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五台(9):佛光寺,中国古建“第一瑰宝”

标签:
五台山佛光寺梁思成林徽因旅游 |
分类: 晋陕内蒙 |
再访五台(9):佛光寺,中国古建“第一瑰宝”
对于文物爱好者来说,来五台县参观佛光寺和南禅寺,绝对是“朝圣之旅”。佛光寺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且在这180处“国一”中,佛光寺也是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国宝之一,就是因为它是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准确地说,是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历史第二悠久的,只比五台县南禅寺晚几十年。
佛光寺坐东朝西,因势而建。山门前一座砖红色影壁,影壁外侧写着“佛光寺”三个大字。
走进山门,里面是个很大的大院子,院子里古树参天。正对山门的半山上一座大殿,便是那座千年国宝:东大殿。
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唐代建筑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斗拱硕大,而眼前的东大殿便是这样一座典型的唐代建筑,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斗拱雄大,出檐深远”。在他看来,“斗拱是东大殿绝对的主角”,“在这里,是斗拱而不是屋顶塑造了建筑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艺术在佛光寺发挥得登峰造极。”
看到介绍说,东大殿斗拱断面尺寸为2X3米,远远大于后世建筑;殿檐探出达3.96米,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见不到的。正因为其雄大的斗拱、远远探出的大屋檐,使得整座大殿气势非凡,加之大殿居于高处,居高临下,远观若大鹏展翅,舒展沉稳,雄伟质朴而不失灵动。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山名刹,敦煌莫高窟有唐中叶绘制的五台山图,佛光寺就居显要地位。但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法,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不久,宣宗复法,大中十一年佛门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
就建造时间而言,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公元857年,比南禅寺晚了几十年,“屈居”第二,但南禅寺只是乡间小庙,佛光寺的规制、规模皆远胜南禅寺。除建筑本身之外,大殿里的彩塑佛像、壁画,乃至墙壁屋梁上的题记,也都是唐代“原装”。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四绝”集于一殿,在全国应该是找不出第二处。所以梁思成先生才称之为“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
大殿内的佛坛宽及五间,佛坛上有唐代彩塑35尊。其中,高大的佛像33尊,还有两尊小的彩塑雕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另一尊是主持建殿的愿诚和尚。看到宁公遇的塑像,一下想起那幅林徽因当年来考察时与宁公遇“合影”的照片。
梁思成、林徽因等来五台县寻访佛光寺,是在1937年 6月,日寇的铁蹄已日益迫近。中国营造社的几位建筑学家还在为寻找真正的唐代建筑遗存辗转来到深山之中,虽是学术,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也关乎学术之外的民族情结。在此之前,我们国内尚未发现比宋更早的建筑实物,所以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没有唐代建筑,要看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就去日本的奈良、京都。而梁思成林徽因找到佛光寺,打破了这个断言,在当时的背景下,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唐代寺庙的四壁应该是有壁画的,但现在的佛光寺的墙壁上已看不到壁画,专家推测,明代时寺内僧人重砌檐墙,在四壁塑造五百罗汉像,将壁画毁掉了。现在只在殿内的拱眼壁和明间的佛座背后保存有零星的大小不一的壁画。
拱眼壁是大殿内两个柱头斗拱之间的空档,绘有唐代壁画的的拱眼壁长450厘米,高66厘米。我是在大殿外用长焦镜头拍下了这组珍贵的壁画,梁思成先生在其名作《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对这幅壁画的评价极高:“构图分为三组,中央一组,以佛(似为阿弥陀)为中心,七菩萨胁侍,其左第一位是观音,余不可辨。颜色则除石绿色以外,其他设色,无论是像脸或衣饰,均一律呈深黯的铁青色。左右两组都以菩萨为中心,略矮小,似为观音及势至。两主要菩萨之旁,又各有菩萨、天王、飞天等随从。各像的衣纹和姿态都很流畅圆婉,飞天飘旋的姿势,尤其富有唐风。壁之两极端更有僧俗供养者像。……就构图及笔法而论,这幅壁画与敦煌唐代壁画,处处类似,其为唐代原画之可能性,实在很少可疑之点。敦煌以外,唐代壁画之存在“中原”的,这是我们所知绝无仅有的一幅。”
另外一处栱眼壁,画了8个圆形壁画,每个圆形内画佛像十躯,梁思成写到:最左一格题“佛光庄信佛弟子刘太知……宣和四年三月初……”。以笔法及构图格式而论,这幅宋宣和圆光形佛像图,与左次间内额上的壁画迥然不同。宋画颜色也还鲜焕,绝无黝黑之变。也就是这幅壁画也很珍贵,是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所绘,距今也有900年了。
大殿的梁柱上,尚保存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题记,其中就包括建殿的施主宁公遇的题记: “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上世纪80年代,在大殿门板背面又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这在现在被视作“到此一游”之类的“涂鸦”,但1000多年前的“到此一游”留存至今,就成了无比珍贵的墨宝。博物馆保存的一些号称唐人手迹的书法作品,其实无法确证其年代,但这些题写在木梁、门板上的却是可以确认其年代的唐代墨迹,自然十分珍贵。
同时,也正是门板背后的这些唐代“涂鸦”证实这大门为唐代遗物,同样是珍贵的文物。
除了东大殿,佛光寺还有一座建于金代的文殊殿,位于进入山门后院内的北侧,与之相对的原先还有一座普贤殿,清末被焚毁。
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元朝重修。其建筑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减柱法,即减少立柱,加大殿内空间,这是金元时常用的建筑手法,记得在大同华严寺也见过。而佛光寺文殊殿被认为是古建筑中“减柱法”应用的典范。
文殊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东西墙和北墙上,有五百罗汉的彩绘。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重新装绘过,距今也有600年了。
佛光寺还保存了两座唐代石幢,一座在东大殿大门前,
佛光寺内,还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高3.2米,建于唐大中十一年;一座在山门内庭院中,高4.9米,建于唐乾符四年( 877年)。两座石幢都是八角形,幢身均刻陀罗尼经,雕工精致。不同的是,庭院内的那座经幢更高一些,且上雕宝盖。
东大殿前的石幢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与殿内木梁上的题记相印证,加上经幢题刻中提到经幢建造于大中十一年(877年),因而推断出东大殿的确切建筑年代。
东大殿侧后方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是创建时主持禅师墓塔,名祖师塔。塔的形制在现存佛塔中较为罕见,下层空心,正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毁寺后,留下的唯一建筑物。
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另一座是嵩山嵩岳寺塔。
从山门内庭院到山坡上的东大殿,需要经过一排窑洞式建筑,这是民国初年增筑的,也是我到过的寺院中很少见的建筑。
从五台山台怀镇开车到佛光寺,不到2个小时车程,10:50抵达佛光寺,原来担心在山里路况不好,其实路很好走,包括从省道下来到佛光寺的2公里路,是专门修的一条公路,路况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