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安化(1):陶澍陵园与印心石

标签:
安化陶澍陶澍陵园印心石旅游 |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
再访安化(1):陶澍陵园与印心石
在小淹镇过轮渡到资江对岸,还是上次过江的渡口。不到南方,都没有机会坐汽车轮渡。江面不宽,几分钟就到了对岸。但就这几分钟,却看到了两处文物:文澜塔、印心石。
资江对岸青山连绵,文澜塔就坐落在岸边山腰间。文澜塔建于1835年,由陶澍捐资兴建,八方七层,全部由青石砌成。文澜塔所在的这段资江,礁石林立,滩水湍急,古称石门潭,是资江段有名的险滩。当年修建此塔,是为了“镇”住江中孽龙,取名文澜塔,也是希望保佑地方多出人才。
如今,石门潭的礁石早已炸平,资江也没有了当年的航运繁华,只有文澜塔依然屹立。与之相伴的还有不远处江面上的那块“印心石”。这是靠近岸边的一块礁石,凸出江面,方正若印,故名印心石。据说陶澍小时候很喜欢躺在印心石上看书,并就其书斋起名为“印心石屋”。
也是因为这块礁石,才有了后来道光皇帝赐书“印心石屋”的故事。陶澍25岁中进士,后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因政绩卓著被道光帝奖誉为“干国良臣”。1835年冬,55岁的陶澍入京靓见道光皇帝。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道光帝召见陶澍达14次之多,问及陶澍家乡情况,遂亲赐“印心石屋”匾额。这对于陶澍自然是莫大的荣耀, 1836年他回乡省亲,在印心石北崖修建了文澜塔,将“印心石屋”御匾临刻于塔内,并在对岸山崖上也摹刻了“印心石屋”四个大字。
不仅于此,陶澍还在他任职和所经的名山胜地,都勒石摩刻“印心石屋”石碑。其中一块位于岳麓山,我还曾专门前往寻访过。此外,江西庐山、武汉龟山、镇江焦山、金山、苏州沧浪亭、扬州大明寺、无锡惠山等地也都有陶澍摹刻的“印心石屋”石碑。
到江对岸,走不远便是陶澍陵园。陵园占地50亩,是陶澍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后由朝廷拨银兴建。
陵园环筑围墙,入口处为一石坊,牌坊正中是一块汉白玉石匾,上面刻的是陶澍的官职:“皇清诰授荣禄大夫,例晋光禄大夫,太子少保,晋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兼营两淮盐政,赏戴花翎谕赐祭葬,子谥文毅敕祀贤良,名宦祠云汀陶公墓”。
穿过石坊,是长长的墓道,墓道两侧有石人二对,石虎、石羊、石马各一对,雕刻得挺有意思,就是当地石匠的水平吧。
墓道正对着的便是陶澍的陵墓,是湖南地区常见的墓的形制,圆形墓冢,后边是高大的墓碑,上刻“陶文毅公之墓”。陶澍墓两侧是他五位夫人的墓冢。在湖南我见过好多位历史名人的陵墓,包括曾国藩墓,但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五位夫人的墓冢排列两侧,分别为“清诰晋封一品夫人陶母黄太夫人之墓”、“清诰赐封一品夫人陶母李太夫人之墓”“赐封一品夫人庶妣陶母贺太夫人之墓”、“诰赐封陶母卢太宜人之墓”、“陶母庶妣张氏太孺人之墓”。
这其中,“黄太夫人”是陶澍的原配夫人,“贺太夫人”是湘军名将胡林翼夫人的生母,“张氏太孺人”生下了陶澍唯一的儿子陶桄,后来成了左宗棠的女婿。陶澍不仅是一代能臣,看人识人亦为一绝,左宗棠只是一个教书先生便被其看中,引为知己,结成儿女亲家;胡林翼更是被陶澍从小看中做女婿,精心培养,日后终成湘军之灵魂;林则徐、魏源也都得到陶澍的欣赏。所以清史大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评价说:“不有陶澍之提倡,则湖南人才不能蔚起。”
在陵园一侧有一座享堂,享堂前面是新修的御碑亭。陶澍病逝后,道光皇帝御赐三道圣碑,但原碑在文革中皆被毁。
陶澍故居就在小淹镇,但现在已经没有了,在安化黑茶博物馆也是安化县博物馆,看到了出自陶澍故居的几件文物,十分珍贵。
博物馆里还展出不少巨型匾额,“体型”之大,令人惊叹。匾额在古代算是常见之物,保存至今的也不计其数,但体型如此巨大的,很是少见。似乎是安化流行的一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