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王坟(醇亲王墓)

标签:
溥仪月牙河醇亲王墓七王坟醇亲王 |
分类: 踏访京郊 |
七王坟(醇亲王墓)
上午再次去海淀后山郊游,乘特10到国防大学,倒346路到西埠头,再步行去寻访七王坟。虽然做了很细致的功课,但还是低估了路程,足有三、四公里,且有很长的一段上山的路,加上大太阳,走起来很辛苦。走了不到一半,便决定在路边拦车,还真碰到了好心人,不但捎上了我们,而且专门把我们送到半山腰的七王坟。
车就停在陵前,往上是一段长长的石阶,历经百多年的风雨剥蚀,石缝里已经长出了青草。
石阶尽头就是碑亭。因为有高高的铁栏杆围着,看不见碑亭里的墓碑。资料上说,里面的碑是光绪御书。这位“七王爷”不是别人,正是光绪的生父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后来被封为醇亲王。
因为是皇帝的生父,他死后光绪“诣邸成服”,而且配享太庙,祀以天子之礼,给以“皇帝本生考”的称号。后来他的孙子溥仪继位,又改称号为“皇帝本生祖考”。所以他的陵寝规制比一般的亲王稍高,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建筑所用琉璃瓦,不是绿色而是皇帝才能用的黄色琉璃瓦。
碑亭后面是月牙河,一座青石拱桥跨河而过。月牙河是清代皇家陵寝的“标准配置”,这在陵寝制度中有何含义,我就不得而知了。在皇家陵寝中,月牙河上的这座桥应该叫“神桥”。七王坟的这座神桥保存得很好,桥面由大块的长条石铺砌。
走过拱桥,眼前一派葱茏,尤其是两棵松树左右相对,为整个陵寝平添几分古意。绿树掩映中,可见一座横阔三间的宫门,覆绿色琉璃瓦,这是墓园的正门,但门被锁上了。
我们从右边的一个小门走进去,是一个院子,供奉灵位的享殿就在院子中央,但早已被毁,台基尚存,长年无人管理,院子里已经长满荒草。
穿过院子另一侧的方形陵门,便是墓地。在明清皇家陵寝中,墓地被称作“宝城”,坟头称作“宝顶”。七王坟的宝城用圆弧形的青砖墓墙给围起来了,共有四座宝顶,中间一座最大,是醇亲王与福晋叶赫那拉氏的陵寝,左右两侧是侧福晋的坟。
宝城地面平坦,宝顶四周是高大的白皮松。整个七王坟陵寝的林木之胜,据说在现今存留的清代王陵中都是很少见的。有趣的是,在宝城里还专门立了块石碑,记述了七王爷生前将位于“生圹”里的一棵松树移栽的过程,落款刻了两方印,其中一方是篆刻的“皇七子”。
奕譞将其陵寝称为“生圹”,是因为位于秒高峰的这块墓地,是他生前到西山养病时看中的,便筹划买山建坟。这块地方早在唐代就是佛家圣地,金朝时这里是“西山八院”之一的香水院。也许是他选的这块坟地风水真的很好,家里一下子出了两个皇帝,次子载湉成了光绪帝,五子载沣的儿子溥仪做了清朝的末代皇帝。
醇亲王陵寝从同治七年(1868年)开始筹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竣工,而他本人已经在1890年即已病逝。他在园寝的北侧还修了一个阳宅。醇亲王生前自取别号“退潜居士”,这座阳宅亦称退潜别墅。
“退潜”也确是奕譞一生的处世哲学,他的学识和才智都不及其兄恭亲王奕䜣,但他在官场上的遭际却较为顺利,主要便是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尤其是其子载湉被慈禧选做了皇帝之后,他更是愈加小心,处处向慈禧示以谦退、无为之意。
奕譞生前就为自己筹建的这座陵寝整体坐西朝东,依山而建,自低到高,层层有序。虽然南朝房和享殿等已经不存,不过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是北京现存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亲王陵寝。不久前,北京市还对其进行了修缮,并且没有将整个园寝封闭,而是供游人自由参观。但是其“阳宅”退潜别墅却大门紧闭,不让参观。据说这座阳宅保存得也很完整,共有5进院,有上百间房屋,花园中有假山曲廊。可惜无法入内参观。只能看到紧闭的城关式大门上方刻着“隔尘入胜”四字,据说是醇亲王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