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行记(11):大明塔,辽中京遗址

标签:
辽中京辽中京遗址大明塔大宁城旅游 |
分类: 晋陕内蒙 |
草原行记(11):大明塔,辽中京遗址
上午9点从赤峰出发,到宁城县的辽中京遗址。出赤峰市区走了一段大广高速,然后转到赤凌一级公路,除了没有全封闭,跟高速公路差不多。10:40抵达辽中京遗址。
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始筑于1003年,名为大定府,是辽圣宗以后的政治中心。历辽、金、元代延用,至明初废弃,1961年被列为首批180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如今的辽中京早已没有了京城的气象,只是一片北方农村常见的庄稼地。还没下高速公路,就远远地在这片辽阔的庄稼地里,看到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砖塔,这便是辽中京遗存的不多的几处遗迹中最著名的一处:大明塔。
这是一座雄壮硕大的砖塔,是全国现存四座高度超80米的古塔之一,也是最大的辽代密檐式砖塔。塔为八角形十三层,基座高大,第一层很高,以上逐层收分。塔身第一层每面镶嵌有砖雕菩萨及胁侍浮雕像。转角柱砌成双层塔形,上层刻佛塔名,下层刻菩萨名,有文殊、普贤、观音、慈氏、地藏、大势等菩萨像。
在各地看过很多佛塔,包括不少造型浑厚的辽塔。但塔身上有如此精美传神的菩萨浮雕像,还是第一次。从浮雕像看,形象与唐风接近,菩萨像庄严肃穆而又面容丰腴,胁侍像面容凶恶,飞天体态轻盈,也是直承唐风。
传此塔为辽圣宗时中京城内感圣寺的舍利塔,1983年修缮时曾在塔上发现寿昌四年(1098年)的题记寿昌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年号,这则题记可能就是建塔时间,距今也有900多年了。塔身上还有蒙文字两行,意为“大清咸丰甲寅年修”,应该是咸丰年间修缮时留下的。
明明是辽塔,为什么叫“大明塔”?我怀疑是“大宁塔”的谐音,在网上看到乾隆有御诗:《题大宁塔诗》,可见那个时候还叫大宁塔。
查资料时知道,在大明塔不远的地方还有座小一点的辽塔。在旁边没找到,只找到一段残留的夯土城墙。两位游客告诉我们,从大明塔东边的村庄穿过去,就能看到那座小塔。
这座塔位于大明塔西南方,高24米,比大明塔小很多,所以俗称“小塔”。也是八角十三层密檐,专家推测可能是辽代末年或金代所建。基座装饰比大明塔还丰富,兽头承托、力士浮雕,都很精美。尤其是每面一只狮子头,张牙舞爪中透着可爱。
塔身四面辟有佛龛,但佛像已无存。其他四面则浮雕有胁侍菩萨二人,分别侍奉两边佛龛的佛像,这种组合在古塔中较为少见。胁侍菩萨上方有飞天浮雕。小塔的浮雕受风化严重,保存没有大明塔完好。
看不远的地方,城墙遗址清晰可见。当年的辽中京有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宫殿楼台,鳞次栉比。辽灭亡后,金代这里称为大定府,元代为大宁路,明代初年设大宁卫,不久撤销,自此荒芜,现在遗址范围内仅存两座半砖塔(另外还有残存的半截塔,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看),以及部分城墙遗址,除此以外已无其他地上建筑。
但是,这在辽代五京中,已经算是很珍贵的了。在辽五京中,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如今都是城市,旧貌早已消失无踪。只有草原的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赤峰宁城县),逐渐湮灭在历史中,废弃为荒地,反倒保存着当年都城的一点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