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英伦(25):大英博物馆之七,复活节岛巨石像、绿松石双头蛇

标签:
大英博物馆复活节岛石雕绿松石双头蛇贝宁饰板旅游 |
分类: 欧洲游记 |
再访英伦(25):大英博物馆之七,复活节岛巨石像、绿松石双头蛇
集中看完古埃及、亚述、古希腊文物,还有时间,就按照导游器提示去寻找其推荐的十大馆藏精品,导游器推荐的应该是大英博物馆最精华的了。除了已经看过的古埃及、古希腊文物,还有几件,分散在各个馆,寻找花了些时间。
复活节岛巨石像。这座巨大的石像是1869年英国带给维多利亚女王的礼物,来自南太平洋的复活节岛,是复活节岛上近千座巨型石像中的一座。
复活节岛是世界上最与世隔绝的岛屿之一,离有人定居的皮特开恩群岛有2,075 公里,距离南美大陆智利约3000公里。但如此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竟然耸立着800多座巨型石像。这些石像“长”的都差不多,都是半身像,一对长耳,双目深凹,削额高鼻,嘴巴噘翘,下巴棱角分明,手臂垂于两侧,两手十指拉长护住腹部。在岛上,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神态威严。
石像高度大部分在7—10米之间,重达十余吨乃至数十吨,据考证雕凿于公元1100-1680年间。这些巨大石像代表什么?怎样雕刻的,又是怎么运到海边的?要知道,当时岛上的原住民是根本没有任何金属工具的。这些问题吸引了很多人去研究,至今仍然是待解之谜。但这没有影响其历史文化价值,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一般人很少有机会能到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去观看这些举世闻名的巨石像,100多年前被运到大英博物馆的这座雕像让我们有机会一窥其神奇。
在这尊石雕的背部,刻有复杂的图案:石雕两侧的肩胛骨上各有一个鸟人的标志,后脑上有两支船桨,手柄上带有类似石像脸孔的图案,船桨中间站着一只鸟,而这种鸟所下的鸟蛋,就是复活节岛上“鸟人崇拜”仪式的核心。有专家解释了这种仪式:1600年左右,复活节岛上的生态环境已急剧恶化,岛上居民逐渐把植被砍伐殆尽,将鸟类捕杀绝迹,海鸟不得不迁移到更安全的岩石和岛屿上筑巢。为了应对生态危机,复活节岛的居民转向了“一种完全与稀缺资源有关的仪式”:“举行一年一度的竞赛,参赛者去邻近的岛屿收集迁居的乌燕鸥本年下的第一枚鸟蛋。能够穿过海洋和峭壁,将鸟蛋带回来的男人就成为这一年的‘鸟人’。
贝宁饰板,来自尼日利亚贝宁城,大约有60件大小不一的黄铜雕饰板,整齐排列悬挂在一起,这些饰板原本是16世纪时包裹在宫殿木柱外的装饰品,上面的图案详细记录着当时的宫廷生活和宗教仪式。
贝宁王国是一个地处西非几内亚湾沿海地区热带丛林深处的非洲古国,在16、17世纪达到全盛时期,1897年并入英属尼日利亚。作为一个黑人王国,在贝宁王国存在的800年中,一直是非洲大陆发达的文化中心之一,尤其雕刻艺术著名,被世人称之为“贝宁文化”。
贝宁雕塑的高峰是15—16世纪初,这一时期贝宁王国的青铜雕刻水平甚至超过了当时欧洲的水平。
绿松石双头蛇图腾,出土于墨西哥。大英博物馆中文官网上对这件公元15-16世纪的文物是这么介绍的:
“墨西加(阿兹特克)艺术的代表,这件引人注目的艺术品是在仪式上佩戴的胸饰。它由木头(桃花心木和西班牙杉木)雕刻而成,外面覆满绿松石镶嵌图案。木头背面被掏空。
蛇像一直是古代中美洲的宗教象征。蛇与墨西加(Mexica)的几位神灵相关,这些神灵包括Quetzalcoatl(羽蛇神),Xiuhcoatl(火蛇)和Mixcoatl(云蛇)即Coatlicue(地母神),是墨西加主神Huitzilopochtli的母亲。蛇群每年蜕皮的习性可能被视为传达了更新变化的讯息。同样地,一些能在水里、陆地上和林冠间自由穿梭的物种也使它们成为不同宇宙(水、陆地和天空)空间的媒介。
海菊蛤(一种多刺牡蛎)壳用来装饰两个蛇头上鼻子和嘴巴周围鲜红的细部。凤凰螺(一种海螺)壳用来做白色的蛇牙。张开大嘴里的树脂胶被赭石粉染成了血色。蜂蜡粘附在空眼眶的边缘,空眼眶可能最初是用黄铁矿石镶嵌而成。
尽管表面早先可能镀过金,但蛇身的背面并未装饰,两边的蛇头经过镶嵌处理。来自松木和裂榄木(珂巴脂)上的树脂用来做镶嵌时的粘合剂。”
导游器推荐的“镇馆之宝”中还有刘易斯棋子,这是我在国博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特展中就欣赏到的。
这次时间紧,没有去看中国馆。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也很丰富,顾恺之《女史箴图》等都是绝世珍藏。
看大英博物馆是与在国内逛博物馆完全不同的体验,在国内不管是国家级的博物馆还是各地的博物馆,都是以本国文物为主,甚至全部是本土文物。而在大英博物馆,最精彩却根本不是英国或是欧洲文物,而是代表人类早期文明的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文物,包括中国文物。这当然与英国特殊的历史有关系,本国历史并不悠久,但却在成为“日不落帝国”的野蛮扩张中收获了巨大的“红利”。在如今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已经形成的时候,这种“红利”已经不可能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