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武汉(21):黄鹤楼、陈友谅墓、胜像宝塔

(2016-06-10 09:33:11)
标签:

龟山

黄鹤楼

陈友谅墓

胜像宝塔

旅游

分类: 巴蜀荆楚(川渝鄂)

大武汉(21):黄鹤楼、陈友谅墓、胜像宝塔

       大武汉(21):黄鹤楼、陈友谅墓、胜像宝塔

由观景平台走台阶登上长江大桥桥面,一直往东,正对着的便是黄鹤楼。沿着步行道往黄鹤楼方向走,在路边看到一座牌坊。从人行道拐下去,发现这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墓。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人,是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先是参加红巾军,1360年自立称帝,国号汉。1363年,陈友谅率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突围时中流箭而死。陈友谅死后,部将在武昌立陈友谅次子陈理登基为帝,次年投降朱元璋,历时四年的大汉政权终结。

大武汉(21):黄鹤楼、陈友谅墓、胜像宝塔

大武汉(21):黄鹤楼、陈友谅墓、胜像宝塔

大武汉(21):黄鹤楼、陈友谅墓、胜像宝塔

大武汉(21):黄鹤楼、陈友谅墓、胜像宝塔

陈友谅战死后,归葬武昌蛇山,据说后来朱元璋占领武昌,还曾亲临陈友谅墓祭奠,并题“人修天定”四字于墓前。但到了明朝末年,陈友谅墓已被杂草湮没,少有人来往。1908年革命党人万耀煌、耿仲钊等重新发现此墓。辛亥革命胜利后,湖北省内务司于民国元年议请整修。“文革”期间墓堆一度被毁,又于1981年重新修复。

陈友谅墓前有石牌坊,正面横书“江汉先英”,背面横书“三楚雄风”。墓冢由红色石块砌筑,墓冢前立“大汉陈友谅墓”墓碑。

进入黄鹤楼景区西门,首先看到的是胜像宝塔。这是座覆钵式白塔,这种形制的喇嘛塔在北方并不算少见,北京城里就有白塔寺、北海公园的白塔,但在南方好像还不多见。

与北京白塔寺、五台山塔院寺白塔一样,武汉的这座白塔也是修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为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建,是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原来并不在这里,而是在蛇山西首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1955年因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拆迁”,1984年迁入黄鹤楼公园西大门人口处内。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大武汉(21):黄鹤楼、陈友谅墓、胜像宝塔

据说在原址塔周围有护栏,并有石牌坊,匾额上横书“胜像宝塔”4字,上款题“威顺王太子建”,威顺王即忽必烈之孙宽彻普化,驻守武昌。

黄鹤楼坐落在蛇山之上,但其原址并不在这里,而是在现在的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所在的位置,滨江而立。与胜像宝塔一样,也是为了建大桥“让路”的。但1955年建设长江大桥时,黄鹤楼已经在清末被烧毁,1981年选在原址往东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重建黄鹤楼,19856月落成。

对于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来说,一次次毁于战乱或是火灾,几乎是难以逃脱的“宿命”,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天下名楼莫不如此。始建于三国时期的黄鹤楼,在历朝历代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多达10次。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被烧后的黄鹤楼只留下一个铜铸楼顶,现在放置于黄鹤楼东侧的空地上。

大武汉(21):黄鹤楼、陈友谅墓、胜像宝塔

最初的黄鹤楼是用来瞭望守戍的,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的“景点”。起码到了唐代,黄鹤楼就已经成为文人骚客到武昌的“必游景点”了,这才有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更有了崔颢的那首千古绝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现在这座黄鹤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特别是立于蛇山之上,更是成为武昌城长江边的制高点。

由楼内台阶登上黄鹤楼最高一层,往东可俯瞰蛇山葱茏,周围高楼环立;往西看,与汉阳龟山隔江相望,两山之间,一桥飞架不时有火车从楼下的京广铁路呼啸而过。既见不到“日暮乡关”的愁绪,也没有了“烟波江上”的意境,不知道崔颢要是见到今天这般一桥飞架、火车呼啸的场景,会写出什么样的诗句来。

大武汉(21):黄鹤楼、陈友谅墓、胜像宝塔

大武汉(21):黄鹤楼、陈友谅墓、胜像宝塔

大武汉(21):黄鹤楼、陈友谅墓、胜像宝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