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人风险控制的再反思
(2012-01-30 14:56: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投资生涯 |
首先,什么是风险?到底是本金的永久丧失,还是价格的暂时波动?我认为是前者,但是后者也不能不加以管理,尤其是你有流动性需求之时。但是,对此二者的管理方式又是截然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
我认为安全边际的四柱石乃是低估值、高确定性、高成长和分散化。但四者又很难兼得。目前这种熊市才可能有同时符合前三个条件的选择,但是在此情况下还要分散化,依然很困难。因为找不到太多符合标准的标的。强行分散化,反而可能降低确定性和预期收益率,增加波动性,放大风险。我强调预期的收益空间,并非出于贪婪,而是那就是安全边际的一部分。所谓安全边际,就是有利之时给你更大的利润空间,不利之时提供厚厚的安全垫。
由此,我的风险控制主要依靠选股。我基本不选时。
如果完全不懂得、或者不太懂选股呢?通过分散在指数基金、固定收益产品、其它低风险产品、采取对冲套利措施、控制仓位、定额定投等方法都可以规避风险。
但是,由于我是采取选股为主、集中持有,这些方法都不适用。分散化不高,长期满仓,基本都是股票。这种重视选股而将资金和仓位管理至于次要地位的做法利弊如何?很难说,我只知道没有十全十美的办法。
如果要控制波动,债券是个好办法。但债券也有下跌和违约的风险,而且收益率实在太低。买股票,可以选择低估值、高分红、高确定性的公司,抗跌。但如果放弃了成长,也等于是放弃了一重安全垫。零成长或者低成长的公司经不起不利局面的打击,很容易变成负增长。
总之,取舍确实很难,要在安全、收益、风险(本金永久损失)、波动之间需求一个平衡。防守吗?现在是全力进攻的时候,熊市底部还防守?保留现金吗?可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保留现金,和不投入股市有何区别?现金既然是备用,那就总有用时。不用,备来做什么?牛市才是真正需要防守的时候。多元化吗?尽力而为,可是质地和估值都满意、又能看懂的标的太少。
我放弃了债券,因为我的现金流足以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不需要在我的组合内保持高流动性。就算股市下跌我也不怕,而且我认为今年上涨是大概率。放弃了高速,虽然皖通高速8PE多,港股更低,但银行比这更便宜,增长更高。我实在无法忍受在成长股卖得比价值股还便宜的时候,弃成长而就价值。简直就是蠢的嘛!何况银行比高速确定性还高一点。银行股,目前攻防都是中坚。当然银行有其风险,但高速也有风险。我认为高速对抗风险能力更弱,一旦车流增长停滞或者倒退(被分流)、收费标准下降、资本开支增加、大股东注入垃圾资产,利润都可能下滑。即使这些不发生,利润上涨空间也有限,预期收益率太低。我考虑过鲁泰B,江铃B,杭汽轮B,都不错,但暂时不买。张裕B是预期的一个目标。苏威孚B也是,如果跌一跌,可以买。
我补仓兴业的同时增加了格力的份额,作为对冲,保持一定的多元化。但还不够,还需要更大程度的多元化。机会等了很久,总不可得。我已决定,宁缺毋滥,没有好的标的,宁可集中一些。集中来自于标的的高确定性和对其的充分了解。
今后的结果究竟会如何?要怎样改进我的风控手段?过于集中会不会遇上黑天鹅?多元化会不会变成多元恶化?一步步的实践,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