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实地考察图片长城杂谈 |
分类: 怀柔长城 |
俺曾多次行走正北楼至慕田峪段边墙,但均因游人甚多,只能走马观花。2019-01-25,周五,俺请了个假,想是游人不多,好细细观察此段长城。于是乎,在友人的帮助下,豪华地自慕田峪景区乘索道上行。

此段长城西自正北楼,冬至大角楼,中部偏西有牛角鞭。其中大角楼至桃峪村北111号敌台,为慕田峪景区,边墙及敌台都经过修整。桃峪村北111号敌台至西栅子村东南122号敌台(正北楼),则完全保持原始状态。本篇记述的是正北楼至慕田峪村东北103号敌台所见,下篇记述内容是慕田峪村东北102号敌台往东至慕田峪村东北84号敌台(大角楼)。

索道在慕田峪景区中部

索道登城口在慕田峪村东北100和101号敌台之间

先一路小跑去往正北楼,再由正北楼向东逐段、逐楼认真观察,还真的有所发现。据《四镇三关志》记载,此段长城东端大角楼,在明代是蓟镇和昌镇的分界点。全段属于昌镇黄花路渤海所管辖,建于嘉靖三十年。空心敌台则建于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即在边墙之后18年开始修建,延续四年。该段内有两个重要关口,即慕田峪关和贾儿峪口。

正北楼,即西栅子村东南122号敌台,海拔992米,为该段长城的第二高点。

西门内侧


崩落的结构

东北角

南立面内侧

东侧北窗内侧

东廊道北券门南侧

图左端为东门外缘靠门石柱

东门出东进入地堑,地堑关外侧墙体高大厚重,关外侧较薄,并开有一个便门,推测此门通向田仙峪口。

便门外侧
120楼是此处最低点,其东边墙顺势向东南100米,后折向东北,在山顶在反转向东南,形成巨大的倒V字形,此即著名的牛角鞭。在120楼前转折点向东北约50米,就是桃峪村北119号敌台,海拔934米。此为完好的东立面,有四个箭窗。
南立面,可见楼体坍塌,南侧有一门二窗残迹,门居中。

南门向北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完全崩落。

南侧西窗及筒拱式西廊道南段完全坍塌

西侧南窗不存,向东透视,见筒拱式南廊道东段尚存,见东侧南窗内侧局部。

西侧中部南窗不存,向东透视,见多拱式中南通道东段,对视为东侧中部南窗。

西侧中部北窗不存,向东透视,见多拱式中北通道东段,对视为东侧中部北窗。

西侧北窗不存,向东透视,见多节筒拱式北廊道东段,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不存,西廊道也不存。

北门外侧,向西不能透视。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东侧北窗(图右)向西不能直接透视。东廊道西壁东端有上楼蹬道(图左)。

东侧中部北窗向东透视,见多拱式中北通道东段,对视西侧中部北窗不存。

东侧中部南窗向东透视,见多拱式中南通道东段,对视西侧中部南窗不存。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见筒拱式南廊道东段,对视西侧南窗不存。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保存完好的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北立面,接双面墙。

别离119楼,东北方向行100米,见向关内凸出的墙台,南立面。
南立面与边墙结合部

墙台顶部

墙台东北侧面

墙台100米处是桃峪村北118号敌台,海拔995米,台基高出边墙马道,南立面。


南立面判断有一门二窗,门居中,高悬。

南门向北观望,筒拱式中廊道,补一补疑为上楼蹬道,北方对应为箭窗,被封堵,不能透视。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向不能透视。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侧中窗向东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东侧中窗。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多拱式北通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筒拱式西廊道南段

筒拱式西廊道北段

筒拱式中廊道南段,见上楼天井。

筒拱式东廊道北段

筒拱式东廊道南段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多拱式北通道。

东侧中窗向西透视,多拱式中通道。

只能由东侧北窗钻出来上得楼顶,向南观察。

西立面为一门二窗,门居中。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

西门内向西透视

北侧西窗内景

西门内向西看边墙,见楼南侧有上墙便门。

北侧内壁,清晰可辨五个箭窗,其中最东端箭窗残存左券,其他箭窗完整。

楼上

楼上观牛角鞭东南侧

117台往东南,边墙马道急陡!艰难行走150米,见桃峪村北116号敌台楼顶,海拔969米。

顶层墙体犹存



中部豁口下楼,见筒拱式中廊道。

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向西透视多拱式北通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向西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西侧中窗。

向西透视多拱式南通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开在边墙外,内侧向外观察。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门向北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北门。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多拱式南通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侧中窗向东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东侧中窗。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多拱式北通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为墙壁。

南立面,一门二窗,门居中。

116楼南观116、117楼

116号敌台前100米处是桃峪村北115号敌台,海拔923米。
此楼西有个上墙便门,西立面及上墙便门。

便门外侧及敌台南立面,见四个箭窗。



此段长城西自正北楼,冬至大角楼,中部偏西有牛角鞭。其中大角楼至桃峪村北111号敌台,为慕田峪景区,边墙及敌台都经过修整。桃峪村北111号敌台至西栅子村东南122号敌台(正北楼),则完全保持原始状态。本篇记述的是正北楼至慕田峪村东北103号敌台所见,下篇记述内容是慕田峪村东北102号敌台往东至慕田峪村东北84号敌台(大角楼)。

索道在慕田峪景区中部

索道登城口在慕田峪村东北100和101号敌台之间

先一路小跑去往正北楼,再由正北楼向东逐段、逐楼认真观察,还真的有所发现。据《四镇三关志》记载,此段长城东端大角楼,在明代是蓟镇和昌镇的分界点。全段属于昌镇黄花路渤海所管辖,建于嘉靖三十年。空心敌台则建于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即在边墙之后18年开始修建,延续四年。该段内有两个重要关口,即慕田峪关和贾儿峪口。

正北楼,即西栅子村东南122号敌台,海拔992米,为该段长城的第二高点。
东立面。东门曾有匾额,现仅存遗迹。门石券,石灰岩质地,与所在地一致。上券三块,横梁两块,靠柱两块,过门石一块。
东侧有一被封堵箭窗,由此可见该楼东立面其实也是四眼,只不过最南侧箭窗出口被封堵了。南侧东箭窗有窗门槛石,上有窗轴孔和栓孔,短拱西侧无通道和窗。
南侧西窗南侧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侧中窗向内透视,见中室东门、中室及其被堵的西门。

中室内自西向东看

中室内自东向西看

正北楼以东,敌台编号改变。东约200米处,山坡下是桃峪村北121号敌台,海拔962米。
西立面,边墙以下沉地堑相接,地堑内围西门,砖券。地堑外南北各有一个箭窗。两个地堑墙上均有垛口和射孔。敌台二层砖拔檐三层,楼上有垛口和射孔。这是一个3*3规制的空心敌台,内室结构为四周及中部东西顺墙向为廊道,南北向为三条多拱式通道。楼上垛口围墙基本完整,垛口与射孔齐全。
东侧中窗向内透视,见中室东门、中室及其被堵的西门。

中室内自西向东看

中室内自东向西看

正北楼以东,敌台编号改变。东约200米处,山坡下是桃峪村北121号敌台,海拔962米。


西门内侧

西门向东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东门。

西侧北窗开在垛墙北侧,内侧。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见北侧三个箭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多拱式西通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窗向南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南侧中窗。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多拱式东通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也是开在垛墙北侧,内景。


西侧北窗开在垛墙北侧,内侧。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见北侧三个箭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多拱式西通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窗向南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南侧中窗。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多拱式东通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也是开在垛墙北侧,内景。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门向西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西门。

东侧南窗在女墙南侧,由此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多拱式东通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窗向北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北侧中窗。

121楼东南110米下坡处是桃峪村北120号敌台,海拔921米。整体严整崩落,推测其形制和内部结构与121楼相同,但东门偏南。图为西立面。
东门向西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西门。

东侧南窗在女墙南侧,由此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多拱式东通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窗向北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北侧中窗。


崩落的结构

东北角

南立面内侧

东侧北窗内侧

东廊道北券门南侧

图左端为东门外缘靠门石柱

东门出东进入地堑,地堑关外侧墙体高大厚重,关外侧较薄,并开有一个便门,推测此门通向田仙峪口。

便门外侧



南门向北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完全崩落。

南侧西窗及筒拱式西廊道南段完全坍塌

西侧南窗不存,向东透视,见筒拱式南廊道东段尚存,见东侧南窗内侧局部。

西侧中部南窗不存,向东透视,见多拱式中南通道东段,对视为东侧中部南窗。

西侧中部北窗不存,向东透视,见多拱式中北通道东段,对视为东侧中部北窗。

西侧北窗不存,向东透视,见多节筒拱式北廊道东段,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不存,西廊道也不存。

北门外侧,向西不能透视。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东侧北窗(图右)向西不能直接透视。东廊道西壁东端有上楼蹬道(图左)。

东侧中部北窗向东透视,见多拱式中北通道东段,对视西侧中部北窗不存。

东侧中部南窗向东透视,见多拱式中南通道东段,对视西侧中部南窗不存。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见筒拱式南廊道东段,对视西侧南窗不存。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保存完好的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北立面,接双面墙。

别离119楼,东北方向行100米,见向关内凸出的墙台,南立面。

南立面与边墙结合部

墙台顶部

墙台东北侧面

墙台100米处是桃峪村北118号敌台,海拔995米,台基高出边墙马道,南立面。


南立面判断有一门二窗,门居中,高悬。

南门向北观望,筒拱式中廊道,补一补疑为上楼蹬道,北方对应为箭窗,被封堵,不能透视。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向不能透视。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侧中窗向东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东侧中窗。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多拱式北通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筒拱式西廊道南段

筒拱式西廊道北段

筒拱式中廊道南段,见上楼天井。

筒拱式东廊道北段

筒拱式东廊道南段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多拱式北通道。

东侧中窗向西透视,多拱式中通道。

只能由东侧北窗钻出来上得楼顶,向南观察。

西立面为一门二窗,门居中。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

西门内向西透视

北侧西窗内景

西门内向西看边墙,见楼南侧有上墙便门。

北侧内壁,清晰可辨五个箭窗,其中最东端箭窗残存左券,其他箭窗完整。

楼上

楼上观牛角鞭东南侧

117台往东南,边墙马道急陡!艰难行走150米,见桃峪村北116号敌台楼顶,海拔969米。


顶层墙体犹存



中部豁口下楼,见筒拱式中廊道。

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向西透视多拱式北通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向西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西侧中窗。

向西透视多拱式南通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开在边墙外,内侧向外观察。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门向北透视,筒拱式中廊道,对视为北门。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多拱式南通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西侧中窗向东透视,多拱式中通道,对视为东侧中窗。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多拱式北通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为墙壁。

南立面,一门二窗,门居中。

116楼南观116、117楼

116号敌台前100米处是桃峪村北115号敌台,海拔923米。

此楼西有个上墙便门,西立面及上墙便门。

便门外侧及敌台南立面,见四个箭窗。

西门两侧靠门石尚存,向东观察。

楼上毁圮

但仍然能够辨别出系2*4、二筒拱形制,即东西顺向两条筒拱,东西侧各一门一窗,门居南。南北垂直边墙方向各四个箭窗。

东立面

115楼前100米,是桃峪村北114号敌台,海拔912米。此楼位于牛角鞭东侧最低点转折处,此前边墙为东南西北向,此后边墙向东转去。该楼内部为四周筒拱式廊道回廊,中室系敞楼。门窗分布不对称,西侧一门一窗,门在南,窗在北侧垛墙外;东侧也是一门一窗,但门在北,窗在南侧;南侧三个箭窗,北侧四个箭窗。图为西北侧面。

楼上毁圮

但仍然能够辨别出系2*4、二筒拱形制,即东西顺向两条筒拱,东西侧各一门一窗,门居南。南北垂直边墙方向各四个箭窗。

东立面

115楼前100米,是桃峪村北114号敌台,海拔912米。此楼位于牛角鞭东侧最低点转折处,此前边墙为东南西北向,此后边墙向东转去。该楼内部为四周筒拱式廊道回廊,中室系敞楼。门窗分布不对称,西侧一门一窗,门在南,窗在北侧垛墙外;东侧也是一门一窗,但门在北,窗在南侧;南侧三个箭窗,北侧四个箭窗。图为西北侧面。


西门砖券,向东透视,见中室敞开,各向均有一门,为一敞楼。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门。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三段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局部。

北侧中部两个箭窗向南不能透视,两窗之间对视为中室北门(图左)。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三段筒拱式东廊道,对视无门窗。

东门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门。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三段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局部。

北侧中部两个箭窗向南不能透视,两窗之间对视为中室北门(图左)。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三段筒拱式东廊道,对视无门窗。

东门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东窗向北不能透视

中室南门向北透视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三段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局部。

中室由东向西观察,西南角有上楼蹬道。

中室北壁内侧

中室西门向东观察,其东门偏北,与楼东门贯通。

中室南壁

此楼东侧有个墙堑,其南侧有上墙便门。


114楼向东100米,是一个五眼楼,桃峪村北113号敌台,海拔882米。该楼东西两侧各有一门二窗,门偏南。南侧有三个箭窗,北侧有五个箭窗。开敞式中室,各向有一门,其中东西门紧贴南壁。中室南壁较厚,其内有三段竖向短拱,分别开有三个箭窗。中室南壁内似应有上楼甬道,但未曾留意拍摄。此楼西侧下沉式地堑进入,地堑内有西楼门,南侧有上墙便门通关内。
楼西门(座)与便门(右)

便门外侧及楼梯南侧,见三个箭窗。

西门向东透视,中室也是敞楼结构,对视为东门。

西侧中窗位于地堑内,图为内侧。

南侧东窗向北不能透视

中室南门向北透视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三段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局部。

中室由东向西观察,西南角有上楼蹬道。

中室北壁内侧

中室西门向东观察,其东门偏北,与楼东门贯通。

中室南壁

此楼东侧有个墙堑,其南侧有上墙便门。


114楼向东100米,是一个五眼楼,桃峪村北113号敌台,海拔882米。该楼东西两侧各有一门二窗,门偏南。南侧有三个箭窗,北侧有五个箭窗。开敞式中室,各向有一门,其中东西门紧贴南壁。中室南壁较厚,其内有三段竖向短拱,分别开有三个箭窗。中室南壁内似应有上楼甬道,但未曾留意拍摄。此楼西侧下沉式地堑进入,地堑内有西楼门,南侧有上墙便门通关内。


便门外侧及楼梯南侧,见三个箭窗。

西门向东透视,中室也是敞楼结构,对视为东门。

西侧中窗位于地堑内,图为内侧。
北侧中部中窗向南透视,见中室北门、南门,对视为南侧中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北侧无各箭窗明显,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侧中窗不能向西透视

东门向西透视,见中室及其东西二门,对视为楼西门。

南侧东窗内侧
南侧东窗所在的小段筒拱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三段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南侧中窗及其所在小段筒拱
西立面,南侧已经垮塌。

西廊道南端垮塌,北端尚存,对视为北侧西窗。

南廊道完全垮塌,中室所在中部及西部残留。
西门已经坍塌,进入为中室,此为中室北门向北透视,对视为北侧中部中窗。

此为中室东门,紧靠南壁,对视为东门。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见北侧五个箭窗,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内侧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多拱式西通道。

北侧中部西窗向内不能透视,此为窗拱内侧。

北侧中部中窗内景

北侧中部中窗向南透视,中室中门。

北侧中部东窗向内部内透视,向外观察,见窗拱内侧,栓孔、轴孔俱全。

北墙剥离,北侧东窗垮塌,险象环生。

东侧中窗不能向西透视

东门向西透视,见中室及其东西二门,对视为楼西门。

南侧东窗内侧



南侧中窗及其所在小段筒拱
西立面,南侧已经垮塌。

西廊道南端垮塌,北端尚存,对视为北侧西窗。

南廊道完全垮塌,中室所在中部及西部残留。


此为中室东门,紧靠南壁,对视为东门。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见北侧五个箭窗,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内侧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多拱式西通道。

北侧中部西窗向内不能透视,此为窗拱内侧。

北侧中部中窗内景

北侧中部中窗向南透视,中室中门。

北侧中部东窗向内部内透视,向外观察,见窗拱内侧,栓孔、轴孔俱全。

北墙剥离,北侧东窗垮塌,险象环生。

南门向北透视,见中室及其北门。

南侧西窗向外观察

西侧南窗被后人封堵

西侧中窗向东透视,见中室及其东西门。

西侧北窗向东观察筒拱式北廊道,垮塌。

由东向西看垮塌的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由北向南观察垮塌的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中室东门偏南侧,向西透视,见中室东西门,对视为西侧中窗。

中室北壁及北门

中室西壁及南北门

中室北门外向南透视,远处见到的拱门是上墙便门。

中室东壁及南北门

该楼东侧回望南立面

边墙自此急速下降

180米外是桃峪村北110号敌台,也是一个五眼楼,海拔847米。此楼整体向边墙的北侧(关外方向)凸出,东西立面各一门一窗,门居南,窗在北,其中东窗在垛墙内,西窗在垛墙外。南立面三个箭窗,北立面五个箭窗。内部为东西北三方向筒拱式廊道,中部偏南是敞楼式中室。中室南壁较厚,其内分布有三个箭窗,箭窗所在均为竖向短拱。

110台因居于陡坡上,故其西立面与边墙也是以墙堑相接。西立面有一门居中,一窗在北,在边墙之外。


墙堑内接近敌台处是上墙便门

便门外侧




西门向东透视,见中室及其东西门和本楼西门,中室为敞楼。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多段筒拱式北廊道,廊道北壁见五个箭窗,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多段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部西窗向内不能透视,图为其内侧。

北侧中部中窗向南透视,见中室及其北门、南门,对视为南侧中窗。

北侧中部东窗向内不能透视,图为其内侧。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多段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多段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门向西透视,见中室及其东门、西门,对视为西门。

南侧东窗内侧


南侧中窗内侧

南侧中窗向北透视,见中室及其南门框、北门,对视为北侧中部中窗。

南侧西窗内景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多段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南墙外这个石臼也是施放烟火的吗?

东立面,仅见一门一窗,门居南,窗在垛墙内。

110台东南200米处,是桃峪村北109号敌台,海拔830米。其西也是一个墙堑相接。


东部坍塌。西门向东透视。

西侧北窗向外观察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

自北向南看东部

自东向西看北侧

自南向北看东侧

中室西门和南侧东窗

中室西门和北侧中窗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中窗向北透视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外透视

中室西门

西侧南窗向北透视

东立面,一门一窗,门居南,窗在北,垛墙之外。

慕田峪村东北108号敌台在陡坡下,海拔761米,仅剩顶层。

其东也是陡坡


慕田峪村东北107号敌台也在陡坡上,海拔665米。该楼西侧有楼门,与边墙马道齐平,可直接步入楼顶。楼顶天井入下层,见北、东侧各有四窗,南侧有一门二窗,西侧仅见一窗。楼内东西廊道内侧北端各有储藏火药券洞二个,中室两侧南端也各有二个券洞。

楼西有上墙便门,被封堵。

楼顶垛墙修复如新,楼顶中央有下达楼下的天井式蹬道。

自铁梯子下楼,在南侧中窗向北看楼下两段筒拱式、中部为天井的中室,对视为北侧中窗。

南门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廊道东壁北端储物券洞


中室西侧南门向东透视,对视为东侧中部南窗。

中室西侧北门向东透视,对视为东侧中部北窗。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多拱式北通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廊道西壁的储物券洞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见中室北门,不能透视。

东侧中部北窗向西观察,见中室东北门,不可透视。

东侧中部南窗向西观察,见中室东南门,不可透视。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储物券洞在廊道西壁北端
遗产网上的东南侧面图

慕田峪村东北106号敌台,海拔652米。东西侧各有一门二窗,一门在南,二窗在北。南侧有三窗,北侧有四窗。该楼位于营北村上墙的关口处,其内室阔大,俺曾在此留宿。该楼即慕字十八台,内有一碑,“界碑”二字还很清晰。界碑是明成化七年七月六日所立,内容为“以东系慕田峪地方,以西系贾儿岭地方”。对照《四镇三关志》记载:“贾儿岭口,嘉靖十五年建,界碑石迤西,安宁台、大管仲渠两口安至德胜堂,通步,缓。”,可以确定此处也是贾儿岭口所在,此楼为镇口楼。图为西立面,楼前为墙堑。
墙堑不深,西立面见一门居西,二窗在东,其一直抵垛墙,另一在垛墙外。
慕田峪村东北106号敌台,海拔652米。东西侧各有一门二窗,一门在南,二窗在北。南侧有三窗,北侧有四窗。该楼位于营北村上墙的关口处,其内室阔大,俺曾在此留宿。该楼即慕字十八台,内有一碑,“界碑”二字还很清晰。界碑是明成化七年七月六日所立,内容为“以东系慕田峪地方,以西系贾儿岭地方”。对照《四镇三关志》记载:“贾儿岭口,嘉靖十五年建,界碑石迤西,安宁台、大管仲渠两口安至德胜堂,通步,缓。”,可以确定此处也是贾儿岭口所在,此楼为镇口楼。图为西立面,楼前为墙堑。


该楼内部结构特殊,顺边墙走向是一个敞楼式中室(木质中室顶棚已经修复)。南北侧各有一个跨拱式通道,通道内有纵向短拱,设箭窗。图为西门向东透视,见筒拱式中室和东门及东侧中窗局部。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见跨拱式北通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见中室北侧西门,不能透视。

北侧中部西窗向南,见中室北侧中西门,不能透视。

北侧中部东窗向南,见中室北侧中东门,不能透视。在中室南壁东端,见界碑遗迹。

北侧东窗外望


北侧西窗向南,见中室北侧西门,不能透视。

北侧中部西窗向南,见中室北侧中西门,不能透视。

北侧中部东窗向南,见中室北侧中东门,不能透视。在中室南壁东端,见界碑遗迹。

北侧东窗外望

北侧东窗向南,见中室北侧东门,不能透视。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跨拱式北通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侧中窗向西透视,见紧贴东壁的中室东门和西门、中室,中室西北角有上楼天井,对视为西侧中窗。

界碑详情于中室南壁东端

界碑内容如下图,表明该碑立于成化七年,证实了早在成化初年即已建立贾儿岭口。而根据史料,该楼建于此碑之后,故界碑当是在该楼建造时移入的。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跨拱式北通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侧中窗向西透视,见紧贴东壁的中室东门和西门、中室,中室西北角有上楼天井,对视为西侧中窗。

界碑详情于中室南壁东端

界碑内容如下图,表明该碑立于成化七年,证实了早在成化初年即已建立贾儿岭口。而根据史料,该楼建于此碑之后,故界碑当是在该楼建造时移入的。
南侧中窗向北透视,见中室南侧中门,对视为中室东侧中部二门及东侧中部二窗之间。

南侧西窗内侧
西立面

西门向东透视,见宽大敞楼式、东西门偏南的中室,对视为东门。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见此楼北侧有四个箭窗,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部西窗内侧


南侧西窗内侧
西立面

西门向东透视,见宽大敞楼式、东西门偏南的中室,对视为东门。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见此楼北侧有四个箭窗,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南侧西窗。

北侧中部西窗内侧

北侧中部西窗向南透视,见中室北侧西门、南侧西门,其中北侧西门垛下见券洞南侧西门向南不能透视。

北侧中部东窗内侧

北侧中部东窗向南,对视为中室北侧中部二门之间。


北侧中部西窗向南透视,见中室北侧中部西门、南侧西门和券洞,不能透视。

北侧中部东窗向南透视,见中室北侧中部东门、南侧中门,对视为南侧中窗。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局部。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门向西透视,见中室及其东西门,对视为西门。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跨拱式东通道,通道南端见有上楼蹬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北侧中部东窗内侧

北侧中部东窗向南,对视为中室北侧中部二门之间。


北侧中部西窗向南透视,见中室北侧中部西门、南侧西门和券洞,不能透视。

北侧中部东窗向南透视,见中室北侧中部东门、南侧中门,对视为南侧中窗。

北侧东窗向南透视,筒拱式东廊道,对视为南侧东窗局部。

东侧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西侧北窗。

东门向西透视,见中室及其东西门,对视为西门。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南侧东窗向北透视,跨拱式东通道,通道南端见有上楼蹬道,对视为北侧东窗。

中室南侧中部东门向北透视,见券洞和中室北侧中部东门,对视为北侧中部东窗局部。

中室南侧中部西门向北透视,见券洞和中室北侧中部西门,对视为北侧中部西窗局部。

中室南侧西门向北透视,见券洞、中室北侧西门和北侧中部西窗局部。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筒拱式中室,东北角。

中室由西向东视角

西北向东南视角

东北向西南视角

西北向东南视角

楼顶见楼橹残基,东南向西北视角。

西南向东北视角

西北向东南视角

东北向西南视角

东立面,有墙堑接马道,一门二窗,门居中,上有匾额残迹。窗在两侧,均位于垛墙之外。


西南侧面。西立面见一门二窗,门居中,上有匾额残迹。二窗分列南北,均在垛墙之外。南北立面各有三个箭窗。内部结构为四周筒拱式廊道,围合中部筒拱式中室。

西门向东透视,见中室及其西门、东门,对视为东门。

中室西门向东透视,中室为筒拱式,对视为西门。



西侧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北廊道,对视为东侧北窗。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与南侧西窗不能直接对视。

北侧中窗向南不能透视,此为该窗内侧。

北侧中窗向南,正对中室北壁中间两门之间。

北侧东窗内侧


北侧西窗向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与南侧西窗不能直接对视。

北侧中窗向南不能透视,此为该窗内侧。

北侧中窗向南,正对中室北壁中间两门之间。

北侧东窗内侧


东门向西透视,见中室,对视为西门。

东侧南窗向西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廊道北侧东端有上楼蹬道,对视为西侧南窗。

上楼蹬道

中室南侧东门向外不能透视,此为向内(向北)透视,见被封堵的中室北壁东门。

中室南侧中门向外也不能透视,此为向内(向北)透视,见中室北壁中门,对视为北侧中窗局部。

中室南侧西门向外也不能透视,此为向内(向北)透视,见中室北壁西门。

南侧西窗内侧

南侧西窗向北透视,筒拱式西廊道,对视为北侧西窗。


西侧南窗向东透视,筒拱式南廊道,对视为东侧南窗。

从104台前回看西方各楼,可见104台东立面也是一门二窗,门居中,上有匾额残迹。二窗分列南北,均在垛墙之外。

慕田峪村东北103号敌台也在坡上,海拔660米。西立面仅见蹬道和楼门,直上顶楼。
顶楼有垛墙,形似战台。



东立面也是一个下楼蹬道和楼门

103楼向东望去,缓坡徐行。


前一篇:也谈清华精神5
后一篇:2019-07-13大黄岩口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