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行业投资纪要

(2012-06-13 15:35:55)
标签:

杂谈

分类: 公司分析
一、银行业增长的内在动力

银行既不是朝阳产业,也不是夕阳产业。它和人类经济相始终,不管社会经济结构如何变化,产业如何升级调整,人们总是要借钱的。因此,作为一个行业,银行的增长和GDP高度相关。中国最近10年的GDP年均增长在9-10%之间,今后3年,由于紧缩和经济结构转型,可能会降至8-9%。我们就保守估计为8%,加上3-4%的CPI,名义GDP增速大约为12%。历史上来看信贷增速总是快于名义GDP,但幅度不好说,我们再次保守估计为3%。那么,银行信贷业务的年增速就为15%。(这里忽略了净息差的变化,因为净息差的波动在多年之中是可以被熨平的。而且目前无论是基准利率也好,还是银行的净息差也好,都处于历史中位)由于银行从事的不完全是信贷业务,中间业务这几年发展速度极快,保守估计再贡献3%的增速。所以结论是银行作为一个行业,将来3年可能的整体增速应该在18%左右。优秀而规模尚未变得过于庞大的银行,尤其是拥有再融资便利的上市银行,增速会高于此,但究竟会高多少,实在难以预测。我们可以大致的估计,其增速会在22%-30%之间。

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目前尚处在前金融化时代,也即金融业高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阶段,在此阶段银行业的增速将快于整个国民经济。类似于美国这样的后金融化国家,金融业的增速只是略快于、或者等于国民经济增速,也就比较难有超额收益了。

 

(这是去年的文章,本次贴上来的补充:实际上M2总是略快于GDP,过去20年的年均复合M2是20%,其中的机理我并不是很明白;而信贷增速又是略快于M2,这个我可以理解,是整个经济体的负债率在上升。总的来说,按照中央宏观调控的目标,15%的M2,那么正常情况下信贷增速大约会在17%或者略高。)

 

 

二、银行的价值

对银行的估值,可以有许许多多的指标。归根溯源的简化来看,账面价值和ROE是两个最有价值的指标。账面价值,因为银行的资产主要是现金以及现金等价物,没有存货,没有厂房和机器,因此它的账面净资产是非常接近于它实际的财产价值的。当然,财产价值不等于经营价值,但银行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其财产价值无疑是经营价值的坚实基础。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资产质量。资产质量没有保证的银行,无论净资产有多少,PB是多少,都是不可靠的。另外估值时所有的商誉都是应该从净资产值中扣除的。

ROE呢?ROE是一个银行经营效率最直接、最核心的代表,虽然并不全面。有以下一些因素影响着ROE:

 

杠杆比例

杠杆比例越高,一定量的净资产所能够支撑的生息资产规模就越大,ROE也就会越高。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杠杆越高,则意味着风险越大。杠杆太低,虽然风险小,但经营效率也不充分。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现在已经被8.5%(系统重要性银行9.5%)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一刀切掉了。因此,如果有银行的核充率不等于8.5%,可以将其ROE反算至核充率等于8.5%的状况,然后与其它银行进行比较。

在核充率一定的情况下,杠杆比例也是可以不同的,这就是一个资产结构的问题了,因为不同类型的资产其风险权重是不同的。这就要考验一个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了。

 

净息差

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之间的利息差。能够尽量吸收个人存款和活期存款的银行,在获取低息负债上有优势。因为个人面对银行时的议价能力是远比不上机构的。此外,活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网点多、口碑好、零售业务优秀的银行在这上面有优势,比如四大行、招行。贷款同理,把钱贷给个人或者中小企业,比贷给大型国企和政府利息要高。但这对银行的零售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要求很高,而且相当的消耗人力资源,会增加成本。

 

成本收入比

成本控制是银行经营中无比重要的一环。一个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往往是相当刚性的,和它的经营特色、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比如农行,它庞大的网点给了它零售业务之中的巨大优势,它的活期存款占比是所有上市银行中最高的;但如此之多的网点,必然会拉高其成本收入比,因为众多的网点,不可能都有股份制商行主要设立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大中城市的网点那样高的效率。民生银行的成本收入比较高,是因为它没有真正的控股股东,股权分散而管理层强势,因此人力成本很难控制。招行的成本收入比高于兴业,因为招行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人力资源消耗大于兴业擅长的对公业务和同业业务。兴业的成本控制历来得力,但也要看到,这里面也是有矛盾的。一个银行的发展,相当依赖于员工的素质和积极性,因此过度压缩人力成本也是不可取的。

 

风险控制

这是比成本控制更重要的一环,关乎银行的生死存亡。但这里也是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说,因为信贷是有成本的,不良贷款的拨备覆盖和核销,都是需要成本的。这方面历来做得比较好的上市银行,有招行和兴业。

 

年度波动

由于银行在账务上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可以跨年度调节,加上每年拨备、核销等等政策的不同,再加上融资和分红的影响,单一年度的ROE可以有很大的误导性。最好是使用多年平均加权ROE来代替。

 

 

三、银行的竞争力

 

吸存能力

一般来说,除非是受政策管控,否则银行是不愁销售的,信贷永远是供不应求。但贷款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存款。吸存能力决定着银行的扩张能力。一般的,网点多、口碑好、零售业务做得好的银行在这方面有优势。中小银行有相对的优势,因为基数小,扩张起来比较快。

 

风险控制能力

上面已经提过,就不赘述了。

 

议价能力

 

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

 

成本控制

 

 

四、银行的风险

 

杠杆风险

雷曼兄弟的倒闭,并不是由于传统的信贷业务出现了大批的坏账,而是因为持有了太多超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这些产品经过了层层打包,甚至说不清杠杆倍数到底有多少,有些是1:400,据说甚至有超过1:1000的。当这些产品开始暴跌时,瞬间就抹平了雷曼多少年积累下来的账面净资产。好在中国的银行监管很严,是不能玩这些东西的。8.5%的核充率,也限制了杠杆的上限。银行的核心资本,计算方法比较专业,但可以近似的用扣除商誉的净资产来代替。其间有差值,但是很小,可以忽略。

 

坏账风险

这是做传统存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期间。我们来看一看目前面临的主要坏账风险来自哪里。

 

平台贷

初步的统计结果,平台贷由政策性银行承担了2.2万亿,国行2万亿,股份制商行8000亿,城商行2.2万亿,农信社2000亿,总计约7.3万亿。政策性银行我们就不去管它了;国行历来政企不分,虽然已经上市,依然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它们的管理层,与其说是企业家,不如说是技术官僚,在和政府打交道的时候是很难坚持纯粹的商业立场的,因此风险较大,可以暂时回避;股份制商行,业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运行相对规范,财力也很强大,可以具体分析每个银行的不同情况;城商行,同上,仅需具体分析上市的几个;农信社,忽略。

平台贷如果出现问题,不可能由地方政府一力承担,首先是承担不起才会出问题;其次地方政府也是响应中央4万亿的政策才会欠那么多钱,如果中央置之不理,威信何在。但中央政府也不可能大包大揽,这样会让地方政府以后借钱更加肆无忌惮。银行承担全部损失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以后还有哪个银行会响应中央政策借钱给地方政府。但银行也不能不买单,作为商业主体,借钱给地方政府是一种以牟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怎么可能不承担任何风险。因此最大的可能是三方各自承担一部分。

最极端的情况,股份制商行8000亿的平台贷全部成为不良贷款,最后30%无法收回,三大主体各自承担10%,那么银行承担800亿,两年之内摊销,每年400亿,也只会吃掉股份制商行一小部分利润,因为2011上半年光是招行的利润就高达186亿。另外,每个银行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它们的平台贷总额有多少,占比多少,分布在什么地区,这都决定了风险的不同。比如深发展就几乎没有平台贷。城商行中的南京银行,平台贷占比达18%,但是基本都在江苏地区,这里是中国GDP增长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因此风险也不大。

 

房地产开发贷款

占总贷款比例为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贷给哪些企业?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也是各不相同的,万科、保利之类的龙头现金流就极好,没有坏账之忧。另外看趋势,房地产开发贷款是否在逐步减少?

 

个人按揭

个人按揭实际上一直是最优质的贷款种类。香港1997金融风暴,房价下跌超70%,个人按揭贷款最高拖欠率不过1.4%(注意,是拖欠率,不是断供率)。国内的房子首付最低是30%,加上装修、家具、手续费,成本起码也在45%。这意味着房价下跌50%的时候断供依然无利可图,因为买新房还要手续费。如果已经供了几年,成本更高。还要考虑到个人银行信用从此破产的问题。国内房价确实有泡沫,但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其它大部分地区即使有泡沫,也还没有到危险的程度。

 

制造业贷款

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风险领域。随着紧缩政策持续,人民币升值,经济升级,产业转型,能源资源人力成本上升,出口萎靡,传统制造业、尤其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实际上生存状况堪忧。

 

历史记录

无论你的了解有多深入,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风险看得一清二楚。那么,管理层的诚信程度,管理层的稳健程度,某个银行历史上的风险控制成绩(比如每年不良贷款生成率、核销率,还有信贷成本)可以为你提供不错的参考和一定的安全边际。

 

 

利率市场化风险

严格的说这谈不上风险,诸多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已久,也没看到净息差低迷到哪里去。美国的净息差实际上是常年高于中国的,过去二十年间,第一个十年均值高于3%,第二个十年被金融危机拖低,仍在3%上下。富国银行过去十年平均净息差高于4%,仅仅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有一个季度低于3%。一个经济体的净息差实际上是有相当刚性的,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货币政策密切相关。日本由于多年实行零利率政策,银行净息差在1-2%之间徘徊。我国过去十年的净息差均值在2.5%左右,目前接近这一中值。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基础利率一向不高、信贷比较宽松的发展中大国,也就是这个水平了,不可能会太高。利率市场化之后,整体净息差并不会下降,因为信贷依然是供不应求的,只是银行间会分化,优势银行会上升,平庸的银行恐怕会降低。

 

 

金融脱媒化

这个可以肯定对银行有一定的冲击,但到底什么时候发生、影响多大,说不清楚。但银行的日子照旧过就是了,因为美国的债市规模是股市的2倍还不止,银行一样营业。而且银行也参与债券发行,也买债券。只不过金融脱媒化会迫使银行将业务重点转向中小企业和个人,这是一定的。

 

 

监管风险

监管越来越严厉,不过万科的王石说:“任何一个行业都会要面临宏观调控的。如果一个行业连宏观调控都应付不了,那它就什么都干不了。”真正优秀的企业是能够跨越周期的。作为一个长期投资者,在数年中这些波动都将会被熨平。企业不变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

 

写累了,下次再补充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