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成长股陷阱及泡沫化投资
(2013-07-24 09:04:32)
标签:
转载 |
分类: 投资生涯 |
这哥们是个讲实话的。实话往往不好听,冷酷而且让人有点毛骨悚然。但确实是如此。
利用泡沫,并且及时逃离。
利用泡沫,并且及时逃离。
原文地址:成长股陷阱及泡沫化投资作者:李弛
作者:明达资产投资总监 张敏
[张敏点评:最近半年的创业板牛市让我深度思考了成长股的投资问题,和同行及微信上的好友深度交流了成长股诞生的环境、土壤及炒作本质,所以这篇文章的成型是深度交流后的思考,仅供参考,也感谢各位朋友不断对我的指导才得以完成此文章,在此一并谢过!]
快速成长行业往往是宏观经济部门中的新产业,从标普500的历史看,这些成长类公司不断扩大其指数权重的趋势不会改变,但收益率曲线呈现抛物式回落也不会改变,收益率曲线的前半段是投资人的超高预期与前期高增长率的和谐共振所致,随后进入增长率陷阱,最后一段则是退潮时发现90%都在裸泳。但是成长股的宿命不代表你不能参与其中,解决好几个问题,是可以进行泡沫化投资的:
1、在一个新兴成长的行业,最重要的是还没有出现竞争对手林立,2000年网络泡沫的破灭,人们认为是杀估值的结果,并显而易见认为是高估值引起,但是从98年算起,高估值持续了3年,为什么不在3年前杀估值?
归根结底是2000年后不计其数的网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新起,开始像卖白菜一样卖各种新概念,可以看成市场需求的阶段性饱和造成商业模式货币化过程又被延后,从而投资者对这些公司高速增长的幻想破灭。记住,成长期幻想只要存在,高估值可以维持。虽然这很荒谬,但确是残酷的事实,主要原因是参与游戏的大多数人在成长期阶段不愿意相信高增长不可持续的事实。
2、你必须多倾听市场的声音,了解市场的偏好和选美规则,大量的时尚技术资料的阅读不可缺少,因为你的投资需要别人来买单,说到底,泡沫化投资是一个抢钱游戏。
3、相信自己的眼光、对行业和公司前期的发展潜质建立信念,在这些公司上追求估值安全的安慰感完全是白费功夫。敏锐的市场感觉和对业务及产业创新趋势的敏锐一样重要,否则你不会有前期的那个信念。没有信念,你就享受不到泡沫。
4、你必须为退出做好准备。记住,毛利率下跌和收入增长趋缓是成长性公司出现拐点的标志,你必须提前嗅到前方陷阱,必要时,不!往往应该强迫自己提前结束游戏。
上面讲了策略,但如何能撞到那些可能成为泡沫化的公司和行业?前段时间和同行交流,总结为四个字“新、大、快、长”
1、“新”:就行业属性而言,可能新兴产业更好一点。就公司属性而言,利用沉淀的经验和核心技术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些“新”一定是能对客户产生价值,这是前提。
比如最近的乐视网,各项业务都远逊于竞争对手,但是通过经验积累把产业环节打通做价值链的整合,衍生出垂直一体化的新服务,其实全部是用旧的东西来堆砌,但是确实给客户创造了新价值,尽管盈利前景几乎看不到,但大家还是把它迅速泡沫化了。之前汉王的电子书也是个新东西,一上市根本不管长期持续经营前景就猛炒了一把。“新”是第一要诀!
2、“大”:就行业属性而言,有足够大的行业空间,就公司属性而言,有足够高的市场天花板(足以让资本市场相信公司盈利可以提升5-10倍)。之前的海康、后面的歌尔,行业足够大,公司只需专注核心产品的制造研发,而无需担心市场空间。
3、“快”:公司有能力有资源做快速开发(可能资源整合能力更重要),或者正好撞上狗屎运:赶上内外部要素出现重大积极变化,出现“风口上的猪”这样的有利条件。让长期业务在短期内也能快速增长,从而让市场形成长期都会高增长的幻觉,虽然“有志之士”都知道那只是幻觉而已。
特别一些新ipo的公司,以前业务或产能受制于资本限制从而存在花钱的缺口,但上市后迅速拿到一笔钱,高增长就出来了。蓝色光标、汤臣倍健,贝因美,前面一个拿钱搞并表的游戏,后2个拿钱搞铺货压货的游戏。
4、“长”:新业务和新产品要具备持续经营的前提,但是达到这个条件的公司不多,都是明星,不是恒星。香港的腾讯算一个,算便拿腾讯的一个新服务来评估:比如微信是个新东西,大家也相信长期持续经营的故事。对应的是新浪的微博,出来的时候也是个新东西,但用户活跃的持续性现在看值得怀疑。
我想,能满足上述4个条件的公司少之又少,但满足前2个条件就已经很大可能有被泡沫化的机会,如果你再能把握住第3个条件,泡沫化的概率就已经变得很高了。
关键是能不能在泡沫中很好的生存下去。第一部分的策略就显得异常重要,如果你是做资产管理行业的,这个策略同时也是你的风控精髓:资产管理和个人的长期投资完全不一样,资产管理更注重短期风险的管理,否则长期投资目标还未实现,就面临清盘,风险管理的精髓是把自己的权利关紧笼子,建立自己的结构和体系,以有序且基于策略的投资代替那种“绝对的长期持股式投资”和“无序投机”两个极端。与大家共勉之!
[张敏点评:最近半年的创业板牛市让我深度思考了成长股的投资问题,和同行及微信上的好友深度交流了成长股诞生的环境、土壤及炒作本质,所以这篇文章的成型是深度交流后的思考,仅供参考,也感谢各位朋友不断对我的指导才得以完成此文章,在此一并谢过!]
归根结底是2000年后不计其数的网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新起,开始像卖白菜一样卖各种新概念,可以看成市场需求的阶段性饱和造成商业模式货币化过程又被延后,从而投资者对这些公司高速增长的幻想破灭。记住,成长期幻想只要存在,高估值可以维持。虽然这很荒谬,但确是残酷的事实,主要原因是参与游戏的大多数人在成长期阶段不愿意相信高增长不可持续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