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天坛(2):祈年殿与祈谷坛

标签:
天坛祈年殿丹陛桥皇穹宇旅游 |
分类: 客居北京 |
由皇穹宇沿中轴线继续往北,首先是圜丘坛和祈谷坛的界门“成贞门”。跨入成贞门,是连接祈谷坛南门与成贞门的甬道,名为丹陛桥,这也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轴线。丹陛桥高出地面3米多,长近360米,宽30米,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御道,西王道。祭祀时,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
丹陛桥一改中国古建筑中以建筑的排列组合形成的一种无形的轴线布局的做法,形成了一种有形的轴线。这种做法,在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中也是孤例。
丹陛桥中段向东有凸出的一长方形台,叫具服台,三面有雕石栏杆,是皇帝祭祀时漱洗更衣的地方。每年在祈年殿举行祈谷礼时,先在此台上支搭圆形幄帐,称为“幄次”,通称“小金殿”。皇帝由斋宫到祈年殿行礼,先到这“小金殿”中更换礼服。
丹陛桥的北端便是祈谷坛,每年在这里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祈谷坛的四周围有方形围墙,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座券门。在南券门内,有一座形状高大,犹如城门的五间大宫门,上覆蓝色琉璃瓦,下承汉白玉石基台,这就是祈年门。
祈年门外东南方向,建有一座绿色琉璃砖燔炉,是皇帝祭天时烧松柏木和送燎时烧祝板(祭文)、祝帛的地方。旁边有一座瘗坎,祭曲告成后,把供牛的尾巴割下拌上牛血牛毛,全部埋在坎内。在燔炉前,一字排开八座铁燎炉,是祭天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的器具。
进祈年门,里面是一个巨大的庭院,正中就是举世闻名的祈谷坛。祭坛分三层,与圜丘坛形状相同。三层台面均围有汉白玉石栏及螭头围挡,雕刻十分精致。殿南三层石阶上还有三组精美石浮雕,自上而下分别为“双龙山海”、“双凤山海”和“瑞云山海”。
祈谷坛为坛殿结合,三层祭坛之上便是祈年殿。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初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年间改为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清乾隆年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成为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光绪十五年曾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
祈年殿为砖木结构,殿高38米,直径32米,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其建筑不仅外形独特,而且内部结构也很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环绕排列,加上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顶中心为蟠龙藻井,由两层斗栱及一层天花组成,中间为金色龙凤浮雕,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藻井结构精巧,富丽华贵,使整座殿堂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祈谷坛北有皇乾殿,中间有琉璃门相隔。皇乾殿为庑殿顶,覆盖蓝色琉璃瓦,面阔五间,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皇乾殿是祈谷坛的“天库”,祭祀大典时,祈年殿供奉的“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平时是放在皇乾殿里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