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6 13:05:59)
标签:

实地考察

图片

杂谈

分类: 密云长城

2019-03-02,自昨日开始,帝都开始了重霾连续五天黄警。实在不想宅在家,又不信邪,心想着离核心150公里外的金山岭应该好过一些。于是乎,决定先探访古北口,将古北口营城和铁门关外西北支线边墙搞清楚,然后夜宿金山岭,次日再游金山岭。

一早动身,八点刚过即到太师屯服务区。本应直奔古北口的,但俺的陋车水箱漏水,担心中途开锅,又无水源补给,只好在该服务区检查水箱,果然几乎干涸,故紧急加上自来水,还装了一大桶、两小桶水备用。
出服务区走错了,问工作人员又被误导,结果在司马台出高速,然后经大岭村,由马北路去往古北口,一路畅行。这条路线没有京冀检查站,而且比密古路车少、路宽、行程短,比常规路线由太师屯出转密古路快多了,完全是误打误撞发现的!回京时也果断选择此路,躲开了检查站排大长队,也没有大货车乱窜的险情。九点整到古北口营城东门遗址,霾还是那样重。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古北口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数不清的战争都以攻占古北口为第一步,使它成了夺取中原的桥头堡。从西周开始,延至春秋战国便在古北口筑墩设防。汉武帝刘彻时为防北部匈奴入侵扰边,命守军在古北口开始筑城布兵,使古北口成了汉与匈奴屡次交战的必争之地。据本地长城研究者王先生考证,最早见于记载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事,就是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晋王李存勖攻取幽州时,遣大将刘光睿率领一路兵马攻克古北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十月,契丹主阿保机军自古北口入边寇檀州(治今密云)、顺州(治今顺义)等10余城。

及至明代,这里更是战事频仍。明洪武十二年,燕王朱棣率兵出古北口,大败北元兵。弘治十年(1427年)鞑靼小王子率兵入侵古北口,因明军守备森严,使侵略者无功返。嘉靖年间,俺答曾多次袭击古北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俺答自大同移兵东去,攻击古北口,久攻不下,假装战败后撤,派精悍小股部队,从鸽子洞偷袭古北口西北方向的黄峪沟(黄榆沟)得逞,进而迂回攻破古北口。八月十四日,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京师戒严。凡骚扰八日,八月二十三日,于饱掠之后,得到明朝通贡的允诺,仍由古北口退去,是为庚戌之变。嘉靖三十三年八月,把都儿(鞑靼俺答汗之子)(美国学者David Spindler指出,把都儿是俺答汗的弟弟,而此次犯边的应是打来孙,特此致谢!)率兵再犯潮河川、掠古北口,蓟辽总督杨博率军民将其击退。(David Spindler进一步指正,明朝此地战事仅六起,分别在嘉靖二十九、三十三、四十(出路),再加上洪武、永乐(据《四镇三关志》,存疑)各一次,其他均无史料依据,敬佩!)

即使到了现当代,这里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不曾忘记,86年前,也是初春3月,这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抗击外敌之战,数万中华优秀儿女埋骨山峦岭下!
有鉴于此,自北齐以来,这里屡建堡塞边墙,以阻强敌。北齐天保六年(555)修筑一道自西河起(今陕西榆林河)至山海关共1500余千米的长城。其中,古北口是重点设防的关口。金、元两代曾对此关口增建。明洪武十一年(1378)起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2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现存遗址。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谭纶开始对自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进行大规模改建,古北口一带属于重点加固和加修的区段。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四月十二日蓟辽总督杨博提出增修古北口周边边墙,包括潮河西山至小高楼、位于现今滦平县涝洼乡的干沟(俺答偷袭成功的通道)西山的两道支墙,以及古北口营城围墙和水关西北支墙(见阿伦:潮河关猪嘴寨长城考)。
也正因为如此,古北口及附近边墙繁复,规制很高,遗存丰富,因而成为长城爱好者不断求索的圣地。掐指一算,加上这次,俺来此地也十一次啦,足迹遍布山峦河川,行走轨迹如下图。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但正如高人所言,长城是个迷,你对它越了解,越是深惑于此。可不是吗?俺的前十趟,还没搞清楚古北口营城是啥样子,今天来补课了。据《四镇三关志》记载,古北口营城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下图为立于营城北门(实为西门)前的文保碑,不明白为啥叫镇城?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行前研究资料发现,即使中国长城遗产分布图,也仅给出了古北口北方的边墙主线位置,但对于此地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古北口营城,却没有给出范围。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偶然发现清代密云县志(David Spindler指正,该县志成书于民国三年,俺查了影印件,他是对的,特此正误。),其中有古北口城的手绘图如下。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图中可见,当时古北口城很小,貌似该城是个标准的六边形,位居现今镇区的南端。其下辖司马台营、龙王谷堡、潮河上营、潮河关营和吊马寨、乍儿峪堡、黄榆沟怀古城共七座城堡,相当于《四镇三关志》记述的明代古北口路辖下的古北口和潮河川的一部分。
经过俺的双脚实地踏勘,明代的古北口营城在当今古北口镇区的南侧,四周以高大城墙围合,墙体基本保存完整,其范围与上图大体吻合,但外型绝对不是上图呈现的正六边形。图上测算,周长约2900米,面积约47万平方米。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按文保碑提示,南门在现今抗战纪念馆与吉祥农庄之间的密古路旁,但俺深表怀疑,容后表。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东门在今古御道的二郎庙与河西现所谓“九曲黄河阵”景区间,现已不存。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二郎庙及以北城墙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九曲黄河阵”景区及以南墙体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复建的北门,若论方位其实是西门,东立面。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簇新的门廊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西立面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门外就是药王庙、财神庙和杨令公庙,由此推测明古北口营城以西、以北,直至铁门关的建筑,都应该是明以后战事宴息后兴建的。下为药王庙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财神庙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杨令公庙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俺是从古北口抗战纪念馆后山上墙的。这个纪念馆关门重修若干年了,仍未开放。从外墙壁画看,貌似要大动。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由此向西还有个娘娘庙,说明此处虽是营城以南,但在关内方向,当年也是安居乐业的。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哦,原来这里是南关。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俺从纪念馆后山东侧上山,山顶上是个敌台似建筑物,而且在其西另一个山顶上也有一个。上山时询问施工工人,得悉这是中国移动通讯公司修建的设备储藏处,竟然修得惟妙惟肖,也真是服了!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在这个假货的东方,才是个真货,二者支线距离230米,行走距离330米。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这是被标注为密云18号烽火台的敌台,又叫大花楼。这是一个标准的3*3规制敌台。南侧有一门二窗,门高悬居中,窗分列。其他各向,均为三个箭窗。西南侧面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南立面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东立面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东北侧面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很显然,这是一个可以屯兵的空心敌台,为啥归为烽火台呢?要知道,烽火台只是放信号用的,不能屯兵。莫非是此台与墙体不相连接,而被归为敌台?若是那样,就该贻笑大方了。下为此台内部空间。
南门向北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北侧中窗。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南门内景,貌似上框也有个木横梁,与冯家峪东的那个牌匾楼类似。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窗外可见那两个假敌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西侧南窗向东透视,多拱式南通道,对视为东侧南窗。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西侧中窗向东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东侧中窗。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西侧北窗向东透视,多拱式北通道,对视为东侧北窗。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北侧中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南门。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廊道南端是上楼天井,对视为南侧东窗。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东侧北窗向西透视,多拱式北通道,对视为西侧北窗。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东侧中窗向西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西侧中窗。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东侧南窗向西透视,多拱式南通道,对视为西侧南窗。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在南侧东窗上端的上楼天井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南侧东窗内景,从双层窗拱看,貌似此楼也是二次扩建的。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在敌台上看西方两个设备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这是全景照,空气太浑浊,凑乎看吧。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在未走上墙体之前,先放几张俯瞰潮河的照片。远看大花楼及营城东北墙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悬崖顶上是最西方的假敌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俯瞰潮河川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大花楼东100米处,是营城围墙西墙与东北墙的拐角处,这里有古北口营城03号墙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转角处及其以南,均可见马面状构筑物,遗产网上均无记载,分别为古北口营城03、02号墙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从卫星地图上看,西墙南端是直立墙台,俺命名为“古北口营城01号墙台”,墙台之东即为古御道。由此推测,当时的南门应该在古御道上。此文发表后,发现一张南门老照片,可以印证俺对南门位置的推测,也正是了南门东侧有古北口营城24号敌台的存在。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古御道东侧应是一条小河,但此段现已淤塞,而在往东的古御道景区内依然可见御道至西为小河的格局。所以,在南门东侧跨河应是过水水关,但现今城门及水关均无任何遗迹可寻。以上推论,与清代密云县志中古北口城图基本吻合。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俺在南关附近的密古路侧,也拍得照片,证实是一个墙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墙台上垛口依然可见,古北口营城01号墙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上得墙体,见围墙西北转角处古北口营城03号墙台西南角。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西墙多重包砖,外层砖被剥去。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在古北口营城03号墙台处向东看东北方向墙体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前方可见另一个墙台,古北口营城04号墙台,西北角。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向西回望大花楼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古北口营城04号墙台北侧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向东北行进,接近顶上长着松树的古北口营城04号墙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其间一个墙台没有留下照片,古北口营城05号墙台。途中见墙体内风化严重的粗砂砾岩块体,这就是墙心。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下图近处为北门(西门)楼顶,远处延伸的为东北围墙,凡转角处都有马面状墙台,最近处为古北口营城07号墙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北门楼顶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北门楼顶向西南,见转角处墙台,古北口营城06号墙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回望西方,见墙体及两个中移动设备楼。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离开北门楼顶,迈向东北围墙,尽头为古北口营城08号墙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墙体高大严整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向东、再向南延伸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转角处的墙台,古北口营城09号墙台,西侧。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北侧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其东北第三个墙台,古北口营城10号墙台,西侧。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北侧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墙体向北,在图中部拐弯向东,拐弯处为古北口营城11号墙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拐向东后回望西北方向墙体及古北口营城10号墙台,其西侧与山坡连接处显然被“铲偏坡”。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向东墙体,尽端见古北口营城12号墙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有资料显示,在古北口营城12号墙台处向北还有一道墙体向北延伸,与边墙主线相接。但俺观察后,未曾发现这道墙体的踪迹,留待下次确认。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营城围墙北墙向东部分高大、包砖,外墙上还有礌石溜道痕迹。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向东延伸的北墙仅百米,然后即向南折转为东墙,上见干插边。转折处是古北口营城12号墙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回望西北方向墙体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在北转东处,看营城东墙,尽头是古北口营城13号墙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墙体干插边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古北口营城13号墙台,北侧,其上挺立着一株小松树。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墙台顶部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墙台南侧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墙台南侧一株古松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古松南见古北口营城14号墙台,东侧。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墙体顶部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墙体外侧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古北口营城14号墙台,南侧,很别致。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往南,快到残存墙体的边缘了,其下是东关村。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还有墙体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前方不能行走了,离开墙体由山沟里下山,见过水拱桥。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在东关村前回望墙体和墙台,但见古北口营城13、14号墙台很高大。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东关村南傍着古御道及其南的小河,在所谓“九曲黄河阵”景区处见向南上山的墙体,但因比较陡峻,此次未踏勘。以下为著名长城航拍师诺儿爸航拍的此段墙体俯瞰图,恰好可以弥补俺的不足。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以下为几个墙台特写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这是西侧的那两个设备楼,假敌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至此,古北口营城基本弄清楚了,下一个目标是铁门关外,潮河水关向北的那段支墙。从卧虎山上看,此段支墙是这样的。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从支墙上看姊妹楼是这样的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山下是废弃了的河北滦平现涝洼乡北门村,废了很大的劲爬上来,这个乱石堆是支线第一个敌台,北门村西侧长城01号敌台。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第一台北的墙体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回望姊妹楼、潮河水关和卧虎山长城。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不远处就是第二台,北门村西侧长城02号敌台,东南侧面,一个3*3台,南侧有一门二窗,门居东。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南门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廊道北侧有上楼天井,对视为北侧东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南侧中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北侧中窗。从形制上判断,这是窗,不是门,因此此楼仅有南门。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多拱式南通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西侧中窗向东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东侧中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多拱式北通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北侧中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南侧中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门。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多拱式北通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东侧中窗向西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西侧中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多拱式南通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北侧中窗原来应是一个小窗,下部北拆,才有了狭窄的过道,但仍然不能称其为门。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东北侧面,这个角度看北侧中窗被拆成门更清晰。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西南侧面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西北山上的第三个敌台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第三台,北门村西侧长城03号敌台,东南侧面。见东南各侧均为三层,东侧一层为一门,其他各侧一层为一个箭窗;二层各侧均为三个箭窗,三层为楼橹。一个罕见的三层楼!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近看北门村西侧长城03号敌台,东立面。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其东有不明显夯土墙体与向南的包砖墙体相接。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残存的东门过门石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一层东门向西透视,筒拱式东西廊道,对视为西侧一层箭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东门进入左转向南是个低矮的甬道直抵南壁,然后由折转向西蹬道入二层。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二楼东侧南窗内侧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二楼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二楼南侧东窗内侧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二楼南侧东窗向北透视,多拱式东通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二楼南侧中窗向北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北侧中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二楼南侧西窗向北透视,多拱式西通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二楼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廊道东端见上楼天井,对视为东侧南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二楼西侧中窗向东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东侧中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二楼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二楼北侧西窗向南透视,多拱式西通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二楼北侧中窗向南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南侧中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二楼北侧东窗向南透视,多拱式东通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二楼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二楼东侧中窗向西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西侧中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这个上楼天井贯通三层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一楼南侧箭窗向北透视,筒拱式南北廊道,对视为北侧箭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一楼西侧箭窗向东透视,筒拱式东西廊道,对视为东门。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一楼北侧箭窗向南透视,筒拱式南北廊道,对视为南侧箭窗。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100多年前美国探险家威廉盖洛曾经绘制过此楼的平面图,至今依然经典,特致敬意!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北京境内长城的三层楼极为罕见,仅在蟠龙山见过一座类似的,密云297号敌台,但此楼一层仅南侧有一门,其余各侧均无窗五门。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2019-03-02重霾之下再访古北口,探寻营城旧踪

经过十一次的探查,古北口及其周围的边墙及明代设施基本弄清楚了,真叫一个爽!

完成了上述任务,天还是灰蒙蒙的,雾霾极重,只得打消了去金山岭的念头,打道回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