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漫记(20):火宫殿的“火神文化”

标签:
文化火宫殿火神旅游长沙 |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
长沙漫记(20):火宫殿的“火神文化”
从三兴街往南就是坡子街火宫殿,前两次来都是晚上来吃饭,没有仔细参观,这次特地来仔细看看。
现在的火宫殿是以小吃闻名,外地人来长沙总要来火宫殿品尝一下特色小吃,久而久之火宫殿的“本色”反倒被人淡忘了。其实,火宫殿是祭祀火神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又名乾元宫,自《易经》中“乾元亨利贞”而得名。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并将规模扩大,但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中,殿宇焚毁殆尽。1941年重修,仅恢复火神庙堂,小商小贩搭建棚屋,形成小吃市场。小吃与火宫殿相关联,便是起自这个时候。
2001年,火宫殿再次进行改扩建,恢复了火神庙、古戏台、火宫茶馆,修饰火宫殿牌楼,增设石牌坊,这便是今日所见之火宫殿。
临街立石牌坊,上书“火宫殿”三字。石牌坊往里,与乾元宫牌楼之间形成了一个小广场。因为有古色古香的牌楼,这里便成了外地游客拍照留念的最佳位置。
乾元宫牌楼是“文夕大火”中火宫殿唯一幸存的建筑,为湖南常见的庙宇牌楼样式,正中间为清末书法家黄自元题写的“乾元宫”三字,旁边是繁复的浮雕装饰。
走进牌楼,里面是个大院子,与牌楼相对的是火神庙,里面供奉的是火神祝融。院子的东西两侧分别是小吃城与戏楼。戏台两边柱上悬挂一副楹联:“象以虚城,具几多世态人情,好向虚中求实;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系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撰写,他也是长沙人。
院子里还立了一面照壁,照壁中间部分用玻璃框罩住一部分,是明朝修建火宫殿时所用“金砖”。这些体积硕大的砖块,显然比一般民居用砖要大的多,是修建城墙用的。很多砖上还刻有铭文,如“长沙府提调官经历高耀、司吏杨原善,醴陵县提调典史王思恭、司吏凌德”等,其刻字与南京明城墙用砖相同,可见确为明代城墙砖,但却是前些年扩建火神庙时发掘出土,足见当年火神庙修建规格之高。
查了一下资历,明初修建南京城墙,征调了32个府的工匠烧造城砖,包括湖南的长沙府、岳州府、宝庆府等。而当时,这些烧造的城墙砖除用于修筑南京城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用来修建各地的藩王府。
查资历时看到一则趣闻,1973年5月华罗庚在火宫殿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优选法”实险,实险得出结论:小油条在油温达到224℃,中油条在油温达到155℃、大油条在油温达到195℃一200℃时,所炸出的油条体积最大,口感最好,耗油量最小。
事实上,因为火宫殿的名气,很多名人都曾来此品尝长沙小吃。最有名的莫过于1958年4月12日毛泽东在这里品尝了风味小吃,据说还称赞:“火宫殿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现在,火宫殿小吃城前立一尊毛泽东雕像,还把这句话刻在了基座上。
“火神庙”应该是南北皆有,但南方的火神崇拜似乎更盛,南岳衡山最高峰祝融殿便是供奉火神祝融。北京也有火神庙,什刹海就有一座火德真君庙,供奉的是火德真君,似乎与湖南火神庙供奉的火神祝融不是一个人。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有机会再找资历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