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记(5):七星岩摩崖石刻

标签:
七星岩石室岩肇庆七星岩摩崖石刻旅游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肇庆记(5):七星岩摩崖石刻
七星岩中,石室岩的喀斯特岩峰景致与其他几座岩峰类似,却有着独到的人文景观。石室岩有一溶洞,名“石室洞”,是七星岩摩岩石刻最集中的所在。从石室洞南入口进洞,要买游船票。洞内有暗河,河道不长,数百米而已,乘小船游览来回不过十分钟。溶洞见的多了,洞内打上五光十色的灯光,并没有多少新奇之处。但洞里面的石刻之多,却令人称奇。
进到石室洞,大概是因为洞口里边的钟乳岩穹顶不高,所以布满了历代石刻。乘游船到溶洞深处,就基本上没有了。以为石室洞的摩崖石刻就这些了,虽然洞口内的石刻“密度”已经够大,但心里还是有“不过如此”的感觉。直到上岸后,步行到石室洞北侧洞口的璇玑台,一下子被“惊”着了——洞口内外的岩壁上,布满石刻,密密麻麻,密集到几乎找不到一块没有刻字的地方。
有精确的统计,说石室洞内外的石刻多达337块。年代覆盖历朝历代,从唐宋,到明清,乃至近现代;各种字体皆备,篆、隶、楷、行、草俱全;内容体裁多样,有诗有文有名句,还有简简单单的“到此一游”。历代石刻,大小不一,新旧杂陈,蔚为大观。
在全国各地见过很多处摩崖石刻,但如此密集的题刻,七星岩石室洞大概是独一无二。数百方石刻中,不乏历朝名人。如包拯、周敦颐、黄公度、俞大猷、彭玉麟等,但实在是太多太密,也没有专业导游讲解,所以没有一一寻找这些名人题刻,只看到在洞口外放大摹刻的包拯题刻:“提点刑狱周湛,同提点刑狱钱聿,知郡事包拯同至。庆历二年三月九日题。”相当于如今的“到此一游吧”。
俞大猷的题刻在璇玑台洞口右壁高处,字比较大,较为醒目。俞大猷是嘉靖年间的抗倭名将,曾三次到肇庆。题刻诗句为:“胡然北斗宿,化石落人间。天不生奇石,谁擎万古天”。落款:嘉靖乙丑闽俞大猷识。
郑芝龙就是郑成功发父亲,他在1628年被明朝廷招安,1637年游肇庆,题诗于此,刻于璇玑台左壁。原文是:偶缘开府抵崧台,奇石清泉洒绿苔。群玉山头迎佛相,恍疑身已在蓬莱。乳岩突兀五丁开,直把星辰摘下来。金粟庄严真色相,肯惭能赋大夫才。落款:崇祯十年又四月望日,温陵郑芝龙游七星岩题。
彭玉麟的题刻在璇玑台洞口内侧,为四个大字:“群玉空玲”,落款:光绪乙酉秋,军务稍暇,高要萧大令丙堃属题铲石。衡阳彭玉麟。彭玉麟是湘军名将,累官至兵部尚书。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他被派到肇庆督师,设广安水军于肇庆。这幅题刻刻于次年。
最有名也是七星岩年代最早的石刻,是唐朝书法大家李邕的《端州石室记》,这是唐代开元十五年(727年),李邕途径肇庆,游览七星岩,写下这篇美文,并刻在石室洞口外。全文加落款共386字,为楷书体,笔力雄劲,纵横开合,结构严谨,是唐楷中的传世名作。此前在长沙岳麓书院,看过李邕题刻的《麓山寺碑》,那是行楷,也是传世名碑。
《端州石室记》石刻上方建有碑亭,是民国时期所建。亭檐额题“北海碑亭”,李邕曾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
除了这些古代石刻,在七星岩还有不少近现代名人的题刻,比如沈钧儒题的“水月岩云”,还有著名作家夏衍、周扬、林默涵、光未然、韦君宜等的题刻,都在石室岩对面的玉屏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