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陈炯明史料馆·陈炯明墓

标签:
惠州惠州西湖陈炯明陈炯明墓旅游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惠州陈炯明史料馆·陈炯明墓
在惠州西湖湖畔紫薇山有陈炯明墓,山脚下建有陈炯明史料馆。
陈炯明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是被认定为大军阀,是个不折不扣的“反动派”,因为他炮打孙中山、“背叛革命”。这些年才开始对他有了些正面的评价,也才有了惠州重新修复文革中被红卫兵小将炸毁的陈炯明墓,并且在旁边建起陈炯明史料馆。
“史料馆”这个名字起得妙,说“纪念馆”太正面,可能有关方面不能接受。称之为“史料馆”,完全中性、丝毫没有感情色彩的一个词,很微妙很巧妙!看了史料馆的陈列,对陈炯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确实是一个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人,可惜因为晚年与孙中山的政争,让他早年的贡献和功绩都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首先,他是辛亥元勋——先是当选广东谘议局议员,并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参与策划了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后,他和邓铿在惠州起事,发动淡水起义,光复惠州,编成了一支拥有七个旅的“循军”,组成了后来粤军的最初班底。广州光复后,陈炯明带领循军进入广州城,出任广东省副都督,随即代理都督。
辛亥后,陈炯明作为粤军总司令辗转广东、闽南、广西等地,讨袁护国、援闽护法、回粤驱桂、援桂西征,他带领的粤军成为孙中山依靠的主要武装部队。戎马倥偬的岁月,陈炯明三次短暂地主政地方,包括两次主政广东、一次主政闽南,均成绩斐然。尤其主政广东期间,于1921年成立广州市政厅,使得广州成为全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市”。短短几年的建设更是为广州市政建设打下基础。
个人操守方面,他一生廉洁自持,不蓄私财。时人评价他“私人道德,可为南北权要之模范”。1933年在香港病逝,竟无钱下葬,其旧部发起募捐,才于次年归葬惠州。当时,香港有媒体评价其病逝:“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其实,今天看来,陈炯明与孙中山反目成仇并非革命与“反革命”之争,其实是治国理念的差异。孙中山主张中央集权、不惜以武力统一中国;而陈炯明毕生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理想,希望保境息民,反对北伐。
陈炯明最后归葬惠州,但他并非惠州人,而是海丰人。不过他一生与惠州有不解之缘,可以说起于惠州、败于惠州。少年时在惠州读书,辛亥革命时光复惠州。少年时在惠州读书,1922年4月,陈炯明与孙中山矛盾激化离开广州,就将惠州作为粤军大本营,对抗孙中山,直至1926年被第二次东征彻底打败。
陈炯明墓在文革时被损,好在没有完全被毁。据说红卫兵想炸陈炯明墓,被生产队长阻止了:“万一炸墓飞出来的石块砸坏旁边的民房,谁来负责?”,这才保住了陈炯明墓。
陵墓位于半山腰,墓前为一开阔的平台,建有墓碑亭。墓碑亭为西式,四根罗马式石柱撑起方形亭顶。亭内立墓碑,正面刻“陈竞存先生墓”六个篆字,乃章太炎题写。竞存是陈炯明的字。亭后即钢筋水泥浇制的圆形墓冢。旁边有其子陈定夏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