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9.24 长期投资战略及策略调整

(2016-09-24 08:57:57)
分类: 投资生涯
首先,我无意讨论是非对错。形势比人强,这对所有人来说都一样。

貌似上证和沪深300创造了两三年以来的最低周成交量和最小振幅。从技术分析来讲,这有可能是变盘的前兆,牛市都是从这样的一片死寂中发起的。牛市确实是从死寂中发起,但要死寂多久才能有牛市呢?所以不足为据。

m2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增速开始下滑。民间投资增速不断下滑,经济增长潜力降低,资金无处可去。对于银行来讲,想要钱的不敢贷,靠得住的不缺钱。所以,新的杠杆一多半都加在房地产上,不是开发贷,就是按揭贷。地产的疯狂毋庸置疑,所谓首付30%的安全垫也是扯淡,因为民间首付贷大把大把,没法禁绝。地产公司的负债激增,居民负债激增。

再联系到今年惊人的ipo速度,以及其中密密麻麻的城商行,不难想象到政府利用居民储蓄修复国家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就国内而言,国家和企业加杠杆的能力已经接近上限,唯独居民,有高储蓄的习惯。而且因为中国个人征信体制不完善,又没有个人破产制度,就算想加杠杆也加不上去,银行不借啊。所以,居民储蓄还可以拿出来垫背,垫完还可以加杠杆。

最近股市的走势,想必和地产火爆、ipo密集也有不少关系。还有就是m2增速收窄。政府用高速ipo的方式修复企业、包括城商行的资产负债表;利用明地里调控、暗地里半推半就的推高楼市去库存。最终买单的还是屁民,所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里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只是一个事实,不想和船一起沉下去,就想办法自救。

地产还在狂飙,到时候是安稳落地还是出现一轮暴跌,不得而知。我估计中等下跌吧。有钱人太多了,大批资金沉淀在民间,这些人买了房,套得起。套不起也得套,没有个人破产制度,银行有无限追索权。

货币宽松逐渐到头,不是不发,是实体经济根本用不了,没有那么多投资途径,或许有,收益也不足以覆盖成本。当然缺钱的产业很多,但都是过剩产能居多,贷款给他们除了加剧产能过剩、并且留下一堆坏账之外,并无其它意义。银行不是傻子,以前贷款给这类企业都是行政命令。现在高层也不让贷了。

行政命令下的钢铁企业大合并,行政命令下的煤炭企业产能规划。给人又回到计划经济的错觉。事急从权,自由市场也并非无所不能。此中对错,没人知道,至少现在没人说得清。但至少说明一点,政府有形之手到处乱摸,所谓简政放权,就是你们都放权,我来管。防着被坑,作为个人投资者,是必须的。

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讲,最大的风险还是可能的紧缩,以及上市公司黯淡的前景、高企的估值。有前途的企业不是没有,股价早就透支到了n年后。如果地产泡沫破裂,还有滞胀的可能。

说了这么多,结论是:

对股市整体不表示乐观。

银行已经不是久留之地,估值虽低,不断的扩张(扩张是金融企业的天性,然而在这种经济和市况下,努力扩张并非明智之选,对股东尤其不利),不断的低价增发摊薄,可怜的分红比例,以及不断的坏账,无休无止。实体经济的坏账潮已经两三年了,还没有见底,下一步房地产的坏账不知何时又来。因此,先不谈价值,时间上绝对不合算。

但也没地方可去,也许去长电吧,水电毕竟优先消纳。13元以下还算有安全保障,虽然也未必有多少盈利空间。

紧缩期间,大盘缩量横盘或者阴跌,大盘股很难有机会。这个我们都知道,但是小盘股那高企的估值,先不管以后有没有机会,要挺过可能的头两波下跌就已经很难。

看空大盘,或者看空地产、银行,也没有合适的对冲工具。即使有,风险也大。

江西铜业,强周期股翻转,也许能有机会。而且也可以做打新底仓配置。港股估值更低。现金充沛,负债尚可,破产风险极低。但还需研究。

套利是另一个方向,港股天大石油管材和bracell。

 

 

港股长寿花也可以考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