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7也谈清华精神(二)

分类: 感悟 |
作为曾经的清华人,俺也想谈谈对清华精神的理解。


据说,早期的清华大礼堂里高悬着两块匾额:一块“寿与国同”,一块“人文日新”。“寿与国同”是指清华成立与民国建立同在1911年。然而民国命运多舛,1949年后大礼堂的“寿与国同”因时过境迁拆下另存了。“人文日新”的匾额悬挂至今,每次礼堂整修时都会被重新油漆,常被人用以称颂清华初创时期对人文的重视高于技术的那个年代,并用以鼓励全校学生提高人文社科修养。

大礼堂背面
清华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11年成立的清华学堂。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向国会提出咨文,要求国会授权退还庚子赔款中超出美国实际损失的部分钱款,以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罗斯福的咨文。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正式通知中国政府,美国将退还一半庚子赔款,共1254.5万美元,作为资助中国的留美学生之用。中美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
百年之后,这笔款项仍在运作,位于新竹的清华大学至今每年还收到庚子赔款支票。
1909年清政府以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为基金成立“游美学务处”,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一所民房为办公处,后迁入史家胡同。九月奏准将“清华园”作为游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1910年12月,清政府学部批准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
由此可见,清华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刻上了美帝的烙印。因此,清华精神的基础是融贯中西。这从清华二校门的建筑风格及大学士那桐的题字上也可见端倪。但是,在当今清华大学官网关于学校沿革介绍中,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段历史。


据说,早期的清华大礼堂里高悬着两块匾额:一块“寿与国同”,一块“人文日新”。“寿与国同”是指清华成立与民国建立同在1911年。然而民国命运多舛,1949年后大礼堂的“寿与国同”因时过境迁拆下另存了。“人文日新”的匾额悬挂至今,每次礼堂整修时都会被重新油漆,常被人用以称颂清华初创时期对人文的重视高于技术的那个年代,并用以鼓励全校学生提高人文社科修养。

大礼堂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