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9五道梁到绝壁楼东山

标签:
杂谈 |
分类: 密云长城 |
2019-10-15自高原下来,感觉颇好,毅然报名周六的长城行旅。今天的行程是自五道梁沿边墙到绝壁楼东山,从行走轨迹看,往返抵达边墙的距离均大于行走之边墙的长度,所以说这也是一段功效比不高的段落。
行走起点是河北省滦平县五道沟村。从这个路标上看,此段边墙与金山岭段相距不远。
一段漫长的上山水泥便道之后,隐约看见了边墙的踪影。

起爬之前,见到河北立的长城文保碑。说来奇怪,在长城遗产网上,此段边墙及附属物皆以密云地名编列,但这里却是河北滦平的碑记。碑后的警示牌似乎显示,此段现由金山岭管理。从金山岭段管理现状看,这个安排也许真是好事。

在五道梁上,正大兴土木,建造山间豪宅。工地挡住了以前通达边墙的小路。
只能绕道,废了一番周折后终于见到了倒挂在山崖上的边墙。


近抵又见河北文保碑,保护规格在提升,由省保到了国保。


为嘛2018年立的碑,这段长城又成了省保?真够乱乎的!

边墙呈东西延伸,今天的计划是向西进发,下周再向东。图中所见最低点处有一关口,包括一个关门和一个水口。此关在长城普查时被命名为密云15号水关。


关口由东西排列的关门和水口组成,关门较大,水口稍小。此为在西侧的关门北侧面,从上沿券口看,当年似应有木质或石质关门。

关门(左)与水口南侧面

水口北侧面

关门东侧可见砖砌双垛口边墙直上山顶

西侧也是砖砌双垛口边墙,陡直上攀,人称“天梯”。其上密布障墙,可见关口所在位置之重要!
此关位于曹家路营城正北,根据相对位置、地形及关口两侧边墙构制推测,此处关口应为当年倒班岭寨之关口。《四镇三关志》载:“倒班岭寨,洪武年建,通大川。水口迤西,口土墙一带,通单骑,冲。”俺等2019年10月26日即从曹家路沿此大川上溯到此关口,山沟宽缓,与书中描述基本一致。之所以认定此处是倒班岭关口,盖因为正当曹家路营城正北,有极冲宽缓大川(至大角峪村)通达。且三道边关(后文详示),关口两侧砖砌高大双垛口边墙倒垂,障墙道道,防御森严,当为大角峪寨西唯一重要关口。且从《四镇三关志》附图显示地形看,此关位于陡狭隘口,与实际地形完全一致。
向西攀登垛墙与障墙



在谷歌地球上,也可以清晰地辨识出曹家路营城至倒班岭关口之间三道边墙的位置。如此繁复的防御设施,恰恰印证了位于曹家路营城正北要冲处关口的重要性,也间接证明前述关口就是倒班岭关。三道边的形成是因明朝防御方向变化逐次形成。明初防御重点在京北,明中后期随着朵颜三卫谋反,京东防御形势陡急,故边墙及空心敌台累次修筑并强化。所以,俺推测三道边墙应该修建于三个不同时期,随着京师东北方向防御形势日紧,而将边墙建设逐次外推,防御纵深日渐阔大,防御工事越来越完善。但都是以曹家路的防守为核心,这与曹家路的军制地位有关。曹家路是明代蓟镇西协四路之一,《四镇三关志》卷三“军旅考”载,此营城“嘉靖三十年设游击一员,领中军一员,千把总五员。额兵一千七百四十二名。尖哨一百名。夜不收四百名”,足见其重要性。其规格与其东方的墙子路相若,但与西方其他二路(古北路、石塘路,分别有千把总十一员,额兵2700-2900员)相比,则逊色较多。由此可见,密云东部在明中期以前并不是防御重点地带,因而有二道、三道边墙构筑简陋之故。由此再推想,现今主边当为明中晚期成就。关于二道、三道边,俺未曾造访,但有知名墙友“虫子”对其进行过深入探查,记录在其博文“长城文化带旅行之密云段37/滦平段5:倒班岭-五道梁长城西段补”中,链接为http://www.mafengwo.cn/i/11958042.html。




边墙上杂草丛生,难辨踪迹。

密云205号敌台,东立面。

其东侧再见上墙口,券门、墙槽。

密云206号敌台仅剩残拱


也该是3*3制式

继续西行

石质吐水嘴

一个比较奇怪的暗门,其关外侧有一堵矮墙遮蔽。



边墙上竟然方砖铺墁!

新老城砖对比

墁砖以下的灰浆铺平

密云207号敌台及墙体淹没在杂草中

砖墙

密云208敌台,东立面。

密云209号敌台,东立面。






西立面

接着是下坡,见到密云211号敌台,东立面俯视。

211台西立面,一门高悬、居中,二窗分列南北。

前方最低点有人认为是倒班岭关所在,俺认为是师姑谷关口。遥看对面陡峭山崖上的边墙和敌台。


密云212号敌台东立面俯瞰,一门居中,二窗分列左右。

南侧面,三窗。

西立面,一门高悬、居中,二窗分列南北。
西立面及其西之关门口

关口南立面

关口北立面,见两侧墙体高大。俺认为,此关口是师姑谷关口所在,《四镇三关志》载:“师姑谷寨,洪武年建,通大川,极冲。”此描述,与关内外地形吻合。

绕道西门进入,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侧中窗向东透视,见东西向筒拱式三段中室,对视为东侧中窗。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窗向南透视,三段筒拱式南北中廊道,对视为南侧中窗。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侧中窗向外透视

东侧中窗向西透视,三段式东西中廊道,对视为西侧中窗。以半月形木模支撑,修复拱券。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门。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窗向北透视,三段筒拱式南北中廊道,对视为北侧中窗。

南北中廊道西段南侧有砖质上楼蹬道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南侧西窗内景

该楼西侧俯视,见西侧楼门居南,二窗靠北,均在边墙之外。西南角崩塌,楼上楼橹尚存半截墙体。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三段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窗向南透视,三段筒拱式南北向中廊道,对视为南侧中窗。筒拱内密布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方孔,基本在上拱与下梁交接处,应为当年搭棚插梁之孔。棚上置放防潮物件,如火药等。这就是明朝的复式建筑或loft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三段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侧中窗向西透视,筒拱式东西中廊道,对视为西门。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三段式东通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窗向北透视,三段式南北中通道,对视为北侧中窗。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三段式南通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门向东透视,筒拱式东西中廊道,廊道西端南侧有砖质上楼蹬道,对视为东侧中窗。

上楼蹬道北口

上楼蹬道向西出口

西北侧面。见西立面一门居中,二窗分列左右,北立面三窗。

密云215号敌台隐约可见,东立面。

继续向西,一路狗牙,怪石嶙峋。边墙以毛石垒就,若隐若现。

密云215号敌台西立面

215台西立面及其以东


215、214台及其以东

密云216号敌台,东北角。

西北角

216台西向东望


这是密云217号敌台,位于主线边墙与二道边墙交接处,东南侧面。

二道边墙隐没在灌丛中,仅有遗存碎砖方可辨识。
217台东立面一门居中,高悬,二窗分列南北。

南立面三窗高悬,楼体高大。

东门可入,见门口踏石。

东门向西观望,见东西纵向中室及其东门,中室西门被防护性封堵,不能透视。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廊道西端崩落,对视为西侧南窗残部。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残缺的南侧中窗向北透视,见中室,对视为北侧中窗。

南廊道西北侧有上楼蹬道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仅剩北半截的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侧中窗向东观望,见中室西门因南廊道西南角崩落而被堵,不得透视。

西侧中窗向西展望,见密云217号敌台、218号敌台。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窗向南透视,见中室,对视为南侧中窗。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南侧北窗。

中室短拱


西立面,应为三窗,无门,

西南侧面

往西去,见两个敌台。

边墙马道竟然也是方砖铺地!

抵近密云218号敌台,南邻悬崖之上。东南侧面,东立面见三窗。

回望217台

218台东南角

南立面见一门一窗,门居东。

南门砖拱,两券两伏。

二层与三层之间见三层拔檐,中层尖砖。

南门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坍塌的北侧东窗。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坍塌的北侧西窗。

西廊道西壁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尖拱式跨拱通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南侧中窗向北透视,尖拱式跨拱通道,对视为东侧中窗。

敌台北邻陡坡,台体北侧完全塌毁。

自北向南看南门,见筒拱式东廊道。

东侧箭窗向东回看217号敌台

在东侧北窗看西侧北窗内侧

东侧中窗向西看西侧中窗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见西侧南窗。筒拱式东廊道西壁两个跨拱之间,见向西并转向北的上楼蹬道。

向西遥看山顶上的密云219号敌台。

隐约见东北侧面,貌似东立面二窗,北立面二窗。

抵达219号台可是费了牛劲!探索在枯枝落叶间,又是披荆斩棘直上坡顶,才得谋面。爬坡时,一位恐高老兄脸色煞白,两腿哆嗦,宛若过奈何桥。俺等前拽后推,才将他推到山顶。他算度过一劫,下山后一定要请俺把酒压惊。天色已晚,赶紧赶路,未进楼详查,资料显示这是个2*2两纵两横小楼。在如此陡峻的山顶兴土木建敌台,已经相当不易,建个小楼权当瞭望哨吧。

本以为即将下山,孰知还得前行。十多分钟后,见到今天光临的最后一座敌台,密云220号敌台,也是一个半边楼,同样是北侧坍塌。图为东立面,一门二窗,门居中。


破残至极,但角落上存有木柱遗迹,难道此楼是有木棚的敞楼?

行走起点是河北省滦平县五道沟村。从这个路标上看,此段边墙与金山岭段相距不远。

一段漫长的上山水泥便道之后,隐约看见了边墙的踪影。

起爬之前,见到河北立的长城文保碑。说来奇怪,在长城遗产网上,此段边墙及附属物皆以密云地名编列,但这里却是河北滦平的碑记。碑后的警示牌似乎显示,此段现由金山岭管理。从金山岭段管理现状看,这个安排也许真是好事。

在五道梁上,正大兴土木,建造山间豪宅。工地挡住了以前通达边墙的小路。



近抵又见河北文保碑,保护规格在提升,由省保到了国保。


为嘛2018年立的碑,这段长城又成了省保?真够乱乎的!

边墙呈东西延伸,今天的计划是向西进发,下周再向东。图中所见最低点处有一关口,包括一个关门和一个水口。此关在长城普查时被命名为密云15号水关。


关口由东西排列的关门和水口组成,关门较大,水口稍小。此为在西侧的关门北侧面,从上沿券口看,当年似应有木质或石质关门。

关门(左)与水口南侧面

水口北侧面

关门东侧可见砖砌双垛口边墙直上山顶

西侧也是砖砌双垛口边墙,陡直上攀,人称“天梯”。其上密布障墙,可见关口所在位置之重要!


向西攀登垛墙与障墙

垛墙上台阶城砖几乎齑粉,攀爬颇为不易。
另外,2019年10月26日发现,在二道边南1.5公里处,还有一道三道边,见下图。以下二图,分别为其向东延伸段和向西延伸段。

在谷歌地球上,也可以清晰地辨识出曹家路营城至倒班岭关口之间三道边墙的位置。如此繁复的防御设施,恰恰印证了位于曹家路营城正北要冲处关口的重要性,也间接证明前述关口就是倒班岭关。三道边的形成是因明朝防御方向变化逐次形成。明初防御重点在京北,明中后期随着朵颜三卫谋反,京东防御形势陡急,故边墙及空心敌台累次修筑并强化。所以,俺推测三道边墙应该修建于三个不同时期,随着京师东北方向防御形势日紧,而将边墙建设逐次外推,防御纵深日渐阔大,防御工事越来越完善。但都是以曹家路的防守为核心,这与曹家路的军制地位有关。曹家路是明代蓟镇西协四路之一,《四镇三关志》卷三“军旅考”载,此营城“嘉靖三十年设游击一员,领中军一员,千把总五员。额兵一千七百四十二名。尖哨一百名。夜不收四百名”,足见其重要性。其规格与其东方的墙子路相若,但与西方其他二路(古北路、石塘路,分别有千把总十一员,额兵2700-2900员)相比,则逊色较多。由此可见,密云东部在明中期以前并不是防御重点地带,因而有二道、三道边墙构筑简陋之故。由此再推想,现今主边当为明中晚期成就。关于二道、三道边,俺未曾造访,但有知名墙友“虫子”对其进行过深入探查,记录在其博文“长城文化带旅行之密云段37/滦平段5:倒班岭-五道梁长城西段补”中,链接为http://www.mafengwo.cn/i/11958042.html。

回到当下,再往西走一小段,见到十分残破的密云201号敌台,今天的第一楼,东立面。

木柱支撑下危在旦夕的东北角

东立面全景,影像严重变形,凑乎着看吧。

顶部一号井塌毁,只能臆想其当年结构大概是3*3的制式。




北立面

北立面俯瞰

长城普查时的东立面和北立面如下图,对比可见日渐衰败。

木柱支撑下危在旦夕的东北角

东立面全景,影像严重变形,凑乎着看吧。

顶部一号井塌毁,只能臆想其当年结构大概是3*3的制式。




北立面

北立面俯瞰




前方遥见第二楼、第三楼

第一楼后墙体即为毛石垒就,看来严整的砖砌垛墙只在关口附近。


密云202号敌台,东立面,残破依然,制式如前。

东南角

东立面近景

仅存北侧,筒拱犹在。

由此判断,此楼也是3*3制式。



西门外侧

西侧俯瞰,见北侧完整,且存有筒拱,南侧仅外墙尚存。

长城普查时的北、东、西立面,可见是个东西各一门二窗,南北各四个箭窗,东西纵向筒拱的大敌台,但现状也不如从前。

第一楼后墙体即为毛石垒就,看来严整的砖砌垛墙只在关口附近。


密云202号敌台,东立面,残破依然,制式如前。

东南角

东立面近景

仅存北侧,筒拱犹在。

由此判断,此楼也是3*3制式。



西门外侧

西侧俯瞰,见北侧完整,且存有筒拱,南侧仅外墙尚存。

长城普查时的北、东、西立面,可见是个东西各一门二窗,南北各四个箭窗,东西纵向筒拱的大敌台,但现状也不如从前。



密云203号敌台仅存基座,东南角。

西立面

西南角

顶部

向西又是砖砌边墙

紧邻203台西侧就是上墙口,见券门和墙槽。

密云204号敌台,东北角。

其西见里通关内外的暗门


密云204号敌台,基座都不完整,西立面。

其东侧犹见上墙口

204台西立面

此段边墙砖砌,规格高。

西立面

西南角

顶部

向西又是砖砌边墙

紧邻203台西侧就是上墙口,见券门和墙槽。

密云204号敌台,东北角。

其西见里通关内外的暗门


密云204号敌台,基座都不完整,西立面。

其东侧犹见上墙口

204台西立面

此段边墙砖砌,规格高。

边墙上杂草丛生,难辨踪迹。

密云205号敌台,东立面。

其东侧再见上墙口,券门、墙槽。

密云206号敌台仅剩残拱


也该是3*3制式

继续西行

石质吐水嘴

一个比较奇怪的暗门,其关外侧有一堵矮墙遮蔽。



边墙上竟然方砖铺墁!

新老城砖对比

墁砖以下的灰浆铺平

密云207号敌台及墙体淹没在杂草中

砖墙

密云208敌台,东立面。

密云209号敌台,东立面。







西立面

接着是下坡,见到密云211号敌台,东立面俯视。

211台西立面,一门高悬、居中,二窗分列南北。

前方最低点有人认为是倒班岭关所在,俺认为是师姑谷关口。遥看对面陡峭山崖上的边墙和敌台。


密云212号敌台东立面俯瞰,一门居中,二窗分列左右。

南侧面,三窗。

西立面,一门高悬、居中,二窗分列南北。


关口南立面

关口北立面,见两侧墙体高大。俺认为,此关口是师姑谷关口所在,《四镇三关志》载:“师姑谷寨,洪武年建,通大川,极冲。”此描述,与关内外地形吻合。
但只能绕道,方可抵达密云213号敌台,东南侧面。东立面见三窗高悬。

绕道西门进入,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侧中窗向东透视,见东西向筒拱式三段中室,对视为东侧中窗。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窗向南透视,三段筒拱式南北中廊道,对视为南侧中窗。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侧中窗向外透视

东侧中窗向西透视,三段式东西中廊道,对视为西侧中窗。以半月形木模支撑,修复拱券。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窗向北透视,三段筒拱式南北中廊道,对视为北侧中窗。

南北中廊道西段南侧有砖质上楼蹬道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南侧西窗内景

该楼西侧俯视,见西侧楼门居南,二窗靠北,均在边墙之外。西南角崩塌,楼上楼橹尚存半截墙体。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三段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窗向南透视,三段筒拱式南北向中廊道,对视为南侧中窗。筒拱内密布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方孔,基本在上拱与下梁交接处,应为当年搭棚插梁之孔。棚上置放防潮物件,如火药等。这就是明朝的复式建筑或loft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三段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侧中窗向西透视,筒拱式东西中廊道,对视为西门。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三段式东通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窗向北透视,三段式南北中通道,对视为北侧中窗。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三段式南通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门向东透视,筒拱式东西中廊道,廊道西端南侧有砖质上楼蹬道,对视为东侧中窗。

上楼蹬道北口

上楼蹬道向西出口

西北侧面。见西立面一门居中,二窗分列左右,北立面三窗。

密云215号敌台隐约可见,东立面。

继续向西,一路狗牙,怪石嶙峋。边墙以毛石垒就,若隐若现。

密云215号敌台西立面

215台西立面及其以东


215、214台及其以东

密云216号敌台,东北角。

西北角

216台西向东望


这是密云217号敌台,位于主线边墙与二道边墙交接处,东南侧面。

二道边墙隐没在灌丛中,仅有遗存碎砖方可辨识。


南立面三窗高悬,楼体高大。

东门可入,见门口踏石。

东门向西观望,见东西纵向中室及其东门,中室西门被防护性封堵,不能透视。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廊道西端崩落,对视为西侧南窗残部。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残缺的南侧中窗向北透视,见中室,对视为北侧中窗。

南廊道西北侧有上楼蹬道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仅剩北半截的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侧中窗向东观望,见中室西门因南廊道西南角崩落而被堵,不得透视。

西侧中窗向西展望,见密云217号敌台、218号敌台。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窗向南透视,见中室,对视为南侧中窗。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南侧北窗。

中室短拱


西立面,应为三窗,无门,

西南侧面

往西去,见两个敌台。

边墙马道竟然也是方砖铺地!

抵近密云218号敌台,南邻悬崖之上。东南侧面,东立面见三窗。

回望217台

218台东南角

南立面见一门一窗,门居东。

南门砖拱,两券两伏。

二层与三层之间见三层拔檐,中层尖砖。

南门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坍塌的北侧东窗。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坍塌的北侧西窗。

西廊道西壁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尖拱式跨拱通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南侧中窗向北透视,尖拱式跨拱通道,对视为东侧中窗。

敌台北邻陡坡,台体北侧完全塌毁。

自北向南看南门,见筒拱式东廊道。

东侧箭窗向东回看217号敌台



东侧中窗向西看西侧中窗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见西侧南窗。筒拱式东廊道西壁两个跨拱之间,见向西并转向北的上楼蹬道。

向西遥看山顶上的密云219号敌台。

隐约见东北侧面,貌似东立面二窗,北立面二窗。

抵达219号台可是费了牛劲!探索在枯枝落叶间,又是披荆斩棘直上坡顶,才得谋面。爬坡时,一位恐高老兄脸色煞白,两腿哆嗦,宛若过奈何桥。俺等前拽后推,才将他推到山顶。他算度过一劫,下山后一定要请俺把酒压惊。天色已晚,赶紧赶路,未进楼详查,资料显示这是个2*2两纵两横小楼。在如此陡峻的山顶兴土木建敌台,已经相当不易,建个小楼权当瞭望哨吧。

本以为即将下山,孰知还得前行。十多分钟后,见到今天光临的最后一座敌台,密云220号敌台,也是一个半边楼,同样是北侧坍塌。图为东立面,一门二窗,门居中。


破残至极,但角落上存有木柱遗迹,难道此楼是有木棚的敞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