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才高八斗”——曹植

(2012-10-19 18:34:56)
标签:

鱼山

曹植墓

《诗品》

文化

分类: 名家介绍
“才高八斗”——曹植

“才高八斗”——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他的生活和创作,以公元22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曹植主要生活在邺城,在父亲的庇荫下过着忧郁的贵族生活。曹植自幼聪敏,富于才学,他十多岁就“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自然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曹操看后,赞赏不止。当时曹植只有19岁。自此,一向重视人才的曹操产生了想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其王位交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因此曹操对曹植特别宠爱,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失节”而失宠,并引起曹丕的忌恨。“才高八斗”——曹植

及曹丕、曹叡相继在位,不断排挤打击曹植。十余年间,曹植曾经六次变更爵位,三次迁徙封地,过着“块然守空,饥寒备尝”的艰难生活,四十一岁时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
曹植是建安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推崇他为“建安之杰”。他流传下来的诗有八十多首,清代丁晏所编《曹集铨评》是较好的评校本。
曹植前期的诗多为描写贵族游乐生活和应酬赠答之作,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少数诗篇也反映出汉末军阀割据混乱所造成的社会残破的面貌。这些诗歌的基调乐观、豪迈,充满着昂扬的精神。《白马篇》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才高八斗”——曹植

后期诸诗,则表现其受压抑的遭遇和苦闷心情,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曹植的诗以五言为主,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诗品》说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的诗虽然脱胎于汉乐府,但他在接受乐府的影响时,有更多的发展和创造。描写更为细致,辞藻比较华美,抒情气味更加浓厚。黄侃《诗品义疏》说他的诗“文采缤纷而不离闾时歌谣之质”,王世贞《艺苑卮言》说:“汉乐府之变,自子建始。”曹植的诗特别注意字句的锤炼和对仗的工整。善用比喻,而且多有全篇为比的。善于托物起兴,清人沈德潜说:“陈思最工起调。”曹植的诗反映了诗歌由“言志”到“缘情”的转变,在开启一代诗风上,有独到的贡献。
曹植的散文词语工致,行文流畅,具有充实的内容。
曹植还是中国佛教梵呗音乐的创始人。魏太和三年(229年)曹植封东阿王,历时四载。曹植初登鱼山,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明清之际,鱼山曾建有吾山书院。《吾山书院记》中写道:沿山路攀登,至秀野堂,堂前洗砚池,金鳞游泳,有吐墨状……北望郁然有灵秀之气,乃羊茂台。子建祠与墓傍山向西,由台向东,拾级而上,至绝顶,上有柳舒城,是曹植读书处。如今,曹植墓前右侧有一亭,名为隋碑亭,亭内矗立一块石碑,杂用篆隶、金文和楷书,记述了曹植的生平、祭祀及有关情况。沿墓北侧拾级而上,不远处就见一块突兀的奇形怪石,状似卧羊,周有茂密草木,故名羊茂台,相传这就是当年曹植的读书处;羊茂台上方有一干涸的石塘,上方的石壁上写着洗砚池,相传是曹植洗砚的地方;登临山顶,在山的北侧一处比较平坦的石面上,有一处摩崖石刻,镌刻着御山左川寿等几个楷书大字,传说是曹植登山所书。
鱼山山顶西侧,有一石壁,上写闻梵两个朱红大字,据记载,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惋乃慕其音,写为梵呗闻梵处便是相传曹植当年闻听梵乐的地方,由此曹植也就成为中华佛乐的创始人。在闻梵处的下方,有一石洞,名曰梵音洞,据说曹植听到的梵乐就是从这个山洞中传出的。曹植闻听的梵乐后来向东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为此曹植又被誉为日本佛乐的鼻祖,每年,日本宗教界都有大批人士前往鱼山参拜曹植墓,并在墓前演奏曹植当年创作的梵乐。
“才高八斗”——曹植

“才高八斗”——曹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