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北京61年一遇的大暴雨,造成一场特大自然灾害。到目前为止,官方提供的不幸死亡人数共77人,也许还会有更新。在哀悼和反思的同时,一波波口水也像雨水一样乱飞。从去年流到今年,没什么新鲜,只是更加汹涌。当然,去年就积水,今年也积水,今年还有人在市区不幸罹难,该痛惜的、该评说的、该批评的、该总结的都应该。我认为,各种各样的评论和批评,目的都应该是今后能得到有效的改进,而非发发牢骚、过过嘴瘾、喷喷口水完事。因此,面对这场巨大的自然灾害。除了悼念死难者外,还需要实事求是的理性。
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有多方面的原因。山区爆发的山洪是自然原因,但预警系统的缺乏值得汲取教训;城市低洼路段积水,大暴雨固然是原因,但市政设计和排水不畅也是原因。此外,避险和救生常识宣传不足,也应在今后加强。我们还应该看到,大暴雨当晚,北京7000多名交警全部上岗,还有消防官兵等很多其他工作人员也投入到抢险工作中。在遇难的77人中,有5名公职人员是因抢险而殉职;灾害发生的当天,还有环卫工人尽力疏通水道,守护下水道井盖失踪的地点,防止行人和车辆遇险;还有很多普通市民免费搭载因没有交通工具而不能回家的市民;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大灾害面前人们自然表现出的敬业和人性的温暖。
这场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部门除了表扬好人好事,的确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重视和及时解决。例如郊区的预警系统。再如市区的道路积水是一个老问题,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它会对行车造成较大威胁。道路积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下陷式设计。有人认为北京下陷式道路比较多是因为高架桥成本较高,而下陷式道路成本较低。这当然是一个理由。这个理由之所以成立,也是因为北京平均降雨量不算很大,当短时间内降雨很大时,只要能够及时排除低洼处的积水,就不至于影响交通。然而,这种比较合理的设计构思在现实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对最大降雨量估计不足;二是排水设施老化;三是在飞快的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地面硬化和绿化设计没有同排水很好地结合;四是有些商业设施占据或影响了排水系统。
对于城市下水道,我想说一个观点。对于工业产品来说,任何产品都有一个保险系数,例如汽车、飞机。不管哪种汽车或飞机,即便设计得再安全,总会有发生交通意外和坠机的时候。虽然设计者可以把汽车设计得像坦克一样坚固,把飞机的安全系数再提高,但是,商业就是那么无情。当进一步提高安全系数的高额成本投入比赔一条人命的钱要昂贵的时候,无情的成本效益核算总是选择给死者赔钱,而非继续巨额投入以提高安全系数。对于城市下水道来说,它的危险性其实比汽车或飞机要小得多,因此,下水道的排水量设计一般都是以本地平均降雨量加一个放大系数,至于放大到多少,同飞机和汽车设计一样,不会把极限状态当成预设前提。其原因不光是成本太高,而且,严格来说,很难确定极限究竟在哪里。
那么,当极限降雨量超过了下水道排水的设计能力,应该怎么办?下水道畅通地排水,是机械的、物理的方法,当较少出现的超额降雨量不期而至时,人为方式的预防就很重要,例如预报、及时发布信息、危险地段的临时交通指挥、个人的防灾和救生知识、能力等等。
综上所述,此次北京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造成了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无论如何都令人心痛。没受损失的人可以说点轻松的话,悲剧和损失落在个人头上,人们感情上难以接受,也完全应该理解。灾害发生后,政府有关部门也积极投入了救灾抢险工作。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说过,中国传统政治有很多优点,其中一点就是把救灾当成是政府天经地义的责任,事实上,这一传统延续至今。至于救灾工作做的是否到位,群众也的确有理由提出意见和批评。目前,救灾抢险的工作还没有全部完成,大家应该齐心协力面对困难。当灾害过去之后,群众和政府部门都应该本着理性的精神认真地反思,吸取经验和教训,以便今后此类灾害再次发生时,尽最大的可能减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美好的愿望不能靠意气用事来实现,灾害过去之后,社会更需要理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