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漫步(20):三元里·城中村

标签:
三元里三元里抗英广州旅游城中村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羊城漫步(20):三元里·城中村
今天的三元里早已不是“广州城北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了,而是靠近市中心的繁花之地,商贸发达,尤以皮具批发闻名,人流涌动,包括很多非洲人也都出没于此。
近二三十年来,三元里搭上了急速城市化的快车,由村改为街道,因为紧靠市区的区位优势,光靠土地出让、出租便足以致富。三元古庙旁边有一个三元村村史博物馆,展示了三元里“被城市化”的过程。展览中有张图表,说2010年三元里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6亿元,全村劳动力2307人,人均6.8万元。没有最新的数据,应该更高了吧。
不过,虽然富裕了,也早已没有了农田,但三元里还是没有完全摆脱“村”的面貌。只不过过去是靠种田为生的乡村,现在是靠“种房子”为生的“城中村”。走在三元里狭窄的街巷,抬头只能看见“一线天”。一栋栋房子密密麻麻,都是居民自盖的民宅,高达数层,楼与楼之间几乎毫无空隙,只勉强留下街巷的空间。楼房之间甚至伸手可及,以前听说过“握手楼”,在三元里“城中村”算是真正见识了。
也难怪,多出每一平米都可出租赚钱,当然得千方百计多盖房。并且是城中村,城市规划大概也管不了,没有什么“容积率”的限制,所以便有了密度这么高的建筑。
住在这样的地方,居住环境和品质当然谈不上,但便宜啊,我看到出租广告,一房一厅只有1000元左右,单间甚至可低至300元。对于很多打工者来说,这样的城中村的存在,大大降低他们进入城市的门槛。
不过,三元里村还保留了一些有年头的历史元素。村子南北两头各有一座门楼,分别为北约门楼与南约门楼。
北约门楼的石坊门框上方有“民国十四年仲春重新”字样,背面拱形石门上方嵌“迎龙”石刻,门柱上刻对联:“迎合两仪生四象,龙蟠一局绕三元”。
南约门楼也是重修与民国十四年(1925),门楼内墙角有神龛,供奉的福德老爷。福德老爷由古代社神发展而来,又叫伯公、土地公公、土地公。这个小神龛就是土地庙。
村子里保存有三座李氏宗祠,其中“碧山李公祠”,是三元里村始祖李长卿膝下族人的分房祠。为两进四合院建筑,正殿名“敦叙堂”。另两处分别是李氏大宗祠、东岭李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