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标签:
实地考察图片杂谈 |
分类: 密云长城 |
2019-03-02,自昨日开始,帝都开始了重霾连续五天黄警。实在不想宅在家,又不信邪,心想着离核心150公里外的金山岭应该好过一些。于是乎,决定先探访古北口,将古北口营城和铁门关外西北支线边墙搞清楚,然后夜宿金山岭,次日再游金山岭。

及至明代,这里更是战事频仍。明洪武十二年,燕王朱棣率兵出古北口,大败北元兵。弘治十年(1427年)鞑靼小王子率兵入侵古北口,因明军守备森严,使侵略者无功返。嘉靖年间,俺答曾多次袭击古北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俺答自大同移兵东去,攻击古北口,久攻不下,假装战败后撤,派精悍小股部队,从鸽子洞偷袭古北口西北方向的黄峪沟(黄榆沟)得逞,进而迂回攻破古北口。八月十四日,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京师戒严。凡骚扰八日,八月二十三日,于饱掠之后,得到明朝通贡的允诺,仍由古北口退去,是为庚戌之变。嘉靖三十三年八月,把都儿(鞑靼俺答汗之子)(美国学者David Spindler指出,把都儿是俺答汗的弟弟,而此次犯边的应是打来孙,特此致谢!)率兵再犯潮河川、掠古北口,蓟辽总督杨博率军民将其击退。(David Spindler进一步指正,明朝此地战事仅六起,分别在嘉靖二十九、三十三、四十(出路),再加上洪武、永乐(据《四镇三关志》,存疑)各一次,其他均无史料依据,敬佩!)













在这个假货的东方,才是个真货,二者支线距离230米,行走距离330米。
这是被标注为密云18号烽火台的敌台,又叫大花楼。这是一个标准的3*3规制敌台。南侧有一门二窗,门高悬居中,窗分列。其他各向,均为三个箭窗。西南侧面

















这是全景照,空气太浑浊,凑乎看吧。
在未走上墙体之前,先放几张俯瞰潮河的照片。远看大花楼及营城东北墙
悬崖顶上是最西方的假敌台
俯瞰潮河川
大花楼东100米处,是营城围墙西墙与东北墙的拐角处,这里有古北口营城03号墙台。
转角处及其以南,均可见马面状构筑物,遗产网上均无记载,分别为古北口营城03、02号墙台。
从卫星地图上看,西墙南端是直立墙台,俺命名为“古北口营城01号墙台”,墙台之东即为古御道。由此推测,当时的南门应该在古御道上。此文发表后,发现一张南门老照片,可以印证俺对南门位置的推测,也正是了南门东侧有古北口营城24号敌台的存在。
古御道东侧应是一条小河,但此段现已淤塞,而在往东的古御道景区内依然可见御道至西为小河的格局。所以,在南门东侧跨河应是过水水关,但现今城门及水关均无任何遗迹可寻。以上推论,与清代密云县志中古北口城图基本吻合。俺在南关附近的密古路侧,也拍得照片,证实是一个墙台。
墙台上垛口依然可见,古北口营城01号墙台。
上得墙体,见围墙西北转角处古北口营城03号墙台西南角。
西墙多重包砖,外层砖被剥去。
在古北口营城03号墙台处向东看东北方向墙体
前方可见另一个墙台,古北口营城04号墙台,西北角。
向西回望大花楼
古北口营城04号墙台北侧
向东北行进,接近顶上长着松树的古北口营城04号墙台。
其间一个墙台没有留下照片,古北口营城05号墙台。途中见墙体内风化严重的粗砂砾岩块体,这就是墙心。
下图近处为北门(西门)楼顶,远处延伸的为东北围墙,凡转角处都有马面状墙台,最近处为古北口营城07号墙台。
北门楼顶
北门楼顶向西南,见转角处墙台,古北口营城06号墙台。
回望西方,见墙体及两个中移动设备楼。
离开北门楼顶,迈向东北围墙,尽头为古北口营城08号墙台。
墙体高大严整
向东、再向南延伸
转角处的墙台,古北口营城09号墙台,西侧。
北侧
其东北第三个墙台,古北口营城10号墙台,西侧。
北侧
墙体向北,在图中部拐弯向东,拐弯处为古北口营城11号墙台。
拐向东后回望西北方向墙体及古北口营城10号墙台,其西侧与山坡连接处显然被“铲偏坡”。
向东墙体,尽端见古北口营城12号墙台。
有资料显示,在古北口营城12号墙台处向北还有一道墙体向北延伸,与边墙主线相接。但俺观察后,未曾发现这道墙体的踪迹,留待下次确认。
营城围墙北墙向东部分高大、包砖,外墙上还有礌石溜道痕迹。
向东延伸的北墙仅百米,然后即向南折转为东墙,上见干插边。转折处是古北口营城12号墙台。
回望西北方向墙体
在北转东处,看营城东墙,尽头是古北口营城13号墙台。
墙体干插边
古北口营城13号墙台,北侧,其上挺立着一株小松树。
墙台顶部
墙台南侧
墙台南侧一株古松
在东关村前回望墙体和墙台,但见古北口营城13、14号墙台很高大。
东关村南傍着古御道及其南的小河,在所谓“九曲黄河阵”景区处见向南上山的墙体,但因比较陡峻,此次未踏勘。以下为著名长城航拍师诺儿爸航拍的此段墙体俯瞰图,恰好可以弥补俺的不足。
至此,古北口营城基本弄清楚了,下一个目标是铁门关外,潮河水关向北的那段支墙。从卧虎山上看,此段支墙是这样的。
山下是废弃了的河北滦平现涝洼乡北门村,废了很大的劲爬上来,这个乱石堆是支线第一个敌台,北门村西侧长城01号敌台。
第一台北的墙体
回望姊妹楼、潮河水关和卧虎山长城。
不远处就是第二台,北门村西侧长城02号敌台,东南侧面,一个3*3台,南侧有一门二窗,门居东。
南门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廊道北侧有上楼天井,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北侧中窗。从形制上判断,这是窗,不是门,因此此楼仅有南门。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多拱式南通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侧中窗向东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东侧中窗。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多拱式北通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南侧中窗。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门。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多拱式北通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侧中窗向西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西侧中窗。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多拱式南通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北侧中窗原来应是一个小窗,下部北拆,才有了狭窄的过道,但仍然不能称其为门。
西南侧面

第三台,北门村西侧长城03号敌台,东南侧面。见东南各侧均为三层,东侧一层为一门,其他各侧一层为一个箭窗;二层各侧均为三个箭窗,三层为楼橹。一个罕见的三层楼!
近看北门村西侧长城03号敌台,东立面。
其东有不明显夯土墙体与向南的包砖墙体相接。
残存的东门过门石
东门进入左转向南是个低矮的甬道直抵南壁,然后由折转向西蹬道入二层。
二楼东侧南窗内侧
二楼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二楼南侧东窗内侧
二楼南侧东窗向北透视,多拱式东通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二楼南侧中窗向北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北侧中窗。
二楼南侧西窗向北透视,多拱式西通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二楼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廊道东端见上楼天井,对视为东侧南窗。
二楼西侧中窗向东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东侧中窗。
二楼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二楼北侧西窗向南透视,多拱式西通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二楼北侧中窗向南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南侧中窗。
二楼北侧东窗向南透视,多拱式东通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二楼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二楼东侧中窗向西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西侧中窗。
这个上楼天井贯通三层
一楼南侧箭窗向北透视,筒拱式南北廊道,对视为北侧箭窗。
一楼西侧箭窗向东透视,筒拱式东西廊道,对视为东门。
一楼北侧箭窗向南透视,筒拱式南北廊道,对视为南侧箭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