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B及三大酒类随想
(2012-06-08 17:39: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公司分析 |
都说白酒、啤酒、红酒的消费和文化关系很大。我的回答是:这个和文化有关,但是和气候也有关。寒带国家喜欢喝烈性酒,气候温和的国家喜欢红酒一些,热带国家自然是猛灌啤酒喽。中国地域辽阔,三种酒都有人喝。
关于啤酒:总量增长速度绝对的迟缓,不大可能再加快了。首先中国人口基本不增长了。其次啤酒不贵,穷的连啤酒都喝不起的人毕竟是少数,即使人均收入增长,啤酒的消费量也难以随之大幅增加。我看过一篇研报,对青啤极力鼓吹,理由有二:第一是人均消费量低,好像只有20多升,比起日本的人均每年80升相差太远。这个嘛,每年80升,相当于160瓶,除去女性、老人、小孩,中国的青壮年男性每人每年不得要5、6百瓶?至少我是喝不了这么多的。第二是青啤的出厂价二十多年没怎么上涨了,中国所有啤酒厂的利润加起来不及国外一个中等大小的啤酒厂。这个我没有考证,不过价格上涨不是不可能,但必须等华润和青啤两大巨头跑马圈地完毕,竞争减缓,估计还要几年吧。还有一个因素,产品升级带来的价格提升,比如我稍微有了几个钱以后就专门喝纯生了。但是这个指望不能太大,啤酒毕竟不是白酒和红酒。
关于白酒:总量不断的增长,现在都1000万吨了,这是个萎缩的行业吗??回答:是的,因为大家基本都不喝谷酒、包谷酒了。土酿酒曾经是低收入人群主要消费的白酒,现在收入增加了,最差几块钱的沱牌还是买的起吧。土酿酒是不计入销量统计的。所谓的增长,只是表外转表内罢了。当然,在总量不增长的前提下,中高档产品占比的不断提升、以及中高档产品价格的提升,都给了这个行业利润继续增长的空间。但是长期来看,白酒消费还是会有所萎缩的,现在是50后-70后掌握经济权的年代,根据我的不完全调查,50后和60后相对钟爱白酒,70后对白酒和红酒的观感相对就比较接近了,80后和90后慢慢的倾向于红酒了。
关于红酒:最健康的酒。其实酒喝多了都有损健康,只不过红酒是即使喝多一点,相对对健康损害也比较小的。而且没那么难受。而少量饮酒,白酒、红酒、啤酒对健康都有一定好处。红酒的总量肯定是会持续增长的,主要是消费习惯的改变。越是年青一代,对红酒的接受率越高。另外红酒的提价空间低于白酒,高于啤酒。
红酒在西方属于平民消费,除了极少数稀有珍品,大多价格不贵。当然西方的白酒也不贵。在中国就变味了,因为中国人有炫耀消费的习惯,越贵越买。
关于张裕:红酒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其实不是品质和味道,而是品牌和渠道。红酒的品质,就像科技企业的技术,是最不可靠的壁垒。人家又不是不可以赶上来,这又不是高科技,怎么也学不会。人才可以招,配方可以买,酒窖可以建。一线红酒品牌的产品品质恐怕相差不大。当然在品酒专家看来可能差异很大,但是喝酒的人不一定懂酒(应该是多数不懂)。把沱牌当茅台给我喝,我当然知道。可是仿得很好的假茅台,我确实喝不出。所以,很多中葡的支持者们说,尼雅葡萄酒的质地比张裕的好。比张裕的高端酒好不好我不知道,比解百纳是要好,我试过。但是有什么用呢?谁会去找到你要求品尝尼雅葡萄酒,再给你下几张订单?现在是酒好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如果中葡有这个实力:第一,在央视广告狂轰滥炸,让大家知道你、认可你;第二,与此同时把渠道铺出去,经销商想要你的货随时可以拿到,消费者想喝你的酒随时可以买到。这两者都需要大笔的钱,还有时间。所以,这是个强者恒强的行业。如果张裕有兴趣,绝对可以仿出和尼雅葡萄酒一样味道的产品来,你信不信。
中葡有优质的葡萄园,这确实是个优势。张裕这几年大笔投资,其中很大部分就是为了解决酿酒原料的问题。但是,没有品牌和渠道的配套,只能为他人做嫁衣。张裕买中葡的原酒,这不是秘密。另外举个例子,湖南是油茶的最佳产地之一,本地也有几家,比如金浩,比如金拓天,比如苏仙。可惜没有一家做大做强的。为了完善自己的产品系列,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等公司都做茶油调和油。它们是没有上游,毛油是从湖南买的。可是它们有品牌,有渠道。那么这个产业链上的绝大部分利润就被它们攫取了。
张裕目前主要面临的是进口葡萄酒的冲击。但暂时不足为惧,因为进来的都是散兵游勇,缺少规模、渠道和品牌。张裕反击的方式就是扩大产能、丰富产品线,并且加快渠道建设,把市场占住。西方国家葡萄酒主要以酒庄生产为主,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少,一是产量有限,二是生产商也缺少足够的实力和意愿来主动进攻中国市场。当然不排除以后有大块头进来,那就真的有点儿麻烦了。
张裕现在的产品结构是:高端酒庄酒,中端解百纳,低端利润不大但为了控制市场也要做。这两年的固定投资规模20多个亿,很庞大。但对于它的盈利能力,还可以接受。
B股15PE了。现在业绩也处于低谷期。是擦枪上膛的时候了,不过开枪与否,还可以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