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2017-02-07 08:08:55)
标签:

黔城

黔阳古城

王昌龄

芙蓉楼

旅游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距离中正门不远便是芙蓉楼。龙标胜迹门是昔日芙蓉楼的大门,滨江而立,旧时行船看到此门,便知黔阳县城到了。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道光十九年(1839)黔阳县县令龙光甸重修,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牌坊式的门楼已经泥灰斑驳,古色苍然,但独特的造型、精美的泥塑却让人眼前一亮。先看外形,不是常见的砖石牌坊样式,门为拱形,“配合”这一造型,拱门两侧以及上方的泥塑图案以及“龙标胜迹”横额均为弧形,十分别致。

再看泥塑浮雕,拱门正上方为“王少伯送客图”,左右为春、夏、秋、冬四季图。均用“堆塑”工艺,用桐油、石灰、糯米搅拌后塑造,造型精美,栩栩如生。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有介绍说,“王少伯送客图”是龙光甸的夫人、清代状元龙启瑞之母黎采苹根据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勾勒,晚清泥塑家肖登瀛所塑。仔细看,浮雕画面确实精细而富诗意,显然是普通民居工匠作品可以比的。

仔细观看,龙标胜迹门稍稍前倾,向临河处倾斜了两尺多,倾斜度达到110。不知道是当初建造时就说如此,还是后来倾斜的,但前倾带来了一个好处,起到了为泥塑“遮风避雨”的作用。这些泥塑作品历经200年风雨依然色泽鲜艳,说不定就有这个因素。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进到大门内,是一个幽静雅致的园林,树木参天,绿荫连绵,芙蓉楼便坐落其中。网上很多介绍芙蓉楼的文章都说王昌龄的那首《芙蓉楼送辛渐》以及那句传颂千年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便是写在黔阳,但其实王昌龄诗中的芙蓉楼应该是在镇江,黔阳的这座芙蓉楼是清朝所建。清乾隆年间黔阳县令叶梦麟在城外临江楼遗址建芙蓉亭以纪念王昌龄,到了嘉庆二十年在芙蓉亭原址建芙蓉楼,道光十九年(1839),黔阳县县令龙光甸重修之。

芙蓉楼为纯木结构,正面三间,重檐歇山顶,背廓临江,二层有明轩可供远眺。周围有半月亭、耸翠楼、碑廊等,环境清幽,有“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之誉。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池塘旁有一亭,似一弯新月故叫“半月亭”,亭中柱联“鱼游水底寻月,树插石缝遮青天”,为熊希龄所题。园林一角有一倚墙而建的三角亭,造型精巧。

园林南侧为碑廊,是与芙蓉楼同时修建的,摹刻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碑文200余方,其中尤以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访》碑、米芾《西山书院》碑、黄庭坚的“选宅”诗碑、相传岳飞所属“墨庄”碑等最为珍贵。

此外,还保存有几十方历朝记事碑及通令通告,记录了黔城古城发生的各类历史事件,十分珍贵。其中有三块刻于抗战时期的石碑,便是少见的历史遗迹。

中间一块刻的是当年流行的口号: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

两侧石碑分别刻“爱戴亭记”和发起人名录。爱戴亭记全文是:

观於今日者,寔繇总裁盛德之感召,更得雨农先生与王公(师陶)之阐明而光大之也。

夫征蛮拓土,马伏波之遗烈尚存;用夏变夷,王少伯之古风犹在。

千百年后,中正公园固将得戴、王两公之创始而永留斯土於不朽;总裁功德实又得戴、王两公之宣扬而深造黔民於无穷。

国运方隆,民族丕振,其爱戴总裁者,岂仅黔民?而黔民,固又以爱戴总裁之心,兼而爱戴两公教化之深也。中正公园落成之日,黔阳人民增资建亭於其间,以记其盛。爰命之曰“爱戴亭”。

呜呼!娴习礼容,不如式瞻丰度;仰慕光辉,不如躬承音旨。《论语》云:“经师非贵,人师是贵。”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

这样的碑刻在其他地方大概是见不到吧。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黔阳古城(5):芙蓉楼、龙标胜迹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