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行(4):石狗文化,百越先民的崇拜图腾

标签:
雷州半岛雷州石狗石狗文化旅游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雷州半岛行(4):石狗文化,百越先民的崇拜图腾
在雷州,还参观了雷州市博物馆。别看只是一家县级博物馆,但藏品却很丰富,并且很多是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珍贵文物。
博物馆一进门,大厅正中陈列的就是一件没见过的文物类型:一个大石盆,高1.1米、直径1.9米,重达3.58吨。大石盆是用整块玄武石雕刻,体型硕大,出土于一座古墓,是做什么用的,尚无定论。
万历年间的“魁星”石碑,碑上刻着一个似字似画的图案:一个长得像猴子的动物,回首望着魁星,整个图案看起来就是一个“魁”字。此碑系当时的雷州府通判林楚所撰勒,寄托着雷州能够多出文魁星的美好愿望。
还有生育女神像、树皮衣、战国时期的铜鼓、陶俑、阴刻石像地券砖等。还看到一枚“‘大清镇库·咸丰通宝’”大铜钱,是珍贵的镇库钱实物。
雷州博物馆能有这么多有价值的收藏,是因为历史上雷州就是郡、州、军、路、府、县之治所,是古代雷州半岛乃至整个北部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雷州博物馆最有特色的还不是这些藏品,而是其陈列展示的“石狗文化”。
石狗文化是雷州半岛独有的民间信仰,从传说中看,与雷州嗣奉的雷祖文化也有关联。雷祖陈文玉相传就是九耳狗发现,诞生在一个石卵中。灵狗还守护着雷祖长大,于是它也就被视为护佑人类的神灵。
当然,这是传说,学者的研究应该更“靠谱”。古雷州是古越族俚、獠、傜、僮、苗、黎人聚居之地,百越部族都有各自的崇拜图腾。在融合交往过程中,古越人、俚人、獠人对雷神的崇拜与傜人、僮人对狗图腾的崇拜,成为雷州石狗文化的源流。
唐五代至宋元时期,不少中原汉人、闽南人为躲避战乱,迁来雷州。他们带来的民俗宗教文化,如“石敢当”、“八卦图”、“招财进宝”等,与雷州本土石狗呈祥报喜的传统习俗相结合,石狗逐步演变为守护神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雷州半岛,石狗分布广泛。特别是在沿海和半岛西部,不论是村头、巷口、庙宇旁,还是房屋前、水塘边,往往都立着石狗。文革期间有很多被当作“四旧”毁掉,但现在保存下来的石狗仍然有1万多。
陈列在雷州博物馆的石狗有数百只,都是从民间收集来的。这些石狗大多是由当地的玄武岩雕刻而成,很多被风雨剥蚀,但依然神采不减,形状各异,千姿百态。有的粗拙古朴,甚至没有具体五官的刻画,但形简神肃;有的面目狰狞,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昂首前视,有的含笑露善,有的机警威武。
陈列的数百只石狗,大者高1.3米,重约800公斤,小者仅高10厘米,重约0.5公斤。一般的石狗跟真狗大小差不多。其中有座蹲立的石狗,是目前发现石狗中体型最大者,被称为“石狗王”,刻有硕大的生殖器,显于胸前。这座石狗是雷州先民生殖崇拜的体现,用来祈祷赐福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