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漫步(127):中大校园记(下)

标签:
岭南大学旅游中山大学哲生堂模范村 |
羊城漫步(127):中大校园记(下)
这次来到中大校园,除了十年前那次看过的建筑,还看了几处上次没有到过的地方。
模范村住宅群,属康乐园早期建筑群,位于校园西部。这是在1915-1930年间,以校友捐赠和学校拨款相结合的方式兴建,为岭南大学中国教员住宅区。总共有15栋,现存14栋,均为山形屋顶的两层小楼房。与校园东部“麻金墨屋”等别墅相比,模范村住宅虽然造型简单一些,但面积宽敞,环境幽雅。
十友堂,1929年12月建成,由林护、李星衢、李煜堂、梅彩迺、黄世煦、黎拾义、邹敏初、邹殿邦、蔡昌等十位华人,人各万元,并与数十华侨、商会共同捐建,故以“十友堂”命名。
十友堂正门朝北,大门上方嵌大理石匾,上刻“十友堂”,为著名学者容庚题写。
八角亭,建于1919年,造型为重檐攒尖八角亭,蓝瓦脊、绿瓦面、绿瓦花窗、宝蓝琉璃瓦屋顶,看起来是纯正的中国传统亭式建筑,但不是传统的木结构,而是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并且设计师也是一位外国人,上海布道团建筑师事务所的埃德蒙兹。
在位置上,八角亭位于十友堂西北,与乙丑进士牌坊相对。现在八角亭附近正在施工,看到效果图,正在建设中山大学博物馆,八角亭将成为博物馆大门前的一处景观建筑。
爪哇堂,建于1920年,因由爪哇岛华侨捐建而得名。1904年,岭南大学由澳门迁到广州,初以搭建木屋作为临时校舍。1919年,钟荣光校长赴南洋筹款修建宿舍,得到华侨同胞大力支持。
爪哇堂的设计师与十友堂一样,也是埃德蒙兹,但外形也是中国古典建筑形式。
哲生堂,以孙科的字“哲生”命名。1929年,孙科任铁道部部长时,委托岭南大学筹办工科学院。工学院大楼于1931年竣工,楼匾“哲生堂”为1982年商承祚先生题写。
哲生堂为歇山单檐式琉璃屋顶,三层建筑,另有阁楼,从整体到细部装饰都有传统宫殿建筑的特点。设计师是著名建筑师亨利· 墨菲。
以上建筑均位于校园中轴线西侧,下边这些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东侧。
谭礼庭屋,位于怀士堂东南侧,1925年落成,由岭南大学校董谭礼庭捐资。
谭礼庭是广州航运巨子,抗战后他将其大部财产都捐献给岭南大学作复校基金。
孖屋二,1920年竣工,为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国医业董事会捐建,作为教师住宅。“孖”在粤语中是“成双成对”、一模一样的意思。孖屋又称双屋,是两间独立住宅相连成一栋的结构形式,各有独立入门及楼梯,房间间隔左右对称。
当时捐建了三栋孖屋,现存两栋,这是第二栋,所以叫孖屋二。
格兰堂,因楼顶有钟楼,俗称“大钟楼”,1916年6月竣工,由美国友人捐建,为铭记对岭南大学作出重大贡献的董事会成员格兰先生,根据捐资者的意愿,命名为“格兰堂”:
高利士屋,落成于1913年,由 美国艾克曼·高利士医生捐建,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造型十分精致。
嘉庚堂,陈嘉庚联同其它华侨捐建。1917年岭南大学附小为修建新校舍并筹集学校办学经费,派人赴新加坡募捐,得到陈嘉庚等华侨的响应,后来将附小礼堂命名为陈嘉庚堂。
嘉庚堂所在的缓坡上下,一片红楼建筑,都是当年附小的校舍。
荣光堂,1924年落成,为纪念钟荣光校长而命名为“荣光堂”,当时作为学生宿舍。前些年进行过修缮,但外观仍保持原设计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