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散记(6):元山寺、坎下城

标签:
陆丰元山寺碣石卫坎下城旅游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海陆丰散记(6):元山寺、坎下城
元山寺位于陆丰县碣石镇,是汕尾目前拥有的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另外一处是海丰红宫红场。
元山寺始建于南宋,但现在的建筑是明朝碣石建卫之后所建,始称玄山寺,后因避康熙帝名讳,改为元山寺。寺院坐北朝南,卧岗面海,依山递建,沿中轴线分布计有山门、前殿、中殿、正殿、福星垒塔等。整个建筑重斗叠拱、雕梁画栋。三进屋脊均用彩色瓷片镶嵌“双龙戏珠”图案。山墙、垂脊、屋檐装饰物有石雕、木雕、泥塑、彩绘、瓷贴等,做工精致。
与广东很多寺庙一样,元山寺也是兼有释道,正殿内既供奉道教的玄天上帝,也供奉佛祖。元山寺在粤东地区,乃至闽南语系的港澳台同胞中都享有盛誉。
寺庙前有戏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986年重建。我到的时候,正好有揭阳市青年实验潮剧团在演出,我也坐下来听了一小会儿,听不懂,感受一下。
寺庙的后边,玄武山的最高处耸立着一座塔,名福星垒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来为船舶进入碣石港的导航标志,文革时塔被毁,1981年重建。在福星垒塔的东侧有一巨石,状似麒麟,得名麒麟石。石上有清光绪十六年镇碣使者邓万林题写的“山不在高”,这句话对玄武山来说是倒是名副其实,玄武山确实不高,海拔不足百米。
元山寺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在于宗教,还在于其所在的碣石卫。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碣石设卫建城,为全国36卫之一,是粤东海防军事重镇。而元山寺在明朝的重建便是由当时的碣石卫总兵所主持,其后历代总兵及广东、福建等省总督、提督也都在寺内留下石刻、题匾,如光绪年间碣石镇总兵刘永福的题匾“灵声满道”、林则徐的题匾“水德灵长”,同治皇帝也有御赐匾额“威宣岭表”。
如今,碣石卫的城池以及城内建筑基本上都已不存,元山寺几乎是碣石卫留存的唯一遗址。
元山寺在近代还留下了红色印记:1927年11月,彭湃与南昌起义后撤退到海陆丰的部队组建的红二师到陆丰指导筹备建立苏维埃政权,决定先攻打碣石。彭湃抵碣石城外玄武山,在元山寺内的自得居设立攻城指挥部、部署作战计划,打下碣石城。
现在,自得居被辟为“红二师碣石作战指挥部旧址”,介绍了这一过程。
在汕尾城区里也有一处古迹“坎下城”,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没什么可看的,保护状况很不好。
坎下城位于汕尾城区内,这本是一座明代海防城池,当年应该是滨海而建,但沧海桑田,如今已远离海岸线。明嘉靖年间开始兴建时,不叫城,而叫寨,一面倚山,三面环水。后来在崇祯改建为坎下城。
城寨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墙周长1157米,有敌楼两座,海防炮78门。其中西门为水寨门,有水师,并置码头供船只泊位,主要任务是打击倭寇海盗。
但如今坎下城,早已没有当年军事城寨的威风,城里面几乎没有建筑保存下来,只留下残损的城墙,围出一大片空地。从残存的遗址看,城墙为双层夹墙,灰沙夯筑,很是坚固。城里有一座城隍庙,也是复建。在当年,不大的城池内有文昌庙庙、关帝庙、城隍庙等多座庙宇,现在都已不存。
四个城门中,保存最好的是东门永安门,城门上方有“坎下城永安门”的字样,但看样子是后来刻上去的。民国初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曾在坎下城建兵工厂,现在也没有遗址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