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记(3):渌江桥、状元洲

标签:
醴陵渌江渌江桥状元洲旅游 |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
醴陵记(3):渌江桥、状元洲
西山上有座神怡楼,是观赏醴陵城的最佳位置。登阁眺望,渌江在西山脚下转了一个“U”字型的大弯,醴陵城就坐落在河湾环抱的“半岛”,几架飞虹横跨渌江,将“半岛”与周边连接。南方不论大城小镇,总是傍水而建,但像醴陵城这样被一个河湾紧紧环抱,与水如此紧密相依,还是不多的。
渌江是湘江的支流,发源于江西萍乡,从东往西穿过醴陵后,在株洲县渌口镇汇入湘江,全长168公里,大部分在醴陵境内,是醴陵名副其实的母亲河。过去交通不便,要穿过横亘在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最为方便的通道便是渌江,醴陵因此也成为这条湘赣通道上的枢纽,自古被称为“吴楚咽喉”、“湘东孔道”。
横卧渌江的渌江桥在历史一直是木桥,多次被天灾人祸所毁,仅在明清两朝,重修就多达20次。到了民国年间,醴陵富绅陈盛芳倡议建石拱桥,并捐银元3.4万元加上政府拨款和全县认捐,共筹银元25万元有余,在1925年建起了一座长186米、宽8米的石拱桥。
2013年,渌江桥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国保”的桥梁基本上都是古桥,现代桥梁是很少的。而渌江桥作为一座不足百年的现代桥梁能进入“国保”,是因为它不但是湖南境内跨度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大型石拱桥,而且是中国近现代石拱桥的代表作之一。
渌江桥有9墩、10孔,全部用麻石建造。资料上说桥身还刻有康有为题“渌江桥”三字,以及傅熊湘撰并书的渌江桥碑文,但我没找到。
渌江桥落成后的20年里,经历了多次战火的考验。1927年、1928年工农革命军三度在桥头激战。1944年,日军进占醴陵,第五十八军军长鲁道源要炸桥,县人刘建绪电请第九战区司令薛岳阻止,渌江桥得以保存。
渌江桥虽然有8米宽,但当年建造时就是一座人行桥,两侧桥头均有石阶。直到今天,渌江桥仍然是醴陵百姓过江的重要通道,桥上人来人往,更有很多人在桥面上摆摊卖杂货,很是热闹。有意思的是,有一排小格子间,每个小屋子里都坐着一个算命先生给人算命。摆摊算命,在很多地方都有,但像这样成“规模”、“成建制”的还真是少见。
渌江桥中部有引桥与状元洲连接。状元洲是渌江中的一座小洲,在西山神怡楼眺望,宛如一艘绿舟停泊在渌江之中。状元洲长约500米,宽约100米,因醴陵古谶云“洲过县门前,醴陵出状元”,故取名“状元洲”,但事实上醴陵虽然人文荟萃,却未曾出过状元。不过,近代以来,醴陵的确是人才辈出,尤以国共两党领袖、高级将领为多,如李立三、左权、宋时轮、耿飚、杨得志、程潜、何健、陈明仁、李明灏、刘斐等,这么高的“人才密度”称得上状元洲的名头了。
如今,状元洲被辟为公园,花红柳绿,绿树成荫,点缀着几座建筑,图书馆、文化馆等,最醒目的是五层高的状元阁,昂然独立于洲首。
在状元洲休息了几分钟,坐在石凳上喝点水、吃了带来的面包,就当是午餐了。接着去看先农坛,以前只知道北京有个先农坛,这次才知道醴陵也有一个先农坛。但其实,两者从“级别”到规制都相差很多,北京先农坛是皇家祭坛,而醴陵先农坛只是一座祭祀神农氏的庙,又叫神农殿,初创于清雍正年间,清末重建,有建筑12间。
1927年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来醴陵,还曾在这里召开会议,了解农民运动情况。先农坛也因此成为革命遗迹,在旁边还专门建了一座纪念馆。
但到了门口,大门紧闭,没有开放,只好在外边拍了两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