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习传统文化?

标签:
年轻人精髓宝藏朱熹儒家 |
分类: 校园生活 |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故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说过:“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意思是说:所谓历史悠久的古老国家;不是指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累世勋旧之臣”(朱熹语)。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所谓“累世勋旧之臣”就是指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书籍丰富,蕴藏着无尽的宝藏。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是“入世”的,主张重视现实,力求改善现实,最终达到世界大同。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学而优则仕”就是一种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百家争鸣,兼收并蓄,不拘一格,颇具开放性。中国历史上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政治上统治了中国。但是族人们却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本汉化,曾有一位有识之士叹道,到底是我们统治了中原,还是中原统治了我们?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以至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共同组建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云蒸霞蔚,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它孕育了多少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实业家……有多少杰出的炎黄子孙受到他的熏陶;与此同时,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又不断地浓墨重彩,为其增添辉煌。
当历史的潮头不断涌动,我们的民族大步向前走时,传统文化是否已成过眼烟云、明日黄花?如今,我们能够理智地审视历史。长江、黄河也有曲折,但它们深厚的伟力、壮阔的气势却永远让人肃然起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如长江、黄河,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今天,从个人修养到精神文明建设,如果割断历史,抛弃传统,便无异于离开我们脚下坚实的黄土。作为年轻人,不了解传统文化精髓,不熟知“兵书战策“,不知道《资治通鉴》《二十五史》《四书五经》,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一种缺陷,也难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