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与江永(7):千年古村上甘棠(上)

标签:
江永上甘棠寿隆桥旅游 |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
江华与江永(7):千年古村上甘棠(上)
来到上甘棠古村,未入村,先由村口沿着谢沐河往上游走了几百米,去踏访村外的寿隆桥。
谢沐河绕村而过,以谢沐二水汇合而得名。村子里的人称这两条溪流为雌雄二水,谢水为雄,发源于远处都宠岭,源于高山雨水;沐水为雌,源于石灰岩地下水。雄雌二水在村口汇合,这里山环水抱,在古人看来确是一方风水宝地。
寿隆桥横跨沐水,长约10米,宽1米左右,5墩4孔,看起来是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桥,但仔细观察便能看出“名堂”来。这座石桥不是常见的拱桥,而是采用了卯榫结构,每个桥墩均由三块长条石呈子母榫上下、左右拼拢围砌,在一块长石条上凿两个洞,把两个长条石套在洞里做成两个脚,然后把一块大石板放在两个石脚之上,就像是八字形板凳腿,整座桥看起来也像一条长长的石板凳,所以也叫“板凳桥”。
不用水泥砂浆,仅仅用卯榫结构,靠几块长条石间的重力原理便使得古桥屹立千年。卯榫结构本用于木构建筑,在桥梁上使用尚属少见,是我国古代桥梁建造由木结构向石结构过渡的珍贵实物例证。
专家考证寿隆桥应该是始建于北宋靖康年间,重建于明成化年间。石桥位于潇贺古道上,这条古道北联潇水,南结贺江,在历史上是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通道之一,青石板铺就的驿道至今仍有保存。寿隆桥以及古桥所在的上甘棠村便是这条古驿道上的必经之路。
我们由村口昂山脚下的北槽门进到村子里。上甘棠村有南北两个槽门,是出入村子的两个关口。走进槽门,是一条青石板路,这也是上甘棠村的主街道,街道一边是石砌的城墙,临谢沐河,同时也是防洪墙;另一边便是鳞次栉比的房屋。
主街道的一段成为了商业街,两旁店铺保存尚好。店铺朝街皆有柜台,高及齐胸,比一般商店的柜台高出不少。这是为什么?原来是为了方便骑马的客商,不用下马即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若果真如此,这不就是今日高速公路休息区汽车商店的概念嘛。
村子里巷陌相通,瓦望相接,却有规律,由石板街道伸出出一条条支巷,巷口建有一座门楼,各个支系按门楼聚族而居。
居住在上甘棠都是周氏后裔,在历史上是大有来历。
唐初以前,江永是荒蛮之地。唐贞观末年,鄱阳林士弘自称楚帝,据江南,六州(梁、濂、白、横、钦、化)之乱旷日持久。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周氏如锡、如镝弟兄挂印南征。平定了叛乱以后,周氏弟兄的子嗣便定居在这一带,其中一支便落籍上甘棠。据专家考证,周氏是江永县内屯住的第一批汉人。
看到不少介绍上甘棠的资料都说,上甘棠是湖南省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村落之一,历经千年风雨,村子的村名、位置、居住家族始终不变,放在全省范围内也是很少见的。
村中的周氏子孙按照分支分为10支,每个分支都有一个门楼。每家每户的迎娶送嫁都从自家门楼进出,死者也从自家门楼出殡。作为一个支系的“象征”,门楼建筑要比普通民居讲究,都是八字墙门,雕花梁枋,磐石门墩。现在,上甘棠保存较好的一单、四单、五单、七单四座门楼,其中四单、五单门楼为明代建筑,一单、七单门楼是清代所建。
在四单门楼旁边还有一座精巧的惜字塔,可见当年上甘棠文风之盛。
穿过迷宫般的一条条小巷,来到村后登上一处高地。陪同的朋友说,这里曾是县衙所在地。早在西汉,即在此设谢沐县,县治便在这里,直到隋朝,谢沐县、营浦县合并,永阳郡撤消,置永阳县,即今江永县。县衙建筑早已不在,但遗址依稀尚存。
旧县衙所在的高地是上甘棠背倚之山。上甘棠的选址很有讲究,村子依谢沫河而筑,河对岸一座小山叫“龟山”,村子两头各有一山,北为“昂山”,南为“将军山”。整个村子在青山环抱中,地形前低后高,就象“坐”在一把巨大的圈椅上。
靠近南槽门,有上甘棠博物馆,以“永明有甘棠——走进历史文化名村上甘棠”为主题,展示了古村历史、人文内涵。几年前建成时,这是湖南省首座村级博物馆。
旁边有“周氏祠堂”,又称“忠厚祠”,为明末清初建筑。既没有高大的门楼,也没有精致的砖雕木刻,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差不太多,这好像是永州这一带乡村祠堂的共同特点。但走到里面,发现其格局也有特点,四合院的结构,门内不是逼仄的天井,而是个方形水塘,正中为一木桥,连通大门与正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