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的白酒股来看反转股的买入时机
(2013-04-24 10:48:03)分类: 公司分析 |
对我来讲,反转股的买入时机一般有三:
第一,股价已经低到公司再烂你也不会亏本的程度。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是说大概率层面上。如果突然来个黑天鹅导致公司破产,哪怕买入价是1分钱一股,亏损率也是100%。
比如说去年港股的六大体育服装品牌,最低迷的时候,有几个pb都在0.5上下。考虑到这么几个因素:这个行业不会消亡,而且长期来看需求多少有些增长;这几个公司都是龙头公司,行业危机沉重的打击了他们,但也为他们清除了一些竞争对手;这六个公司普遍现金充沛;如果行业复苏以后能做到10%的ROE(是高峰时期的一半到三分之一),0.5pb买入那也是赚大发了,更何况这些公司分红率都挺高的。
现在看来,行业有所复苏,当然李宁和中国动向确实被挤瘸了,不过商业竞争的铁律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对于其他四家公司来说,只会是好事。
如果对基本面分析的把握不足,害怕其中有些公司熬不过低谷一蹶不振,那也可以通过分散化对冲风险,就像撒胡椒面一样每样撒一点。然后谜底揭晓的时候,押错注了的赶快跑,腾出来的资金压到好注上。
不排除有比较小的概率整个行业崩毁,这时可以控制一下这个行业占整个投资组合的仓位。
买入时尽量避免接下跌的飞刀,最好在股价跌到底慢慢横起来的时候,分批逐次建仓。通常一个行业进入低谷的时候,股价都是横了跌、跌了横,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从容买入。有时候,基本面利空一个又一个烂无可烂,股价贱如泥,但就是横来横去跌不下去,其实往往是股价与基本面见底的征兆(管我财语)。为什么呢?不是股价一般领先于基本面么?其实股价也是会说话的,你的基本面分析很牛叉但你一定是这个行业最牛叉的人么?除了你最核心的能力圈,其它行业恐怕都谈不上吧。很多时候其实是有一群比你更牛叉、离行业更近的人已经嗅到了复苏的气息。
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不是买不到,而是买急了被套无法补仓。至于股价的V型反转,这点大可不必担心,对于低迷期的行业这种情况绝对是极为罕见的。即使遇到,大不了错过就是了,错过远强于买错。
第二,基本面坏得不能再坏了的时候,也即基本面见底的时候。这就要求你对基本面有极强的判断能力。同时,为了避免判断失误,回避飞刀和逐次建仓是必须的。就白酒来看,我认为基本面尚未见底。首先,从茅五泸三家的一季报来看,泸州老窖的营收利润双降。茅台和五粮液虽然是增长的但是刨除提价因素和预收款下降,实际销量(销售量,不是销售额)是大幅度下降的。其二,从历史经验来看,几乎不存在只有1-2个季度的行业周期(这么短还叫什么周期?),从白酒行业本身的历史来看,上一个周期低谷在5-6年左右。当然,下滑到底只用了2年左右,还有2年是在谷底徘徊。从周期形成的原因来看,首先是需求下降,需求下降的表面原因是反腐败,深层次原因是经济下滑,社会矛盾激化,政府消费能力减弱,根本上还是和经济周期一致的。经济过热,才会导致政府支出膨胀,白酒产能过度扩张。所以,这种需求过剩还是经济周期的体现。其次是库存过大。去库存估计需要1-2年然后行业将趋于平稳。再次是去产能,过剩产能要么削减,要么等待经济再次起飞重新带动需求,这个需要的时间更长,但究竟多长无法预期。其三,所谓旺季不旺、淡季更淡,这个说法虽然没有科学验证但是在快消品行业确实是一种经验。一季度是旺季尚且如此,二季度估计会更差。其四,从年初1月份至今,茅五泸的主打高档酒零售价都是下滑的,越来越低。至少要这个价格企稳,才能说行业有见底的迹象。如此趋势则经销商肯定不愿意拿货,更何况现在局部零售价已经出现了倒挂现象。茅台批零价差过大,渠道利润过高,这在前几年一直是为茅台的股东们所诟病的。为此,茅台把出厂价提高到了819元,而把终端价定位1519元(直营店的指导价)。这种定价方式显然不是拍脑门的,这表明,700元的价差是茅台管理层认为合理的价差。这一价差看上去惊人,但考虑到茅台的渠道一般有一批、二批和终端零售三个层级,每个层级都需要合理的毛利来覆盖运营成本,实际上并不高。目前的价差,渠道根本无法生存。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渠道还能挺多久?有一种观点是,茅台的经销商前些年赚了那么多年,就是一两年不赚钱也没关系,要知道茅台的经销商资格很难得到。据我的观察,经销商资格难以得到是因为太赚钱了,一旦不赚钱了,白送都没人要,经销商都是逐利的,不可能为了对茅台的忠诚而宁愿亏损。何况极少有经销商纯以自有资金周转,大部分都是有杠杆的,资金成本在那里,想扛也扛不住。目前对茅五泸未来业绩的预测和公司估值,都基于这样一个基础:那就是出厂价不会下调。但目前来看,还未可知。白酒公司不可能长期任由批零价格倒挂、渠道亏损、出货量不断萎缩。最理想的情况是零售价格企稳,出厂价守住。否则,控量保价、保量降价,必取其一。
所以,看来还得等,等终端零售价格企稳,或者等半年报。
另外,基本面最坏的时候,不是指实际经营情况最坏的时候,也是指报表最坏的时候。投资者(投机者?)们对基本面的认知是有偏差的,茅台从266元的高峰不断下跌的时候,我也懵然不知发生了什么,我是在2012年四季度过了快一半的时候才从终端销售嗅到一丝寒意,那时候茅台已经下跌又经历了一轮反弹,正在反弹的高点上。可见,有一批投资者是先知先觉的,他们对终端最为敏感。我这样的属于次敏感型,因为我不太容易得到最新的第一手信息,只是根据一些公开信息作出判断。投资者的反应速度大相径庭,心态各不相同,同时一个股票里也不全是投资者,投机的,抢反弹的,抱着各种心态的参与者都有,因此股价不会即时反映基本面,而是跟随基本面的恶化、以及恶化的显现程度逐步下跌。就算是一季度报表体现出销量下滑,股价还是有所反弹的,是真的提前预判到了拐点也好,只看报表、不重实际也好,分析能力有限也好,认为虽然下滑但是好于预期也好,自欺欺人也好,故意误导他人也好,抱团取暖也好,总之不能以己度人,除了你的分析,也要考虑到市场的反应。一般的,报表越来越烂则股价越来越低,乃是常态。
第三,在行业复苏迹象确实出现的时候,右侧买入。通常股价领先于行业复苏,一则因为有些人提前判断(这些人其实就是之前判断错误的抄底者一类的,不过这次判断对了而已),二则确实有些投资人春江水暖鸭先知,看到了大众看不到的蛛丝马迹。这时候通常不可能买在最低价,随随便便比底部高个百分之三五十是常有的。好处在于风险小,时间成本低。坏处在于有时候复苏只是个反弹,比如2010年的航运业,远洋中集的盈利都还可以,没想到2011和2012年远洋又接连巨亏。其根本原因无关需求,需求在经济危机后是逐步复苏的,而是2010年这些天才儿童在2007年下的单还在路上。到了2011年和2012年,大量新船齐齐到货,供应一下就过剩了。航运股确实很难弄,你知道每年有多少新增订单吗?多少新船到货吗?多少旧船退出吗?你算得准BDI吗?就算算得准BDI,算得准油价吗?
所以,买入反转股的要诀是:对行业非常非常了解。这其实还在其次。真正重要的那条是: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圈,最好买很容易很容易理解的、运行比较稳定的、简单的行业。
不要贪婪,宁错过不买错,股价已经大幅下跌并不意味着是买入的正确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