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长城实地考察图片杂谈 |
分类: 门头沟长城 |
明代边墙在京畿周围有内外长城两道。外长城系指东起箭扣北京结向北,经九眼楼向西北入延庆、河北张家口地区,再向西至山西偏关与内长城交汇,全长1600公里。内长城在箭扣北京结向西,经现怀柔、昌平、延庆、怀来、门头沟、涞水、涞源,直至山西偏关,全长约380公里,旨在护卫京畿,修建晚于外长城,指挥体系上属于昌镇和真堡镇。北京门头沟区辖内见有内长城,也称次边长城,墙体依山居险,断续分布。有敌台16座,包括分布在现今斋堂镇柏峪村黄草梁北七座、斋堂镇沿河口村三座、清水镇洪水口村三座、斋堂镇沿河城村两座和清水镇西小龙门口村一座,均属于真堡镇沿河口路下节制。
《四镇三关志》载,“沿河口下隘口十七。沿河口、石港口、东小龙门口、天津关口、东龙门口、天桥关口、梨园岭口、天门关口、洪水口、西小龙门口、夹耳安口,景泰二年建。乾涧口、爨里口、支锅石口,正德十年建。边城共580丈,附墙敌台五座,空心敌台15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节次建”

当代简易桶窑

抵达黄草梁有两条路,一条是经象鼻山、大峡谷,再汇到京西古道。沿途依次见到如下景观,象鼻山。


大峡谷


山间道

另一条道路是一直沿着京西古道,在象鼻山前直行,见有明代石刻,记载明代天津关守口千户李官凿山修路的事迹。
更为重要的是,所经路段分布有明代的二道城子边墙一段,是为内长城的第二道防线,其南为第三道的天津关长城,再南还有爨底下的南暗口长城,共四道防线。
黄草梁北集中了精美的七座敌楼(墙友称为“七座楼”),是墙友们热爱的地段。这七座楼大体呈东西方向,分布于黄草梁北的峭壁之上。
探访七座楼的正确打开方式是由天津关上,经京西古道,登临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高山草甸黄草梁,最后抵达七座楼。俺曾于2015-06-27和2015-08-08两次探访,走的就是这条路。徒步的起点天津关,位于玫瑰峪。

从天津关向北攀登,途经明代古窑址。
深厚的黏土层是出好砖的保证
玫瑰峪入口不多远就是天津关。天津关在明代被称为“紧要”外口,位于进京古道和内长城的结合部位,是西山防御西北来犯之敌的第一道边关。明军首先在这里置关,再于天津关西北处的制高点黄草梁上加筑烽火台。天津关左右高地上分别有毛石砌筑的驻兵遗址,约百余米,当地人称之为"马圈"。


从天津关向北攀登,途经明代古窑址。


当代简易桶窑

抵达黄草梁有两条路,一条是经象鼻山、大峡谷,再汇到京西古道。沿途依次见到如下景观,象鼻山。



大峡谷


山间道

另一条道路是一直沿着京西古道,在象鼻山前直行,见有明代石刻,记载明代天津关守口千户李官凿山修路的事迹。

更为重要的是,所经路段分布有明代的二道城子边墙一段,是为内长城的第二道防线,其南为第三道的天津关长城,再南还有爨底下的南暗口长城,共四道防线。

边墙被古道截断,向东西两侧延伸,消失在山脊灌丛之中。


两股道汇合后上行约一小时,可见山顶乔木两株,分外伟岸。
继续前行,就是华北平原最大的高山草甸——十里坪,其优美环境不亚于百花山和灵山,但面积要大得多。






七座楼在黄草梁北侧,路见涂鸦绝壁。
然后,见沿字7号台、未编号台,远观了沿字6号台,其他基座敌台未曾拜访。


为弥补缺憾,完整寻访七座敌台,俺于2019-06-29携友人再次前来。遗憾的是,天津关方向正修路,不让通过,只能绕道灵山,从椴木沟,跨寺上梁,从北侧抵近七座楼,沿途山高、路窄、坡陡、弯急。虽领略了京西西藏的美景,但多花了将近四个小时。停车起步处,就是位于寺上梁山脚下的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寺上村。

循沟底轻松上攀,抵达古道。此处南往柏峪、黄草梁,东去沿河口,西往灵山。


南行半小时,即抵达七座楼中沿字未编号敌台,一个巨大的毛石砌筑的长方形敌台,其西连接毛石边墙。图为西北侧面。

东北侧面,上层见朝北方向两个吐水嘴,表明北方是关内,但天津关在南方,也应该是关内方向呀,如何解释呢?
东南侧面,南立面仅见一个石券门。

西侧边墙南方有上墙蹬道
西立面

南立面券门高悬

券门入口顶棚脱落,见门内侧。

券门进入后,有向北再折向东上楼蹬道。


联系楼上有吐水嘴及券门入内有顶棚遗迹判断,楼上应该有围墙和类似楼橹的遮蔽所。楼尚未见残砖,故楼上建筑也是石砌。结合所处位置判断,此楼的主要功能应为观察、瞭望。

该楼以东有沿字六号台,但在未编号台下不易发现。

由未编号台东南侧,有一条被灌丛掩盖的小径可以通达六号台,行进路上回看未编号台。


未编号台与六号台之间有边墙断续连接

抵达沿字六号台,西立面。

西立面北侧,其下部见被揭去的施工碑遗迹。

西门及门楣上的匾额,红色砂岩块石上“沿字陸號臺”字样清晰可辨。


西门向东透视,见无顶棚开敞中室及其西门,对视为中室东门。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部两窗向南不能透视,此为北侧中部西窗向外透视,上下均有窗梁孔。

中室北门在北侧中部二窗之间,向内透视,见中室及其南门。

北侧中部东窗向外透视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门内向东透视

中室东门向西透视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部东窗向外透视

中室南门向内透视

南侧中部西窗向外透视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中室东南角

中室南壁,残存东西双向上楼蹬道,蹬道上盖拱棚完全脱落。

蹬道局部
中室东北角

中室西南角

楼内有怀来桑园公社九营卫生室采药小分队到此一游的题字,也永垂不朽了。

题名者为一位资深墙友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部西窗向外透视

中室北门向南透视

北侧中部东窗向外透视

室内东北角见遗落烟火孔石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中室东门向西透视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部东窗向外透视

南侧中部西窗向外透视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重视西门向东透视

中室南壁有上楼甬道,其间蹬道向东延伸向上。

甬道出口

楼顶东北角吐水嘴

自西北向东南看楼顶


楼顶北侧看中室南壁及上楼蹬道入口

七号台东看六号台及其南侧大沟

七号台西也有貌似马面的建筑物,其上挡墙犹存。


七号台至八号台之间是深沟断崖,不能直接到达,需绕行良久。终于见到八号台的踪影了!

中断的边墙重现,好像又一个马面。

路遇好几个边墙上的圆形石墩,疑为炮台。
墙台?

抵近沿字捌號臺,东立面,楼上垛墙、望孔、射孔齐全。形制如前,但其西为下沉式堑沟。


匾额不存

匾额外框的精美石雕纹线
东门内侧,显见木门梁、门栓孔和过门石。特别是木门梁,栉风沐雨440年,依然如新,弥足珍贵!

重视东门向西透视

东侧南窗已经枯朽的下木梁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见其完好的上木梁。

南侧中部东窗内景,上木梁完好。

中室南门向内透视,见南壁夹层向东上楼甬道。

南侧中部西窗内景

南侧西窗内景,上木梁完好,下梁阙如,孔洞犹在。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上木梁完好。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侧南窗下梁枯朽,有意思的是其券顶四块鍥型砖上有软坯时留下的印记,意在确定此四块砖应置于拱顶,并标志其相互位置顺序。甚为罕见,无限佩服古人的精致和智慧!

东门内景,见完好无损的楼门木上梁和中部门栓孔。

中室东门向内透视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部西窗内侧,上梁完好,轴孔、栓槽俱全,下梁阙如。

中室北门向内透视,见向东的上楼甬道。

北侧中部东窗内侧,上梁完好,轴孔、栓槽俱全,下梁阙如。

北侧东窗内侧,上梁完好,轴孔、栓槽俱全,下梁阙如。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内景,上梁基本完好,轴孔、栓槽俱全,下梁存残迹。

东侧北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中室东南角,南壁见上楼甬道和蹬道。

东北角

蹬道出口
楼顶向西,垛墙仍在。

楼橹部分围墙尚存


西立面

不远处是沿字玖號臺,东立面,东门平进,其上有匾额遗迹。门南侧墙上贴有文保碑,应为元施工碑位置,如此设置文保碑,也是破坏文物的表现!


东门外向西透视,见中室及其东门、西门。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上梁存。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部东窗内侧,上梁仅存孔洞。

中室南门向内透视

南侧中部西窗,上梁仅存孔洞。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见上梁。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见上梁。

西门向内透视,见中室西门、东门。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见上梁。

北侧西窗内侧,上梁完好,轴孔、栓孔齐全,下梁枯朽。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部西窗内侧,上梁完好,轴孔、栓孔齐全,下梁枯朽。

中室北窗向内透视

北侧中部东窗,上下梁均阙如。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见上梁。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见上梁。

楼橹东山墙内侧,见三道靠柱凹槽和石质覆盆状柱础。

中室南壁夹层东侧上楼甬道与蹬道


蹬道出口顶楼橹东山墙南侧

楼上东北角见烟火石

垛墙与楼橹墙局部

楼橹西北角和西山墙局部

西山墙

东山墙内侧北端

西立面,见垛口、望孔和射孔。

匾额外框的精美石雕纹线

西南侧面
九号台西往东回看,见九、八号台。

沿字拾號臺海拔较低,位置重要。3*3制式,但内空间很阔大。东立面,匾额不存。一层与二层之间五层拔檐,中间一道风火檐,上下各两道滚水檐。二层与三层间有三道拔檐,均为滚水檐。楼上垛口高大,三层望孔和射孔呈品字形分布。

东门悬空,内侧。
进东门,从中室东门向西透视。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更宽阔,分为三段,两头短、中间长,对视为西侧南窗。猜想正是因为位置重要,必须廊道阔大,以便驻屯更多兵员,储藏更多辎重。也正是因为廊道阔大,才需要设置多层跨拱,跨拱上填实,以承重。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形制与前一个完全相同,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窗向北透视,见中室南门,对视为中室北门和北侧中窗。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形制与前一个完全相同,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形制与前一个完全相同,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门向东透视,见中室西门,对视为中室东门和东门。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形制与其他廊道完全相同,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形制如前,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窗向南透视,见中室北门、南门和南侧中窗。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形制如前,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形制如前,对视为西侧北窗。

中室东北角

中室及楼橹西壁

楼橹东壁,见楼橹西门。

危在旦夕的箭窗!一旦上拱崩落,该面墙壁将毁。


西立面,拔檐及垛口、望孔、射孔如东立面。该楼位置十分重要,内部结构为四周廊道围合中室,但廊道非常阔大,且分三节,形如一室八厅。中室略小,顶棚脱落。

西立面门上方汉白玉匾额依然留存,“沿字拾號臺”清晰可辨认。

十号台西不远,就是此段边墙的尽头,以沿字拾壹號臺把守。此为东立面,一门二窗,也有文保碑霸占原施工碑位置,其他各立面均为四窗。

东门进入,由中室东门向西透视,见中室及其西门。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部东窗向北不能透视,内侧见上木梁保存完好。

中室南门向西透视

南侧中部西窗向北不能透视,内侧见上木梁保存完好。


两股道汇合后上行约一小时,可见山顶乔木两株,分外伟岸。

继续前行,就是华北平原最大的高山草甸——十里坪,其优美环境不亚于百花山和灵山,但面积要大得多。







七座楼在黄草梁北侧,路见涂鸦绝壁。

然后,见沿字7号台、未编号台,远观了沿字6号台,其他基座敌台未曾拜访。



为弥补缺憾,完整寻访七座敌台,俺于2019-06-29携友人再次前来。遗憾的是,天津关方向正修路,不让通过,只能绕道灵山,从椴木沟,跨寺上梁,从北侧抵近七座楼,沿途山高、路窄、坡陡、弯急。虽领略了京西西藏的美景,但多花了将近四个小时。停车起步处,就是位于寺上梁山脚下的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寺上村。


循沟底轻松上攀,抵达古道。此处南往柏峪、黄草梁,东去沿河口,西往灵山。


南行半小时,即抵达七座楼中沿字未编号敌台,一个巨大的毛石砌筑的长方形敌台,其西连接毛石边墙。图为西北侧面。

东北侧面,上层见朝北方向两个吐水嘴,表明北方是关内,但天津关在南方,也应该是关内方向呀,如何解释呢?

东南侧面,南立面仅见一个石券门。

西侧边墙南方有上墙蹬道


南立面券门高悬

券门入口顶棚脱落,见门内侧。

券门进入后,有向北再折向东上楼蹬道。


联系楼上有吐水嘴及券门入内有顶棚遗迹判断,楼上应该有围墙和类似楼橹的遮蔽所。楼尚未见残砖,故楼上建筑也是石砌。结合所处位置判断,此楼的主要功能应为观察、瞭望。

该楼以东有沿字六号台,但在未编号台下不易发现。

由未编号台东南侧,有一条被灌丛掩盖的小径可以通达六号台,行进路上回看未编号台。


未编号台与六号台之间有边墙断续连接

抵达沿字六号台,西立面。

西立面北侧,其下部见被揭去的施工碑遗迹。

西门及门楣上的匾额,红色砂岩块石上“沿字陸號臺”字样清晰可辨。

南立面。可见这是一个高大的3*4制式敌台,门窗均为砖券。东西立面一门二窗,门居中。西门高悬,东门平进。南北立面各四个箭窗,其中东西两端两个箭窗可以对视,中部两个箭窗不能对视。内部四周为筒拱式廊道,中部为方形中室,顶棚脱落,中室四周各有四门。中室南侧墙壁开有登楼蹬道。其他基座敌台外观及内部结构,除未编号台和十号台外,均与此楼完全一致。上述内部结构与金山岭一带敞楼完全相同,盖因均建于万历初年。
西门内侧,见上门梁孔、中部门栓孔、下门梁孔和过门石。

西门向东透视,见无顶棚开敞中室及其西门,对视为中室东门。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部两窗向南不能透视,此为北侧中部西窗向外透视,上下均有窗梁孔。

中室北门在北侧中部二窗之间,向内透视,见中室及其南门。

北侧中部东窗向外透视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门内向东透视

中室东门向西透视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部东窗向外透视

中室南门向内透视

南侧中部西窗向外透视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中室东南角

中室南壁,残存东西双向上楼蹬道,蹬道上盖拱棚完全脱落。

蹬道局部


中室西南角

楼内有怀来桑园公社九营卫生室采药小分队到此一游的题字,也永垂不朽了。

题名者为一位资深墙友

关于此楼四周通透的小孔,其功能曾颇费猜详。一度以为是室内排水设施,但一则室内不可能积水太多,二则开口高于室内地面,无法排出室内积水,三来若由此排水势必淋坏墙体。今次观察,认为应为通风之用,以保室内干燥。图为室内观小孔。
还有一座貌似马面的构筑物,长城普查没有列入,北立面。

南立面

边墙尽管简陋,但也有垛口。
沿字柒號臺在边墙尽头,立于悬崖之上。

攀登七号台前悬崖中,回望六号台及其前悬崖。


未编号台

七号台东侧的一小段边墙


沿字柒號臺,匾额已经不复存在,但遗迹尚存。西立面,有匾额残迹。此楼内外部结构与六号台一致。

东立面,有匾额和施工碑残迹。
中室西门向东透视,见敞开中室及其东门。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南立面

边墙尽管简陋,但也有垛口。


攀登七号台前悬崖中,回望六号台及其前悬崖。




七号台东侧的一小段边墙


沿字柒號臺,匾额已经不复存在,但遗迹尚存。西立面,有匾额残迹。此楼内外部结构与六号台一致。

东立面,有匾额和施工碑残迹。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部西窗向外透视

中室北门向南透视

北侧中部东窗向外透视

室内东北角见遗落烟火孔石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中室东门向西透视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部东窗向外透视

南侧中部西窗向外透视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重视西门向东透视

中室南壁有上楼甬道,其间蹬道向东延伸向上。

甬道出口

楼顶东北角吐水嘴

自西北向东南看楼顶


楼顶北侧看中室南壁及上楼蹬道入口

七号台东看六号台及其南侧大沟

七号台西也有貌似马面的建筑物,其上挡墙犹存。


七号台至八号台之间是深沟断崖,不能直接到达,需绕行良久。终于见到八号台的踪影了!

中断的边墙重现,好像又一个马面。

路遇好几个边墙上的圆形石墩,疑为炮台。


抵近沿字捌號臺,东立面,楼上垛墙、望孔、射孔齐全。形制如前,但其西为下沉式堑沟。


匾额不存

匾额外框的精美石雕纹线


重视东门向西透视

东侧南窗已经枯朽的下木梁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见其完好的上木梁。

南侧中部东窗内景,上木梁完好。

中室南门向内透视,见南壁夹层向东上楼甬道。

南侧中部西窗内景

南侧西窗内景,上木梁完好,下梁阙如,孔洞犹在。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上木梁完好。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侧南窗下梁枯朽,有意思的是其券顶四块鍥型砖上有软坯时留下的印记,意在确定此四块砖应置于拱顶,并标志其相互位置顺序。甚为罕见,无限佩服古人的精致和智慧!

东门内景,见完好无损的楼门木上梁和中部门栓孔。

中室东门向内透视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部西窗内侧,上梁完好,轴孔、栓槽俱全,下梁阙如。

中室北门向内透视,见向东的上楼甬道。

北侧中部东窗内侧,上梁完好,轴孔、栓槽俱全,下梁阙如。

北侧东窗内侧,上梁完好,轴孔、栓槽俱全,下梁阙如。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内景,上梁基本完好,轴孔、栓槽俱全,下梁存残迹。

东侧北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中室东南角,南壁见上楼甬道和蹬道。

东北角

蹬道出口


楼橹部分围墙尚存


西立面

不远处是沿字玖號臺,东立面,东门平进,其上有匾额遗迹。门南侧墙上贴有文保碑,应为元施工碑位置,如此设置文保碑,也是破坏文物的表现!


东门外向西透视,见中室及其东门、西门。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上梁存。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部东窗内侧,上梁仅存孔洞。

中室南门向内透视

南侧中部西窗,上梁仅存孔洞。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见上梁。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见上梁。

西门向内透视,见中室西门、东门。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见上梁。

北侧西窗内侧,上梁完好,轴孔、栓孔齐全,下梁枯朽。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部西窗内侧,上梁完好,轴孔、栓孔齐全,下梁枯朽。

中室北窗向内透视

北侧中部东窗,上下梁均阙如。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见上梁。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见上梁。

楼橹东山墙内侧,见三道靠柱凹槽和石质覆盆状柱础。

中室南壁夹层东侧上楼甬道与蹬道


蹬道出口顶楼橹东山墙南侧

楼上东北角见烟火石

垛墙与楼橹墙局部

楼橹西北角和西山墙局部

西山墙

东山墙内侧北端

西立面,见垛口、望孔和射孔。

匾额外框的精美石雕纹线

西南侧面


沿字拾號臺海拔较低,位置重要。3*3制式,但内空间很阔大。东立面,匾额不存。一层与二层之间五层拔檐,中间一道风火檐,上下各两道滚水檐。二层与三层间有三道拔檐,均为滚水檐。楼上垛口高大,三层望孔和射孔呈品字形分布。

东门悬空,内侧。

进东门,从中室东门向西透视。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更宽阔,分为三段,两头短、中间长,对视为西侧南窗。猜想正是因为位置重要,必须廊道阔大,以便驻屯更多兵员,储藏更多辎重。也正是因为廊道阔大,才需要设置多层跨拱,跨拱上填实,以承重。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形制与前一个完全相同,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窗向北透视,见中室南门,对视为中室北门和北侧中窗。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形制与前一个完全相同,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形制与前一个完全相同,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门向东透视,见中室西门,对视为中室东门和东门。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形制与其他廊道完全相同,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形制如前,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窗向南透视,见中室北门、南门和南侧中窗。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形制如前,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形制如前,对视为西侧北窗。

中室东北角

中室及楼橹西壁

楼橹东壁,见楼橹西门。

危在旦夕的箭窗!一旦上拱崩落,该面墙壁将毁。


西立面,拔檐及垛口、望孔、射孔如东立面。该楼位置十分重要,内部结构为四周廊道围合中室,但廊道非常阔大,且分三节,形如一室八厅。中室略小,顶棚脱落。

西立面门上方汉白玉匾额依然留存,“沿字拾號臺”清晰可辨认。

十号台西不远,就是此段边墙的尽头,以沿字拾壹號臺把守。此为东立面,一门二窗,也有文保碑霸占原施工碑位置,其他各立面均为四窗。

东门进入,由中室东门向西透视,见中室及其西门。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部东窗向北不能透视,内侧见上木梁保存完好。

中室南门向西透视

南侧中部西窗向北不能透视,内侧见上木梁保存完好。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侧中部南窗向东不能透视,内侧见上下木梁阙如。窗外沟壑纵横,地势落差极大。

重视西门向东透视

西侧中部北窗向东也不能透视,内侧见上木梁完好,下木梁阙如。券顶四块鍥型砖也有记号。

西侧北窗内侧,见上木梁完好,下木梁枯朽。券顶四块鍥型砖也有记号。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部西窗向南也不能透视,内侧见上木梁完好,下木梁阙如。

中室北门向东透视,见中室及其南门。

北侧中部西窗向南也不能透视,内侧见上木梁阙如,下梁枯朽。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侧北窗紧贴边墙,上梁完好,下梁朽残。

中室及楼橹东墙内壁,见靠柱凹槽。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侧中部南窗向东不能透视,内侧见上下木梁阙如。窗外沟壑纵横,地势落差极大。

重视西门向东透视

西侧中部北窗向东也不能透视,内侧见上木梁完好,下木梁阙如。券顶四块鍥型砖也有记号。

西侧北窗内侧,见上木梁完好,下木梁枯朽。券顶四块鍥型砖也有记号。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部西窗向南也不能透视,内侧见上木梁完好,下木梁阙如。

中室北门向东透视,见中室及其南门。

北侧中部西窗向南也不能透视,内侧见上木梁阙如,下梁枯朽。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侧北窗紧贴边墙,上梁完好,下梁朽残。

中室及楼橹东墙内壁,见靠柱凹槽。
后一篇:也谈清华精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