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31北沟-五十一蹬-墙子路村

标签:
图片实地考察 |
分类: 密云长城 |
墙子路是平谷进入密云的首关,也就是边墙密云段的东部最南角。边墙南北走向,横跨东西流淌的清水河,蜿蜒于密云与河北兴隆分界的山岭上,向北直上京东最高峰雾灵山。
墙子路明代属蓟镇西协第一路,是京东重镇。下辖11处关寨,起自鱼子山,终至大黄崖口,自南往北分别是鱼子山寨、熊儿岭寨、南水峪关、北水峪关、灰峪口寨、南峪寨、黄口门关、墙子岭关、磨刀峪寨、小黄岩关、大黄岩关,防线延袤115.5千米。
此段边墙南端有完美的V型,还有神乎其神的五十一蹬,引无数墙友膜拜,俺也不能免俗,多次造访大V,也曾行走V北的一小段,但始终未能从南向北贯穿到五十一蹬。2019-08-31,俺的贯穿偏执欲实现了。今天的行程是从北沟,向南到五十一蹬,返回下山,终点是墙子路村。轨迹如下图所示

停车起步的起点在京秦铁路桥下北沟村

但是,为了完整记述该段边墙及其附属建筑现状,本文结合以前几次踏访成果,自南向北,由密兴路北清水河边的关上堡开始逐段呈现踏勘所见,从密云2号城堡始,向北至西,经密云44号直至77号敌台西,下山终于密云3号城堡。

关堡东墙东侧的北墙上,见到此一券洞,疑似过水水关。


关堡东墙外第一道东墙,自南向北透视其西侧。

但是,为了完整记述该段边墙及其附属建筑现状,本文结合以前几次踏访成果,自南向北,由密兴路北清水河边的关上堡开始逐段呈现踏勘所见,从密云2号城堡始,向北至西,经密云44号直至77号敌台西,下山终于密云3号城堡。
在墙子路以东1.5千米处建有城堡,名为“关上城堡”(即密云2号城堡),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00米。城堡坐南朝北,南墙随山就势,呈不规则弧形。只设置一北门,城门洞及东北角外墙用城砖砌成,其他墙体均用本地大块山石砌成。“墙子雄关”石匾嵌于城门洞之上,清晰完好,落款为“万历季秋吉旦”;另有“泰山石敢”石刻立于门洞之内。下该图是关城北门,第一图摄于2015年1月18日,此时该关堡仅是密云县文保单位。
此堡结构颇为奇特!在关堡东墙以东还有两道墙,其北侧为关堡北墙向东延伸。此图右为关堡北墙,对向为关堡东墙。
关堡东墙东侧的北墙上,见到此一券洞,疑似过水水关。


关堡东墙外第一道东墙,自南向北透视其西侧。

第二道东墙往东,北墙阙如。再往东,又见东墙和北墙。实在奇怪!此处当为明代墙子岭关所在。《四镇三关志》载,墙子岭关“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南高墩,窝铺顶。正关月城,河口俱通骑,冲极。余山险,步缓。”

关上关堡紧邻清水河南岸,北岸是陡坡,陡坡上有一段边墙向东延伸,上有三座敌台,密云44-46号敌台,当为墙子岭关关墙部分。


今天,沿关墙穿山凿洞,开辟了京津铁路。
回到今天的行程。路遇这个三岔口。此处左侧通泉水河,右侧通加城沟。果然,遗产图显示,此处向东还真有一段支墙,主支墙交叉点有个敌台,密云56号敌台。自此,向西南,至清水河,有主边连接,上有10座敌台,一个水关,基本踪迹全无,也未曾造访。自此向东北到达V型墙体东南角,也有9座敌台,因为同样的原因,也未曾走过。

惊异,泉水河谷竟然还能种植水稻!小气候的魔力。

再往上,就是糜子了,难得一见从江南到塞北农作物分布于一条不足200米的山沟!

右侧山上是北沟段长城

前方就是泉水河村

村头建起了高大上的厕所,托厕所革&MinG的福。

右侧道路通往河北兴隆米铺南沟,继续前行。

见到了道路西侧的边墙和敌台,那是今天要走的方向,暂且不表。先看以前走过的大V。

在V型边墙东南角看走向西南方向的边墙和敌台,的确残破。

在密云64号台与65号敌台前登上边墙,途中垮塌的豁口疑似磨刀峪口。

北门
北立面

关上关堡紧邻清水河南岸,北岸是陡坡,陡坡上有一段边墙向东延伸,上有三座敌台,密云44-46号敌台,当为墙子岭关关墙部分。


今天,沿关墙穿山凿洞,开辟了京津铁路。

回到今天的行程。路遇这个三岔口。此处左侧通泉水河,右侧通加城沟。果然,遗产图显示,此处向东还真有一段支墙,主支墙交叉点有个敌台,密云56号敌台。自此,向西南,至清水河,有主边连接,上有10座敌台,一个水关,基本踪迹全无,也未曾造访。自此向东北到达V型墙体东南角,也有9座敌台,因为同样的原因,也未曾走过。

惊异,泉水河谷竟然还能种植水稻!小气候的魔力。

再往上,就是糜子了,难得一见从江南到塞北农作物分布于一条不足200米的山沟!

右侧山上是北沟段长城

前方就是泉水河村

村头建起了高大上的厕所,托厕所革&MinG的福。

右侧道路通往河北兴隆米铺南沟,继续前行。

见到了道路西侧的边墙和敌台,那是今天要走的方向,暂且不表。先看以前走过的大V。

在V型边墙东南角看走向西南方向的边墙和敌台,的确残破。

在密云64号台与65号敌台前登上边墙,途中垮塌的豁口疑似磨刀峪口。

前方为密云65、66号敌台
在正下方仰视大V

北门

北立面

向西看大V西侧
坡上是密云69号敌台,又称“高尖楼”。西南侧面,西立面一门一窗,门居中,窗在北。南立面三窗。

西北侧面,见西侧一门一窗,北侧三个箭窗。
北立面

东南侧面,其中南立面也是三个箭窗,故此楼仅西立面一个门。![2019-08-31北沟-五十一蹬-墙子路村 2019-08-31北沟-五十一蹬-墙子路村]()

该楼东临悬崖
北立面
![2019-08-31北沟-五十一蹬-墙子路村 2019-08-31北沟-五十一蹬-墙子路村]()
69台北仍然是双垛口包砖墙






包砖墙体在接近山顶处消失,代之以毛石干插边。

在山顶,边墙也湮灭了。俺等横切去往大V西侧,其间既无边墙,也无明显道路。直至见到这个位于大V西侧顶点的密云70号敌台,西北侧面。
东南侧面

东北侧面



西北侧面,见西侧一门一窗,北侧三个箭窗。

北立面

东南侧面,其中南立面也是三个箭窗,故此楼仅西立面一个门。

该楼东临悬崖


69台北仍然是双垛口包砖墙







包砖墙体在接近山顶处消失,代之以毛石干插边。

在山顶,边墙也湮灭了。俺等横切去往大V西侧,其间既无边墙,也无明显道路。直至见到这个位于大V西侧顶点的密云70号敌台,西北侧面。

东南侧面



继续行走,沿边墙下山。

回到今天的轨迹上来,很不容易爬上口门西侧的山坡,见到了今天的第一座敌台,上层塌毁的密云72号敌台踪影,图中左侧是密云73号敌台。

南壁

东缘


东北角


东北角下公路转弯处就是口门

还是对面拍得的照片清楚。见到两个敌台,72、73号台。

近处72台,东立面。

东南侧面保存得较好


南壁

东缘


东北角


东北角下公路转弯处就是口门

还是对面拍得的照片清楚。见到两个敌台,72、73号台。

近处72台,东立面。


东南侧面保存得较好

西行上坡,毛石虎皮边墙,此段向西皆为如此。

东西向筒拱的一部分
向北的短拱

此台位置重要,前方视野开阔。

边墙转向西,此为西立面。

西北侧面远景


向西的边墙毛石砌筑

密云76号敌台,东立面。

南立面

西立面

继续西行

这密云77号敌台,几乎没了踪迹。

向西后转北,去往五十一蹬。

77台西立面

上得山顶,再下坡来,还上山坡,坡上就是著名的五十一蹬!

但是,看了之后,真的不是那样有魅力。就是一段持续上坡的墙体而已

返回下山,路长且陡。两小时后看见了水泥路,一阵轻松。还看到路边红色的碎石,貌似就是山上滚落的。

墙子路路城设在今墙子路村,即密云3号城堡。据史料记载,路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周长1018米,置东、西、南三门,东曰永熙门,西曰安边门,南曰墙子路。城池建筑全部为砖石结构,城高11米多,宽约6.6米,城郭大体为长方形,北墙随山势呈半圆形,明永乐年间(1403—1424)增建西仓库。万历三年(1575)重修城池,南门楼上有汉白玉匾,正中三个大字:墙子路。上款为“皇明万历三年岁次乙亥仲春吉旦立”,下款为“钦差总督蓟辽等处军务兵部左侍郎关中杨兆书”。墙子路营城内街道布局整齐,南大街和东西大街呈“丁”字形,条石墁成。城中心有影壁,正对南大街,影壁右有戏台,穿过戏台有三堂庙。东大街北面有北胡同,西大街北面有北仓胡同。南大街两边的胡同与南大街呈“土”字形,南大街东有东营胡同,西有西井胡同,南大街尽南头有东西顺城胡同,笔直对称。防御敌楼巍然屹立,关寨周围群峰拱卫,形成“南、北山敌楼与城东火药楼三楼鼎立”态势,俨若城之警卫,故以“边关要隘墙子路”著称。但是,至今已经片甲不存!

一门二窗,门居中。

东门向西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西门。

中廊道东侧北方有上楼天井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跨拱式东通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东一窗内侧

南侧东一窗向北不能透视透视

南侧西一窗内侧

南侧西一窗向北不能透视透视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跨拱式西通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门向东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东门。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跨拱式西通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西一窗内侧

北侧西一窗向南不能透视

北侧东一窗

北侧东一窗向南不能透视

东门向西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西门。

中廊道东侧北方有上楼天井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跨拱式东通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东一窗内侧

南侧东一窗向北不能透视透视

南侧西一窗内侧

南侧西一窗向北不能透视透视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跨拱式西通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门向东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东门。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一窗内侧

北侧西一窗向南不能透视

北侧东一窗

北侧东一窗向南不能透视
西立面远景图,尚可见楼上铺房围墙尚存。该楼3*4制式,东西纵向一门二窗,南北横向四个箭窗。中廊道为中室,其南北壁各仅两个门。
继续西行

至崖壁前,见密云74号敌台,二层基本塌损。东立面,一门二窗,门居中。

早年作品
东南角

西立面

西立面俯视
西南侧面俯视


继续西行

至崖壁前,见密云74号敌台,二层基本塌损。东立面,一门二窗,门居中。

早年作品

东南角

西立面

西立面俯视


这个敌台的制式与73号台完全一致


绕过悬崖,上得墙体。

继续西行

在某处折转向北,路遇奇松一株,傲然挺立在悬崖之上。
一堵巨岩当前

向北墙体


墙体终于一个隘口。上得山顶,边墙又现,向北后转向西蜿蜒。

北转向西处,见密云75号敌台,仅剩残基,南立面。

顶上垮塌的砖质台墙可辫


绕过悬崖,上得墙体。

继续西行


在某处折转向北,路遇奇松一株,傲然挺立在悬崖之上。

一堵巨岩当前




墙体终于一个隘口。上得山顶,边墙又现,向北后转向西蜿蜒。

北转向西处,见密云75号敌台,仅剩残基,南立面。

顶上垮塌的砖质台墙可辫

东西向筒拱的一部分

向北的短拱

此台位置重要,前方视野开阔。

边墙转向西,此为西立面。

西北侧面远景


向西的边墙毛石砌筑

密云76号敌台,东立面。

南立面

西立面

继续西行

这密云77号敌台,几乎没了踪迹。

向西后转北,去往五十一蹬。

77台西立面

上得山顶,再下坡来,还上山坡,坡上就是著名的五十一蹬!

但是,看了之后,真的不是那样有魅力。就是一段持续上坡的墙体而已

返回下山,路长且陡。两小时后看见了水泥路,一阵轻松。还看到路边红色的碎石,貌似就是山上滚落的。

墙子路路城设在今墙子路村,即密云3号城堡。据史料记载,路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周长1018米,置东、西、南三门,东曰永熙门,西曰安边门,南曰墙子路。城池建筑全部为砖石结构,城高11米多,宽约6.6米,城郭大体为长方形,北墙随山势呈半圆形,明永乐年间(1403—1424)增建西仓库。万历三年(1575)重修城池,南门楼上有汉白玉匾,正中三个大字:墙子路。上款为“皇明万历三年岁次乙亥仲春吉旦立”,下款为“钦差总督蓟辽等处军务兵部左侍郎关中杨兆书”。墙子路营城内街道布局整齐,南大街和东西大街呈“丁”字形,条石墁成。城中心有影壁,正对南大街,影壁右有戏台,穿过戏台有三堂庙。东大街北面有北胡同,西大街北面有北仓胡同。南大街两边的胡同与南大街呈“土”字形,南大街东有东营胡同,西有西井胡同,南大街尽南头有东西顺城胡同,笔直对称。防御敌楼巍然屹立,关寨周围群峰拱卫,形成“南、北山敌楼与城东火药楼三楼鼎立”态势,俨若城之警卫,故以“边关要隘墙子路”著称。但是,至今已经片甲不存!

墙子路段防卫之所以如此严密,盖因为北部蒙古部落时常扰边进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冬十月丁卯,辛爱、把都儿攻下墙子岭(墙子路),进而攻密云,京承严防,诏诸兵入援。戊辰,掠顺义、三河,总兵官孙膑战死。乙亥,大同总兵姜应熊率兵抗击,俺答兵退出关外,随之解严。明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清兵分道至墙子岭,明守军战败,清兵自墙子岭入关,京承严防。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再次至墙子岭,蓟辽总督吴阿衡(字隆徽)率兵出关与清兵激战,战败被杀,参将鲁并死。最后一次战事是1644年,清兵一部由墙子岭入关,向南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