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大巧方可不工,重剑才可无锋

(2011-11-07 10:46:40)
标签:

转载

分类: 投资生涯

读到巴菲特的一句话:“假设在我们这一生里,利润流永远不会中断。我们的做法非常粗略,但是我们喜欢丰厚的回报。你对潜在回报有多肯定是投资中最重要的问题。我们从来没有预测未来现金流,然后将其折现。我们从不这样做。我们的粗略程度会让你吃惊。”

 

深感认同,估值实不用太精确,前提还是对企业的了解。不过常人也不可从一极端走到另一极端,大巧方可不工,重剑才可无锋。巴菲特大学会计财务课成绩是A+,并有诸如“股东收益”这种创造,远胜一般人及财务专家。数十年来不断了解行业、企业,阅人无数,并在一些企业参与管理经营,留够安全边际,才有这种模糊的准确及五分钟的电话的功力。

 

所以财务知识很重要,水平不高,一直仍在补习中。不过理论也要联系实际,从投资出发的角度,没必要做财务专家,也不能陷于理论化,各个指标必须联系起来综合考量,具体企业更要具体分析。 巴菲特对只看净利润,不考虑企业未来资本性支出的估值嗤之以鼻。的确,资本性支出是维持、扩张企业运营的必须,但也要活学活用,进一步分清这种支出是无奈、被动的跟随,是设备损耗、更新的沉没成本,还是积极的扩张产能、夺取更多市场份额、挤垮对手的“投资”?

 

而芒格则认为WACC是会计家搞出来的神秘兮兮的东西,而EBITDA则是“胡说八道”,如,从企业拥有者的角度,不同企业间的不同税率因素岂可忽略?难道你买一个企业下来,不用按税率老老实实交税,最后拿到手的利润不受它影响么?而之前博文就说过,有些企业就是有优惠税率(如国家对高科技企业的优惠),竞争对手就是没实力或资格,拿不到,只能交重税。只要这种税率资格是可持续的,那就是这种企业的优势,竞争就是如此不公平(其实很公平)。

 

并购清算家、会计理论家、华尔街喜欢用EBITDA,可以不管企业实际如何交税,而企业家的角度则多么不同!

 

又,现美元外债不过是2%多一点的年利,而人民币对美元今年以来都升值4%多了,一旦知道这种财务方法,岂非人人都想借?而今天又学到的是,借外债原来是要上至央行等一干“有关”部门批准的,一个企业不仅懂得这个财技,并最终能得到特批,就是它的竞争优势,对手又有什么办法?

 

一直在想,巴芒为什么把评估企业的标准精简为股东权益回报率ROE,不提ROICROA

 

个人想法是,ROE是结果,是股东资产的运用效率和最终回报。而ROICROA把负债、杠杆因素加进来,考虑的是总体资产效率。负债经营、杠杆高低是因,最终还不是要为股东回报的果服务?若ROIC(何况教科书上连算法都很多种,较有争议)比对手高,但ROE比对手低,那最终对股东又有何意思?而企业家的常识是,如果稳健负债能有效提高ROE,为何不负债?

 

对于选一个长期优秀的企业来说(投机、企业反转、突破,套利的操作等另计)多年ROE的纪录或未来持久的ROE预期不好的话,又有多大必要再关注ROAROIC等指标?而ROE优秀,不如直接看其负债构成、质量、是否稳健更重要,如优良,还是否定要太关注ROICROA 反之负债质量有较大潜在风险,一时ROIC/ ROE好也没什么大意义。个人一向不太注重ROIC。若有多年优秀的ROE纪录,时间的连贯性就可抹平会计上的小差异,何必定要把一年、一季的报导利润调整到自己认为正确的“实际”利润?反之ROE纪录不优,则更无必要了吧。

 

财务指标,是引发思考企业的初步。而单纯的负债率数字高低,只是可能潜在风险的警示,并不能帮人作判断。要进一步分清是否稳健,风险是高是低,更要具体分清其负债构成,如是否无息负债等?长短债比例,收入/利息倍数,是否短债长投等……再进一步说,不了解行业和企业,还是无法清楚判断。

 

高杠杆一向是银行金融类的特征, 银行是如何评一笔贷款风险的,外人根本无法知道。以兴业银行为例,其杠杆就比同类的股份制银行高不少,ROA并不突出,若不分清其贷款占总资产比例是银行中比例较低的,看不到其大量的较独特的低风险、短周期的同业负债运作,就会认为其风险比别人高,看不到这家银行一直在同业中数一数一且很稳定的ROE的含金量了。所以个人现在的理解和能力水平而言,一直主看(银行业)的加权平均ROE,搞得明白更重要的负债质量等指标,ROA则不是个大问题。这与一些对ROA较重视的正统专业人士有点不同。而兴业银行内部运营和KPI确是指向ROE,另外招行也还强调RAROC(还未搞懂,好象银监会也要推广)。

 

芒格说:“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得不决定哪些事情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哪些要粗略判断。这些年我们发展了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效果很好,因此,只需继续使用就行了。”

 

“我不知道有谁会为了购买某只银行股而东奔西走考察每一笔贷款。这种方式涉及的工作量是难以置信的多。在一定程度上,你对这些公司的判断是通过分析其管理层的思维方式、工作背景以及他们的文化间接得到的。”----这不仅是对银行业而言,其它行业何不如此?太认同这句话了,只好再引用一次。[转载]大巧方可不工,重剑才可无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