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阳古城(4):南正街、中正门、古城墙

标签:
旅游黔城黔阳古城南正街中正门 |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
黔阳古城(4):南正街、中正门、古城墙
古城保存最完整的老街是南正街,为清道光年间知县龙光甸主持修建,在网上看到龙光甸的《修城厢内外街道记》,上面写道:
黔邑街道,旧以荒石小岩为之,偏陂不平,凹凸不齐。暮夜及阴雨,泥泞,倾跌可虑。邑人士曾请挨户劝修,因思铺户居民,贫富不一,店屋亦非一姓,赁住者为店主,构造者为房主,守土者为地主,如必挨户敛钱,不但议论多而成功少,且此推彼诿,势将争执不休。于是捐廉为之倡,并因公劝捐,不辞劳瘁,亲自督修。中用三尺宽石板,横砌;两旁用一尺二宽石板,直砌。低洼之处,中开阴沟,水用暗流。高埠之处,旁开阳沟,水用明流。各街画一。不数月,而城厢内、外街道砥平矢直,真王道荡平之盛也。每丈工料钱二千文,凡八百丈有奇,共享钱一千六百余千文。附五城楼支用:徙役、奉神、值更,每处月给饭食钱五百文,香二百枝,茶油二觔。
这是一份珍贵的古代城建史料。而南正街便是这份珍贵史料的“物证”,难得的是保存十分完好,包括街面上铺的青石板、两边的商铺。商铺都装有卷棚板,屋檐呈S型上翘,户与户之间有封火墙。
南正街在历史多次更名,初为雍熙街,民国时期曾改为中山街,解放后又有了个鲜明时代特色的名字:解放巷。街道更名很常见,每个地方都有,但黔阳的这条南正街的“可爱”在于,将历次更名都留下了印记。
在街道入口处有两道过街拱门,旧时有铁皮大门可以封闭街道,具有防火、缉盗的功能。两道过街拱门上方分别写着“雍熙街”、“中山街”,在二道拱门的背面则有“解放巷”的字样。
过去的县衙就在这条街上,县衙门左侧原有一条小巷叫拖尸巷,旧时县衙牢房经常有病死的囚犯从此巷拖出。巷子现在没有了,但这地名留下了。
南正街上还有个基督教堂。不是那种西式的教堂建筑,就是黔城当地最常见的木板房,只是在门口订了个十字架。但这座基督堂历史可不短,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德国传教士阿林威就开始在黔城传教。
黔阳古城的城墙和城门现在保存完整只有西门以及部分城垣。早在唐朝,为阻隔西原蛮与武冈叛将王国良的联系就修筑了叙州土城,为黔城建土城之始。与全国大多数古城墙一样,黔阳改土城为砖石城墙也是始自明朝,一直到解放初期尚保存完好,后来几十年陆续拆毁。
现存保存最完整的西城门,城门用舞水河一带常见的红砂石修筑,门洞上刻着“中正门”。这个名字是抗战时期戴笠取的,当时他在黔阳开办军统培训班,主持修复了古城西城门,并题“中正门”三字。时改名并亲笔书写的。在我们传统的话语体系中,戴笠是属于最反动的那一类的,他所留下的遗迹应该十分少见。
中正门外便是舞水与沅水的交汇处,河水清澈,风景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