千户所官军守御本关。景泰三年添设真定、神武二卫官军,春秋两班轮流操守。成化十一年添设保定五卫、茂山、真定、神武、涿鹿等卫,并中所官舍余一千八百七十七员名,领班指挥千百户七员,岁于本关备冬。弘治二年创设河北堡城敌台。嗣是城垣日增,兵旅日众,军威以壮,关隘以固,非复畴昔之紫荆矣。”(引自《西关志》紫荆卷一,沿革)
紫荆关汉朝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畿辅通志》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引自《易县志》)
下图为俺根据史料和现场观察,在谷歌卫星地图上标注的明后期紫荆关城城垣及其上单体建筑。可见其包括关城一座、拒马河北岸还有两座小城,正对岸的小金城和对岸西侧10里的小盘石城,防务体系十分繁复。图中红色线条为俺实地踏勘的城垣部分,蓝色线条为俺目力能及、观察到的城垣部分,绿色线条是俺在谷歌地球上能分辨推测的城垣部分,紫色线条是现状不存任何踪迹、但俺推测应有的城垣部分,白色线条是根据网友推测勾画的城垣部分。仅此说明,下同。2019-12-28初访紫荆关
《西关志》云:紫荆关附近有“按紫荆自正统初年设立旧城一座,长三百八十丈。夹城一道,长九十丈。南门楼二座,南水门三空,北门楼一座,圈城重门,东水门一空,城楼四座,城铺五间。景泰元年设立新城一座,长六百八丈五尺。夹城一道,长五十七丈。稍城一道,长八十丈。南门楼一座,城铺八间。弘治二年添设本关河北迤西城堡一座,正城一道,长一百一十丈。夹城一道,长一十丈。稍墙一带长一百六十丈。稍城一道,长六百四十丈。东西门楼二座,角楼一座,敌台二座。成化二十一年建立钟鼓谯楼二座。嘉靖二十年建立麾虏台一座。城西北夹江建立敌楼二座,俱有夹城,护城墩九座。易州地方。盘石口总,景泰二年建立团城一座,东西门二座,西门外圈城一座,水道一空。”(引自《西关志》城池)
《四镇三关志》载:“紫荆关,正统元年建,旧连环城、夹城、稍城、圈城27丈。河北迤西,堡城、正城、夹城、稍城、稍墙一带,共930丈。”(引自《四镇三关志》真堡镇形胜)“(本镇)主兵34460名。旧额,本镇戍守兵5956名,。。。。紫荆关1995名。嘉靖十五年间起,陆续增至6969名,。。。内紫荆关增852名。二十五年增至8901名,(紫荆关未增)。三十五年增至9540名,内紫荆关增639名。以后逐年陆续增至13058名,。。。紫荆关3457名。”,“紫荆关路,嘉靖二十一年设参将一员,领中军一员,千把总六员,守城千户一员。额兵1041名。盔甲6923副。兵器69835件。火器78613件。”,“分守紫荆关参将,正统十四年,原设守备一员。嘉靖二十一年,改设参将一员,分守浮图峪、白石口、乌龙沟、宁静安、盘石等处隘口。”(引自《四镇三关志》真堡镇军旅)
关城东西两翼为边墙主线,如下图所示。2019-12-28初访紫荆关
以下四图为接引紫荆关城东北侧的边墙主线,自东至西为序。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以上四图位置如卫星图中右侧蓝线西段。下图红色线条及左下侧紫色线条围合的应是紫荆关关城的北侧瓮城,均为复建。2019-12-28初访紫荆关
此图为瓮城东墙及其上的墙台(马面),该 墙台仅向城外凸出。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瓮城东北侧全景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瓮城中部有水门一空,泄城内积水入拒马河,现已基本淤塞。2019-12-28初访紫荆关瓮城西北端有关城北门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北门处在一个墙台中,此墙台整体向城内外两个方向凸出,其西侧与北城墙西段齐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北门面东,门额题字共两层,上题“河山带砺”(上款为“万历丁亥夏”,下款为“聊城傅光宅书”,笔者加注),下题 “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北门内侧2019-12-28初访紫荆关北门内侧凭墙处有上城踏道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自城墙看北门以东频临拒马河南岸的瓮城北墙2019-12-28初访紫荆关
瓮城北墙内侧,见北门所在墙台向城内凸出部分。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北墙内侧中部有一个并不通透的券门,很是奇怪。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不知作何用途?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在瓮城墙上向西观察,见东北角墙台,远处是连接瓮城的东方边墙主线。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瓮城顶部的铺房遗迹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落水口,墙外接吐水嘴,但做得并不讲究,明显高出墙顶墁砖,排水不畅。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北门墙台向西观察,依然有城墙。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遗落的石构件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临河北城墙西段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回望临河北城墙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瓮城北侧围墙不存,代之以一条通往涞源、宣化的公路,G112或S233公路。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瓮城西墙也没了踪迹,公路西南侧的这段墙体是串联紫荆关城的边墙主线的一部分。
2019-12-28初访紫荆关瓮城以南,另有一座堡城,是为建于明正统年间的紫荆关旧城,均为复建,其格局如下图。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在西侧紫荆关新城建成之后,这个东城设文武衙门,而新城(即西城)为屯兵之所。旧城西南角有城门两通,一朝南,一朝西。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旧城南墙中央有水门一空。南墙西南角有一城门,为自紫荆关防线紫南向北数第三道门,故曰“三重门”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三重门北立面,门券下门槛石见六个圆形石孔,是为关门下栓孔,可见当年此门之沉重、阔大,显然与修复的规模不相称。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旧城西南角有座坐西朝东的城门,是为紫荆关城南门,门东侧如下图所示。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向西出门,见门额券上嵌有“紫塞金城”四字。上款题“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日立”,下款为“钦差分守紫荆关参将韩光”。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南门内侧有登城踏道,但很陡急,如图所示。图中所见整体为自东向西看旧城南墙西段,远处墙台为西墙起点。2019-12-28初访紫荆关
三重门至东墙交界处墙台的南墙东段2019-12-28初访紫荆关自西向东看旧城南墙和东、西墙局部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旧城西墙南段2019-12-28初访紫荆关
西墙北段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旧城西墙中部,有个敌台,是为紫荆关6号敌台,仅存台顶,南立面。2019-12-28初访紫荆关有一对貌似健身工具石锁的玩意儿,不知作何用途?难不成是当年收成官兵健身用的?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此台向西望去,隐约可见边墙向西延伸,并可见敌台两座,由近及远分别是紫荆关7号敌台和8号敌台。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再向北行,见边墙东段和旧城北墙、东墙局部。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墙台6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这座墙台有些奇怪,其凸出部分向内长于向外。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在旧城西墙北端点,看边墙东段即旧城东墙局部。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下图为修复时三合土泼面的墙面,但已经斑驳,质量与原物无法比拟。2019-12-28初访紫荆关
下图是旧城城墙南侧东段2019-12-28初访紫荆关
下图为旧城东墙,低洼处应为东门所在。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出三重门,在其南方回望,见旧城南墙东西两侧。其中西侧墙循迹山势,先向北一小段,再转向西,实为沿山脊游走。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旧城南墙东段南侧,见墙台两座,分别位于三重门东爬坡处和旧城墙体向北拐弯处。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旧城南还有一座城池,姑且叫做南城,其架构如下图。2019-12-28初访紫荆关
下图为南城南墙北侧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南墙南侧
2019-12-28初访紫荆关南城南墙中央有城门,曰“二重门”,城门至西有水门一空。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二重门北立面,显见门券外小内大,说明其南为关外。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关门外还见有羊肠小道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南立面2019-12-28初访紫荆关二重门东北侧山上俯瞰,见南城南墙和西墙局部,二者交接处显然还有墙体向南延伸。2019-12-28初访紫荆关
西墙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南墙东端自东向西看南墙及西墙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南墙最东端修复得十分诡异,像是一道墙槽。此处向北转为南城东墙,向南转也有墙体踪迹。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南城东墙,远处巨大的墙台处是三岔口,南城东墙与旧城南墙、东墙在此交接。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这就是那个巨大的墙台,造型有些奇特。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回首南城东墙南段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旧城南墙西段(近处)与南城西墙北段(远处)以一座墙台交接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南城南墙与西墙局部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南城西墙北段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图中前方右侧见南城东墙局部,近处为旧城南墙,前方左侧为旧城东墙。2019-12-28初访紫荆关
二重门外就是盘山道,顶端是南天门,亦建在两山间的夹谷(疑为峡谷之误)中。城墙东起万仞之巅,经南天门至奇峰岭山顶。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门之东壁上镶嵌石碑两块;一为荆坡道人所作“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二为明参将韩光所作的七律诗。门外西坡上还有清康熙御笔“天子阅武处”碑碣一通。下图为俺在谷歌地球上推测出的二重门外至南天门城池图,图上看出还有城墙踪影。2019-12-28初访紫荆关
资料显示,南天门西侧,有从内城通向黄土岭的关门一座,面南额题“阳和门”。匾额拓片如下图(引自《河北明长城碑刻辑录》,河北省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队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阳和门北,是建于景泰年间的紫荆关新关城。新城建成后,旧城专为署衙所在,新城屯兵。
2019-12-28初访紫荆关
阳和门外有黄土岭城,均不知所踪。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南天门外南十里地,是内地通向紫荆关的第一道关门,建在今坡下村的峡谷中。边墙自关门向东西两翼伸展,直达两山峰顶。门额上嵌石匾一方,横书"紫荆关"三字。门前有营房、庙宇各一座。这些建筑虽已塌毁,但遗址尚清晰可辨,石匾亦在民间妥存。关门内是通向关城的十八盘。全程10公里,纵深2.5公里余,均系羊肠路。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荆坡道人在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中云:“南有石径十八(盘),由底升巅,崎岖若羊肠之险,东倚于岩旁,后天之畔,西临乎洞壑,蟠地之绝崖。然则南城两都,北极边陲,迁客骚人多游于此。我朝所以设关,凭此险……。”可见,古十八盘既是内地联系北方各族人民的必经之路,又是抵御外族南犯的自然天险。位置如图所示。2019-12-28初访紫荆关
北京附近的重要关城俺细查过居庸关和古北口,加上仅此紫荆关城,基本全了。比较而言,居庸关修复最不讲究;古北口城未加任何修葺,但保存最为完好,结构也很完整,包括了瓮城、上城、营城和潮关城,耐人寻味;但论复杂性而言,紫荆关城最为奇特,只可惜主体部分不存,后期修复粗糙,可惜了!
总结:根据俺的观察和实地踏勘,紫荆关包括紫荆关关城和拒马河北小金城、河西北小盘石堡,关城有瓮城、旧城、新城、南城、南城外城(二重门与南天门之间)和黄土岭城,共八座。有北门、北水门、南门、二重门、二重门水门、三重门、三重门水门、阳和门、南天门、坡下门,还有西门、西北门未能定位,共十二通。甚是繁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