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看画记(6):17世纪的欧洲画家,鲁本斯、普桑、洛兰

标签:
英国国家美术馆鲁本斯普桑克劳德·洛兰旅游 |
分类: 欧洲游记 |
伦敦看画记(6):17世纪的欧洲画家,鲁本斯、普桑、洛兰及其他
进入17世纪,欧洲美术不再是以意大利为中心,西班牙、佛兰德斯、法国等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大师,并呈现出巴洛克、古典主义等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存的局面。巴洛克风格的代表鲁本斯、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普桑,以及西班牙的天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伦敦国家美术馆都有收藏。
《苏姗娜·兰登肖像》,被认为是鲁本斯最成功的一幅肖像画,很多介绍文章中这幅作品是另外一个名字:《苏姗娜·芙尔曼肖像》,其实是一个人,本姓芙尔曼,结婚后夫姓兰登,是鲁本斯第二任妻子的姐姐。这幅肖像画色彩对比强烈,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性,高贵但不傲气。
普桑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代表人物,也是17世纪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不久前在北京国博的“卢浮宫的创想”展览中,看到了卢浮宫收藏的普桑画作《酒神巴克斯的童年》。这次看到了他的画作《饮酒狂欢》。
克劳德·洛兰是与普桑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画家,是欧洲17世纪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一。在伦敦国家美术馆收藏有不少克劳德的作品,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意大利度过,他绘画的题材大多是神话、历史和宗教,但却是以风景画的方式来表达。比如《圣乌苏拉登船的海港景色》,取材于宗教故事,圣乌苏拉(Saint Ursula)与1万1千名处女侍婢由英格兰出发前往科隆朝圣途中,被匈奴人杀害的传说。与克劳德另一幅名作《示巴女王登船》一样,克劳德借助宗教题材,目的却在于描绘风景。
《圣乌苏拉登船的海港景色》的画面上,初升的阳光映照在海上,波光粼粼的海面向远方的天水一线处伸展开去,形成深远的空间感。海港两侧,建筑和大树相互对称,加强着风景的壮丽感。所以艺术史评论其作品:与其说他钟情于题材的表现,不如说他更对光和大气作用于植物和水的效果感兴趣。他企图调动一切绘画手段来留住光和色,这样,人物在他的作品中就无足轻重了——他们只是他画中“主题”的烘托。
介绍两幅肖像画,一幅是小汉斯•霍尔拜因的《大使》,他被认为是16世纪欧洲最好的肖像画家,也是欧洲北部文艺复兴绘画艺术的代表性画家。这幅绘制于1533年的肖像画,是伦敦国家美术馆保存的最早的肖像画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收藏之一。
讲解器在介绍这幅画的时候,详细介绍了画面上的一些细节。除了两位主人公,还对众多的物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展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绘画技巧,但这些“琐碎”的描绘,并非只是用来炫耀画家技巧的,而是用来暗示两位外交家的年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和才能。比如,左边站立的丁特维尔是法国贵族,被派往英国伦敦担任大使。下面摆放的地球仪上标记着Polisy, 这是他的出生地。其右手剑鞘上标记着29,是他的年龄;右侧站立的塞尔夫,是法国驻威尼斯的大使,其右肘倚靠的书标记着25,是他当时的年龄。
《红衣主教黎塞留》,作者是法国画家尚佩涅,绘于1639年。黎塞留是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红衣大主教,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卢浮宫黎塞留馆就因其得名。其主要功绩是对内压制贵族势力,加强了国王的专制王权。对外主导了三十年战争,威斯特法利亚合约的签订使得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衰弱,奠定了法兰西其后在欧洲两百年的霸业。尚佩涅的这幅肖像,是西方绘画史上肖像画的名作之一,如今许多关于黎世留的介绍都采用这幅画像。
咱们中国的画家中有各种各样擅长画的动物,比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等,这次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知道英国也有一位画马著称的画家,乔治·斯塔布斯。斯塔布斯画了一辈子马,甚至还出版了一本《马的解剖学》。他最有名的作品《枣红马(Whistlejacket)》放置在一个大展厅最显眼的位置,这幅作品创作于1762年,巨大的画布上没有任何背景,只有一匹骏马,正扬起前边的双蹄。英国媒体将这幅作品誉为“阿拉伯纯种马完美无瑕的巅峰之作”。
以前看咱们的画家画动物,都是用中国画,写意为主。第一次看到单纯动物题材的写实油画,太逼真了,我凑在近前看了好一会儿,竟有一种想摸一摸马身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