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侨踪(下):海口埠,广府人出海第一港

标签:
台山海口埠银信浮山村旅游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台山侨踪(下):海口埠,广府人出海第一港
台山海口埠建于清咸丰三年,由端芬镇附近的梅、黎、吴、李、关、阮、黄、江、陈、何等姓氏家族,联合筹建的一个墟市,当时名为“十户圩”。因为这里是大同河与端芬河汇合出海的地方,端芬人习惯把河叫做“海”,所以称作“海口埠”。
清末民国时期,台山一带闯世界的华侨,都是在海口埠码头搭乘驳船到广海湾,再换乘大船漂洋过海的,所以这里就成了台山,乃至广府人的“出海第一港”。但在抗日战争时期,海口埠码头遭遇轰炸,只剩一个土坡和一棵大树。前两年进行了修复工程,重现海口埠当年的风貌,修建了银信博物馆、银信纪念广场等。
站在河堤上,早已见不到当年的繁忙景象,只有一棵大树还静静守护在江边。岸堤上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广府人出海口纪念地”。
银信纪念广场上,几根纪念柱呈圆形排列。昔日的银信复制影印在柱子上,构成了一幅华侨历史的长卷。
广场旁边是银信博物馆,陈列展示了更多银信的原件。银信,在潮汕地区被称为“侨批”,最为华侨文化独特的历史印记和符号,于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首项世界记忆遗产。
银信,即银子和书信的合称。当年,旅居海外的先侨们非常智慧地将汇给家乡亲人的钱款与家书合在一起,家人拿到银信之后,即可到银号通兑钱款,同时读到海外亲人的家书。
银信自19世纪初开始,并大规模盛行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基本终结,历时150余年。
四乡八里的人汇集于此乘船出海,使得海口埠百业兴旺,商号林立,行业齐全,特别是多家汇兑银信的银号。现在,虽然繁华不再,但街道两侧的商铺建筑让人看的昔日的兴旺。
在台山古驿道横贯的斗山镇和端芬镇之间,沿途还分布着浮石村、浮月村、东宁村等古村落以及翁家楼、庙边学校等特色建筑。
从海口埠往开平的路上,路过浮月村,停下拍了几张照片。这也是台山著名的华侨村,登上村口的水塔,能看到十几栋碉楼耸立于田间。乡间田野上的十分耀眼,不管是倒影或是剪影,都自有独特的风采。浮月村的先侨主要前往美国,大家在海外站稳脚跟之后,便纷纷寄回银信,除了用作照顾家乡亲人的生活之外,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家乡置办不动产,修建起具有美式建筑风格的台山“洋楼”。
当年,侨胞们多数是从国外寄回设计图纸,甚至建筑材料,让师傅们“依样画葫芦”,在乡下建起自家的别院。这15座建筑分别是中山阁、贤安庐、安雅庐、兰芳居、国庐、蔡华庐、恒安庐、仁庐、英庐、源庐、炯庐、鋈庐、晃庐、惠华居、陈国旗(楼),均为旅美的浮月村乡亲于民国时期修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