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避暑山庄(1):宫殿区

(2018-07-12 09:29:55)
标签:

承德

热河

避暑山庄

辛酉政变

旅游

分类: 津冀鲁豫

避暑山庄(1):宫殿区

       避暑山庄(1):宫殿区

20多年前就来过承德,那次就参观过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不过时间久远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了。

今天,在大多数游客眼中,避暑山庄只是一座皇家园林。但在清朝,避暑山庄可不仅仅是一座皇室狩猎度假的行宫,而是在清廷政治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满清帝国政治架构中重要的一环。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加强与蒙古贵族的联系,巩固北部边防,清政府在北京以北30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皇子皇孙、后宫妃嫔、王公大臣前来行围狩猎。为了解决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1座行宫,热河行宫——也就是避暑山庄,是其中之一。

避暑山庄(1):宫殿区

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大体完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

康雍乾时期,皇帝每年差不多有半年时间是在热河度过,避暑山庄也就成了故宫之外的又一个政治中心。很多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历史上著名的英国首个访华使团马戛尔尼觐见乾隆也是这里。后来,嘉庆、咸丰都是病逝于避暑山庄。特别是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咸丰驾崩后,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

避暑山庄面积大的超出想象,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从避暑山庄的正门丽正门进去,就是山庄的宫殿区,这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

丽正门建于乾隆年间,是个重台城门,重台上建有城阁。门前列石狮一对,迎面为红色照壁。中间拱门上方有乾隆题额“丽正门”三字,从右向左分别以满藏汉维蒙五五种文字刻成。“丽正”二字,取自《易经》“日月丽乎于天”,意思为光明正大的门。

避暑山庄(1):宫殿区

避暑山庄(1):宫殿区

避暑山庄(1):宫殿区

避暑山庄(1):宫殿区

进入丽正门,迎面即为建筑群便是避暑山庄正殿,包括内外午门、朝房等,主体建筑是澹泊敬诚殿,也是避暑山庄宫殿区的核心建筑,是皇帝在避暑山庄举行重大典礼、处理政事之所在。与故宫的大殿相比,澹泊敬诚殿完全没有金壁辉煌的感觉,没有富丽堂皇的龙柱、飞檐、琉璃瓦,也没有彩绘、朱漆,用的是本色之木、简洁朴素。但这“本色之木”可不是普通的木材,而是珍贵的楠木,所以楠木殿之称。

避暑山庄(1):宫殿区

避暑山庄(1):宫殿区

澹泊敬诚殿面阔七间,单檐歇山卷棚顶,四周有围廊。殿内正中为紫檀雕宝座,宝座上方为康熙御笔“澹泊敬诚”匾。乾隆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六世班禅、英使马戈尔尼都是这座大殿。

澹泊敬诚殿的北边是四知书屋,面阔5间,门上方悬乾隆御笔“四知书屋”匾。四知取《周易》“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之意。这里是清帝召见朝臣及各族王公及举行大典前后更衣休息之处。

避暑山庄(1):宫殿区

避暑山庄(1):宫殿区

四知书屋有游廊与北面的万岁照房相连接。万岁照房面阔十九间,俗称“十九间房”。以万岁照房为界,前部各殿属前朝,后部为后寝,

后寝部分最重要的建筑为烟波致爽殿,与前殿一样,外观很朴素,但殿内陈设富丽堂皇、满目琳琅。

避暑山庄(1):宫殿区

避暑山庄(1):宫殿区

烟波致爽殿正中三间设有宝座,是皇帝接受后妃朝拜之处。宝座上方悬挂康熙御题“烟波致爽”匾。

东次间为皇帝与帝后们闲坐叙话之所,西次间为佛堂,是皇帝晨昏理佛之所。

西稍间是皇帝寝宫,也称西暖阁,阁门上悬乾隆御笔“抑斋”匾一面。皇帝寝宫比一般想象中要小得多,阁内依满族传统设南北炕。南炕设文房四宝,是皇帝看书批阅奏章的地方。北炕有落地帐,是皇帝睡觉的地方。但就是这么小的一间“西暖阁”,康熙、乾隆、嘉庆、咸丰等都曾在这里住过。嘉庆、咸丰两位皇帝更是在这里去世,咸丰驾崩后,慈禧联手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也发轫于此。

避暑山庄(1):宫殿区

烟波致爽殿北面的建筑名为云山胜地,是一座两层楼,面阔5间,门前有假山。现在正在维修,不能参观。从楼北出岫云门,即离开宫殿区。

整个宫殿区,前后几进院落,均遍植松柏,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与故宫的金碧辉煌大不一样。

避暑山庄(1):宫殿区

避暑山庄(1):宫殿区

避暑山庄(1):宫殿区

避暑山庄(1):宫殿区

避暑山庄(1):宫殿区

避暑山庄(1):宫殿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