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行(2):广州湾租界遗痕——法国公使署与警察署旧址

标签:
雷州半岛湛江广州湾七子之歌旅游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雷州半岛行(2):广州湾租界遗痕——法国公使署与警察署旧址
在湛江,看了法国人留下的3处法式建筑,去了解湛江作为法国殖民地的那段历史。
在近代史上,中国多个地方曾经被列强割让或租借,成为殖民地,比如香港、澳门、青岛等。很多人不知道,湛江也曾经被租借,成为法国的殖民地。
1925年闻一多创作《七子之歌》,将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等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其中第五章写的便是湛江,但当时还没有湛江这个地名,而叫“广州湾”。而这个“广州湾”与广州并无关系,来自于雷州半岛东北吴川县属的海湾小村坊“广州湾”(今属南三岛)。
在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割地狂潮中,法国以“趸煤”为借口,要求清政府允租“广州湾”。1899年11月,签订《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划为租界,统称“广州湾”,划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范围,设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受安南总督管辖。租界范围,基本上就是如今的湛江市区。
1941年7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南进,胁迫法国驻安南总督签订《广州湾共同防卫协定》。1943年,日军侵占广州湾。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法政府签订《中华民国政府与法国临时政府交接广州湾租借地条约》,将广州湾归还中国。根据这一条约,10月19日中法交接广州湾仪式在原法国驻广州湾公使署举行,法国人统治47年的广州湾正式交回中国。广东省政府奉国民政府令,以广州湾租借地辟为省辖市,定名“湛江市”。“湛江”一词,取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从1899年租借到1943年被日本占领,法国人在湛江停留了45年。从时间上说,将近半个世纪,相比德国人占领青岛不到20年,就留下一座规划完整、功能完备的城市,至今青岛老城仍有着浓郁的德国风情。但法国人在湛江“经营”将近半世纪,却没有给南海之滨留下一座“青岛”。仅从这个角度看,法国人搞建设搞经济是真的不如德国。
法国留下的建筑本来就不多,现在保留下来的就更少,只有零散的几栋。保存最好的大概就要算霞山海滨路一带的几座建筑,其中法国公使署旧址、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始建于1903年。因为将广州湾租界划归法属印度支那管辖,在广州湾只设立公使署作为最高统治机关。这是一座三层建筑(含地下室),有鲜明法式风格。一层处理成基座(地下室),三层以上筑钟楼。正门有弧形台阶,直通二楼,二、三层前均有花栏围廊。湛江设市后,市政府设于此,直到1954年。
与公使署一街之隔,是广州湾法军指挥部(广州湾警察署)旧址。建于1900年,现在正在维修,只远远拍了张外观照片。
这两座建筑在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公使署往西不远,是维多尔天主教堂,又称霞山天主教堂。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建筑正面是一对双尖石塔,是粤西一带最具规模的哥特式教堂。
1900年奠基,1903年竣工,建筑面积985平方米,是一座双尖塔式建筑物,前面有空地61平方米,有方柱铁枝作围栏。
法国租界广州湾之后,天主教随之而入,维多尔教堂即建于1900—19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