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2018-06-19 09:44:25)
标签:

武汉大学

老斋舍

宋卿体育馆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旅游

分类: 巴蜀荆楚(川渝鄂)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武大早期建筑群建成于上世纪30年代,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珞珈山教授别墅等1526栋建筑,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的筹集始于1928年,当时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任命李四光、叶雅各等为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成员,李四光为委员长。

经实地考察后,确定以东湖之滨的罗家山、狮子山一带为新校址。规划面积3000余亩,学校用7块银元一亩水田、5块银元一亩山地的价格买下校舍用地。工程于19293月开始勘测规划,主轴线为李四光勘测所定。192910月,正式聘美国建筑师开尔斯为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同时通过总设计图。19303月,新校舍工程开工。到1937年,校园工程基本完成。

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武大校园建筑,集古典与现代建筑之美,开当时建筑风格之先。校园因山就势,融合自然,大量运用“地不平天平”的设计手法,建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建筑组群变化有序,特别是在规划上,建筑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面面相观,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

在建筑上,采中西建筑形式之长,把西方的水泥、钢结构、西式的双立柱与中国的歇山顶屋檐结合,使单体建筑有了西式的宏伟,群体建筑有着中式的宫廷楼阁,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也是上世纪西式建筑中国化的典范。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校门牌坊,现在这座牌坊是新建,算起来是武汉大学第四座校门牌坊了。武大最早的牌坊,位于街道口劝业场,为木制结构,建于1931年,次年毁于风灾。1937年,在原址建造钢筋水泥冲天式牌坊,但随着时代变迁,武大的大门退回到现在所在的位置。1992年,武大以民国老牌坊为蓝本,兴建新的大门牌坊,于1993年建成。2012年因道路改造,将此牌坊拆除。2013年,在现址重建校门牌坊,为花岗岩结构,造型仿民国老牌坊,四柱三间冲天式。正面横额刻“国立武汉大学”,背面刻篆书“文法理工农医”六字,据说是早年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刘赜所书。

武汉大学体育馆又名宋卿体育馆,是以武昌首义都督、后来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之号命名的,因为建造的资金主要是黎元洪家属捐赠的10万元大洋,这笔钱原先是黎元洪筹建江汉大学的基金。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体育馆建于19351936年,建筑面积2748平方米,是当时中国规格最高的大学体育馆。从外形看,体育馆是中国古典宫殿的飞檐斗拱结构,铺蓝色的琉璃瓦,与武大其他建筑风格统一。体育馆四周绕有回廊,屋顶采用拱钢架结构,使得室内空间跨度很大,这在当时西方也是先进的建筑工艺。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推举蒋介石为总裁,号召全国军民团结抗日。

老斋舍,当年的学生宿舍,建于1931年,不仅取了“斋舍”这个充满古意的名字,而且各层宿舍的门楼分别以以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命名,而不是现在的“一单元、二单元。”

老斋舍依狮子山南坡顺山势而建,一共有四栋,一字排开,以三个配以门楼的圆形拱门连接,拱门上部建有单檐歇山式亭楼。中间拱门的城楼与山顶上的图书馆位于一条轴线上,由拱门下方的台阶拾阶而上,便能到达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沿着台阶走到最上面一层,便能发现老斋舍建筑最巧妙的地方:几排建筑依山而建,每栋房屋底层在不同高度上,但屋面却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天平地不平”。老斋舍的平屋顶与图书馆前区连成一片,形成一大广场,现在称为“樱顶”,被认为是整个武大风景最好的地方。在樱顶,既有老图书馆古朴典雅之美,更可鸟瞰整个校园,欣赏对面珞珈山的郁郁葱葱。

武大老图书馆,位于狮子山顶,建于19331935年。整个建筑虽然采用的是西式新结构、新材料,但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中间塔楼为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上立七环宝鼎。屋脊、檐部等处以蟠龙、云纹、斗拱和仙人走兽等装饰,均为民族特色,是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成功之作。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在图书馆左右侧分别矗立着文、法学院,也是飞檐翘角,此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左文右武”“文华武英”的特色。

三座古色古香的的建筑,坐落在狮子山上,琉璃蓝瓦,飞檐勾角,朴实庄重之中又显得流畅灵动。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大武汉(31):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老斋舍、图书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